..续本文上一页的思想来做一个辨别邪正的情况。第三个是议——谋定事宜,儒释宗传窃议。前面的辩,判别是非,主要依止的是圣言量,它一定是引经据典的;那么这个议,谋定事宜,多分是蕅祖自己的心得、看法,他自己学习佛法以后他对这事情他自己的看法,他个人的心得。这个儒释宗传窃议,窃就是私下,我私下的看法是这样子。那么这个讲到儒家跟佛门,他一开始讲儒、佛之间的差异,他说,儒家跟佛家很多地方都相同,比如儒家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成就自利的功德;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利他。但是呢,蕅益大师说,虽然儒家也讲自利利他,但是它的深度啊,“五乘格之,仅属人天”,它毕竟还是属于人天的教法,不能混滥的,不能跟佛门混滥的。如果儒家就能够完全取代佛法,那佛陀出世干啥呢?所以说呢,有些人他认为儒家思想就代表佛教,这是不对的,它有佛教的一些内涵在里面,但是当时的因缘啊,根机没有成熟,所以,“五乘格之,仅属人天”,这是第一个。其次呢,“中传”,就讲到这个传承的问题。那么那个时候很强调传承,你这个思想有没有传承啊?你这个经论有没有传承啊?蕅益大师对传承他提出他个人的见地。我们这个禅宗很重视传承,我是曹洞宗第五十六代的传人,怎么知道呢?你看,我有这个书卷,我师父给我这个书卷。蕅益大师说,传承不是看你那个证书的。蕅益大师说,夏桀传自大禹,诶,这个桀是有传承的,桀的皇帝不是争来的,他是他父亲传过来的。大禹,你看,禹传到最后是夏桀,夏桀传自大禹。商纣传自成汤,你看纣王也传自成汤。但是呢,他说,“身苟无道,天子不若匹夫”,你自己没有道啊,你有传承也没用,你最后还是亡国。你看夏桀不是亡国嘛,纣也是亡国嘛,你们两个都有传承啊,都是皇室的传承啊。然后,蕅益大师又说,“汉之高祖,明之太祖,起于草莽,谁传之乎?”汉高祖刘邦,那不得了,那在中国历史上,“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汉高祖起于草莽,他本来是一个一般的老百姓,蕅益大师说“谁传之乎?”谁传给他呢?他自己打下天下。他说,身若有道,匹夫亦开大统。[C1] 你是一个匹夫,诶,你的血统当中没有王室的血统,但是你有道,身若有道,亦开大统。诶,这个地方就给我们很大信心。末法时代,天台宗没有传承,唯识宗没有传承。什么叫传承?就是这个“道”。蕅益大师,你好好地研究蕅祖的思想,诶,虽然你没有见过蕅祖,你跟他心心相印,你一念的心跟蕅祖在常寂光净土那念心一如无二如,你就跟他有传承。所以,蕅益大师的见地啊,就是传承在那个道,而不是说你那个卷宗。哈哈。你看,我是临济宗第五十代传人,我师父死的时候送给我这个……你没有道啊那也没有用的,传不下去的。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他提出他高超的见地:传承在道,而不在那个法脉卷宗。这个是蕅益大师个人的一个论议。这个是讲到卷五的情况。
我们再看卷六。卷六的缘起,蕅益大师讲到他做某一件事情的一些缘起,他做什么著作或者做什么事情,他讲它生起的因缘。序,序呢是写在文章之前的。他老人家写《<阿弥陀经>序》,说明他注解《阿弥陀经》的因缘,那么把《阿弥陀经》的要义先做一个简单的说明。这是序。
卷七:题跋。序是写在文章之前,题跋是写在文章之后。蕅益大师把这个注解完以后,他有什么样的感触和心得写出来。这个作品已经完成了以后,写在文章之后叫跋。疏——解释文意的曰疏。这是卷七。
卷八:传、寿序、塔誌铭、祭文。这个传都是一些当时一些大修行人的一些修行的事迹。不过传呢大多是属于纪念性的,都是已经是往生的。比如说他有一个学生叫诵帚师,诵帚师一生修苦行,勤俭刻苦、淡泊名利,精勤行道、虽病不废。一生勤俭刻苦、淡泊名利,精勤地行道,虽然生病他也不荒废。说这个诵帚师啊,他出家的时候拜一个禅师来做他的亲教师,这个禅师呢就叫他参一个字——“无”,有无的无。这个禅师说,人家对你讲什么话,遇到什么境界,你心中就要出现一个字,出现“无”这个字,那么你整天就是观这个“无”字就好,以这个“无”字化解你心中一切的分别。蕅益大师说,这个诵帚师在这个“无”字大有启悟,很有心得。观这个“无”以后,他有一天啊读永明大师的《四料简》,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说虽然你观一切法空,有禅无净土,但是你没有断烦恼,十人九蹉路,怎么知道九蹉路呢?临命终的时候,瞥尔情深,三界枷锁,万劫缠绕。你一个自力法门,你跟中阴身接触的时候,你只要瞥尔动一念的情感啊,那就三界枷锁万劫缠绕,所以听到以后很可怕,他就开始归心弥陀。那么后来他念佛,就安然坐化。