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四卷▪P2

  ..續本文上一頁的思想來做一個辨別邪正的情況。第叁個是議——謀定事宜儒釋宗傳竊議。前面的辯,判別是非,主要依止的是聖言量,它一定是引經據典的;那麼這個議,謀定事宜,多分是蕅祖自己的心得、看法,他自己學習佛法以後他對這事情他自己的看法,他個人的心得。這個儒釋宗傳竊議,竊就是私下,我私下的看法是這樣子。那麼這個講到儒家跟佛門,他一開始講儒、佛之間的差異,他說,儒家跟佛家很多地方都相同,比如儒家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成就自利的功德;乃至于齊家治國平天下,利他。但是呢,蕅益大師說,雖然儒家也講自利利他,但是它的深度啊,“五乘格之,僅屬人天”,它畢竟還是屬于人天的教法,不能混濫的,不能跟佛門混濫的。如果儒家就能夠完全取代佛法,那佛陀出世幹啥呢?所以說呢,有些人他認爲儒家思想就代表佛教,這是不對的,它有佛教的一些內涵在裏面,但是當時的因緣啊,根機沒有成熟,所以,“五乘格之,僅屬人天”,這是第一個。其次呢,“中傳”,就講到這個傳承的問題。那麼那個時候很強調傳承,你這個思想有沒有傳承啊?你這個經論有沒有傳承啊?蕅益大師對傳承他提出他個人的見地。我們這個禅宗很重視傳承,我是曹洞宗第五十六代的傳人,怎麼知道呢?你看,我有這個書卷,我師父給我這個書卷。蕅益大師說,傳承不是看你那個證書的。蕅益大師說,夏桀傳自大禹,诶,這個桀是有傳承的,桀的皇帝不是爭來的,他是他父親傳過來的。大禹,你看,禹傳到最後是夏桀,夏桀傳自大禹。商纣傳自成湯,你看纣王也傳自成湯。但是呢,他說,“身苟無道,天子不若匹夫”,你自己沒有道啊,你有傳承也沒用,你最後還是亡國。你看夏桀不是亡國嘛,纣也是亡國嘛,你們兩個都有傳承啊,都是皇室的傳承啊。然後,蕅益大師又說,“漢之高祖,明之太祖,起于草莽,誰傳之乎?”漢高祖劉邦,那不得了,那在中國曆史上,“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漢高祖起于草莽,他本來是一個一般的老百姓,蕅益大師說“誰傳之乎?”誰傳給他呢?他自己打下天下。他說,身若有道,匹夫亦開大統。[C1] 你是一個匹夫,诶,你的血統當中沒有王室的血統,但是你有道,身若有道,亦開大統。诶,這個地方就給我們很大信心。末法時代,天臺宗沒有傳承,唯識宗沒有傳承。什麼叫傳承?就是這個“道”。蕅益大師,你好好地研究蕅祖的思想,诶,雖然你沒有見過蕅祖,你跟他心心相印,你一念的心跟蕅祖在常寂光淨土那念心一如無二如,你就跟他有傳承。所以,蕅益大師的見地啊,就是傳承在那個道,而不是說你那個卷宗。哈哈。你看,我是臨濟宗第五十代傳人,我師父死的時候送給我這個……你沒有道啊那也沒有用的,傳不下去的。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他提出他高超的見地:傳承在道,而不在那個法脈卷宗。這個是蕅益大師個人的一個論議。這個是講到卷五的情況。

  我們再看卷六。卷六的緣起,蕅益大師講到他做某一件事情的一些緣起,他做什麼著作或者做什麼事情,他講它生起的因緣。,序呢是寫在文章之前的。他老人家寫《<阿彌陀經>序》,說明他注解《阿彌陀經》的因緣,那麼把《阿彌陀經》的要義先做一個簡單的說明。這是序。

  卷七:題跋。序是寫在文章之前,題跋是寫在文章之後。蕅益大師把這個注解完以後,他有什麼樣的感觸和心得寫出來。這個作品已經完成了以後,寫在文章之後叫跋。疏——解釋文意的曰疏。這是卷七。