坐化以后,他的同参道友去整理他的东西,很简单,什么东西都没有,就几件衣服而已,寮房里面好像就是很简单的,但是在他的书桌上放了很大一个字,四句偈,放在他书桌上正中央。这四句偈我把它念出来,这四句偈很重要,他说:“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说这个名义,得到别人赞叹,得到别人的利养、财富的供养,这是愚痴的人所爱乐。“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说这个名誉跟利养对修行人来说,它不是好事情,它会破坏你的善根。破坏善根到什么程度呢?讲一个譬喻,“如剑斩人头”,一个剑啊,它不是斩你的手脚,它一下子把你的头砍掉。名闻利养对我们善根的破坏那是非常严重。一个人从小到大,要长大不容易,很多很多的滋养,很多很多的保护,但是一下子就把头砍掉了,这个人死掉了。所以我们修道也不容易啊,积功累德,三点半起床,每天拜忏、修福、听闻佛法,在污泥当中好不容易地生起一朵清净的莲花,但是如果我们对名誉利养这个心情不加以调伏的时候,“如剑斩人头”,一下子就破坏了。那么这个诵帚师在他的书桌正中央就放了一个很大的字,用毛笔写上这四句偈,他一生的座右铭。那么这个诵帚师这个往生传诸位也可以去读一读,在卷八里面。
寿序,这个是一个祝寿的文辞。当然都是一些有修有证的大德,生日的时候,蕅祖写一些祝寿的文辞,不过他老人家很厉害,他祝寿的文辞他怎么样都能够会归到佛法去。塔誌銘。塔,就是往生人的塔,这个是形高顶尖的建筑物,形很高,顶很尖。誌,就是记载,记载这个修行人当时一生的事迹,銘就是石碑,记载在这个石碑上。祭文,就是吊祭亡者的文章。不过,蕅益大师的祭文是写得很悲,可以说是很感伤啊,因为祭文当中有很多都是他的学生。蕅益大师一生有十个非常精彩、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是都是先他往生,所以他老人家很感伤,为他的学生写祭文写得很感伤。那么这个是吊祭亡者的文章,叫作祭文。卷八。
卷九:颂、铭、箴、词、赞。这个颂,是一个诗的体裁,当然那个是一种赞叹的方式,就是可以用来唱的,赞叹的一种体裁。比如说蕅益大师为了表达《华严经》的内容,他写《华严经一百颂》,蕅益大师用一百个偈颂来说明《华严经》的内涵;《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三十一颂》,把二十五圆通的内涵用三十一个偈颂简要地表达出来;《妙法莲华经三十三颂》,用三十三个颂来赞叹《法华经》的内涵。这个是卷九,颂。铭,这个铭就是刻于金属上的文字,有警戒的意思,警戒的意思。箴,箴就是一种规诫的文章。本来你经常这个地方容易犯错、那个地方容易犯错,你就写出一个规诫文章放在桌上。词,这个词是一个古诗的变体。汉朝的时候叫古体诗,那章法很严谨,慢慢慢慢变成近体诗,近体诗再最后演变,就变成词。这个词啊,文字上就没有那么多的规定了,它属于诗的变体。赞,这个赞啊,前面的颂啊多分是针对法宝——《华严经》、《楞严经》、《法华经》的赞叹,下面这个赞啊是对佛菩萨的赞叹,讲地藏王菩萨的赞、观世音菩萨的赞,他那里面很多的内涵,值得读的。
卷十、诗偈。这个诗偈是佛教专有的文章的体裁,是印度的文体,以四句为一偈。比如说蕅益大师有“四念处偈”,就是四句。闢邪集,闢就是排除,排除这些佛法里面一些错误的知见、邪见。当时的很多错误、似是而非的观念,蕅益大师把它一一地点出来,闢邪集。见闻录。见闻录是发生在当时社会,蕅益大师亲见或者亲闻的一些真人真事的事情,也是等于说当时发生的一些小故事,都是蕅益大师亲自所见、亲自所闻的事相,把它记录下来。
我们也可以讲出一件见闻来跟大家说明一下。说在当时在宁国府,安宁的宁,国家的国,府是天府的府,这是一个地方的名称,叫宁国府。在这个宁国府的地方有一个老翁,他是已经皈依三宝的一个居士,他一生可以说是斋僧、布施,对出家人、对三宝非常地护持。后来这老翁有一天生病,看那样子病得不是很严重,但睡觉的时候突然间死过去了,死掉了。死掉以后是怎么回事呢?被小鬼抓去了,抓到阎罗王地方去了。阎罗王一看,问明身份,说哎呀,抓错了,不是要抓你,把他送回去。老翁说,慢!你既然把我抓来了,我也不想回去了。我现在年纪大了,多病了,你干脆把我再重新分发好了,我不想再回去了。阎罗王说,好吧,你既然有这个心情,好吧,那你下辈子想做什么呢?你讲个条件咱们商量一下吧。他说,我今生的时候护持出家人,我觉得出家人很好,能够在三宝当中修行,非常好,我非常欢喜,我希望下辈子做出家人。这阎罗王听了以后就非常惊讶,他说,汝福几许,望此高位?!他说,你一生有多大福报呢,望此高位?你既然想做出家人,好,我查查你的资料。一查,他说,你一生当中啊可以做个百户之长,管一百户人家,顶多顶多给…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