  卷八:傳、壽序、塔誌銘、祭文。這個傳都是一些當時一些大修行人的一些修行的事迹。不過傳呢大多是屬于紀念性的,都是已經是往生的。比如說他有一個學生叫誦帚師,誦帚師一生修苦行,勤儉刻苦、淡泊名利,精勤行道、雖病不廢。一生勤儉刻苦、淡泊名利,精勤地行道,雖然生病他也不荒廢。說這個誦帚師啊,他出家的時候拜一個禅師來做他的親教師,這個禅師呢就叫他參一個字——“無”,有無的無。這個禅師說,人家對你講什麼話,遇到什麼境界,你心中就要出現一個字,出現“無”這個字,那麼你整天就是觀這個“無”字就好,以這個“無”字化解你心中一切的分別。蕅益大師說,這個誦帚師在這個“無”字大有啓悟,很有心得。觀這個“無”以後,他有一天啊讀永明大師的《四料簡》,說“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說雖然你觀一切法空,有禅無淨土,但是你沒有斷煩惱,十人九蹉路,怎麼知道九蹉路呢?臨命終的時候,瞥爾情深,叁界枷鎖,萬劫纏繞。你一個自力法門,你跟中陰身接觸的時候,你只要瞥爾動一念的情感啊,那就叁界枷鎖萬劫纏繞,所以聽到以後很可怕,他就開始歸心彌陀。那麼後來他念佛,就安然坐化。坐化以後,他的同參道友去整理他的東西,很簡單,什麼東西都沒有,就幾件衣服而已,寮房裏面好像就是很簡單的,但是在他的書桌上放了很大一個字,四句偈,放在他書桌上正中央。這四句偈我把它念出來,這四句偈很重要,他說:“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說這個名義,得到別人贊歎,得到別人的利養、財富的供養,這是愚癡的人所愛樂。“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說這個名譽跟利養對修行人來說,它不是好事情,它會破壞你的善根。破壞善根到什麼程度呢?講一個譬喻,“如劍斬人頭”,一個劍啊,它不是斬你的手腳,它一下子把你的頭砍掉。名聞利養對我們善根的破壞那是非常嚴重。一個人從小到大,要長大不容易,很多很多的滋養,很多很多的保護,但是一下子就把頭砍掉了,這個人死掉了。所以我們修道也不容易啊,積功累德,叁點半起床,每天拜忏、修福、聽聞佛法,在汙泥當中好不容易地生起一朵清淨的蓮花,但是如果我們對名譽利養這個心情不加以調伏的時候,“如劍斬人頭”,一下子就破壞了。那麼這個誦帚師在他的書桌正中央就放了一個很大的字,用毛筆寫上這四句偈,他一生的座右銘。那麼這個誦帚師這個往生傳諸位也可以去讀一讀,在卷八裏面。

  壽序,這個是一個祝壽的文辭。當然都是一些有修有證的大德,生日的時候,蕅祖寫一些祝壽的文辭,不過他老人家很厲害,他祝壽的文辭他怎麼樣都能夠會歸到佛法去。塔誌銘。塔,就是往生人的塔,這個是形高頂尖的建築物,形很高,頂很尖。誌,就是記載,記載這個修行人當時一生的事迹,銘就是石碑,記載在這個石碑上。祭文,就是吊祭亡者的文章。不過,蕅益大師的祭文是寫得很悲,可以說是很感傷啊,因爲祭文當中有很多都是他的學生。蕅益大師一生有十個非常精彩、非常優秀的學生,但是都是先他往生,所以他老人家很感傷,爲他的學生寫祭文寫得很感傷。那麼這個是吊祭亡者的文章,叫作祭文。卷八。

  卷九:頌、銘、箴、詞、贊。這個頌,是一個詩的體裁,當然那個是一種贊歎的方式,就是可以用來唱的,贊歎的一種體裁。比如說蕅益大師爲了表達《華嚴經》的內容,他寫《華嚴經一百頌》,蕅益大師用一百個偈頌來說明《華嚴經》的內涵;《楞嚴經二十五圓通叁十一頌》,把二十五圓通的內涵用叁十一個偈頌簡要地表達出來;《妙法蓮華經叁十叁頌》,用叁十叁個頌來贊歎《法華經》的內涵。這個是卷九,頌。銘,這個銘就是刻于金屬上的文字,有警戒的意思,警戒的意思。箴,箴就是一種規誡的文章。本來你經常這個地方容易犯錯、那個地方容易犯錯,你就寫出一個規誡文章放在桌上。詞,這個詞是一個古詩的變體。漢朝的時候叫古體詩,那章法很嚴謹,慢慢慢慢變成近體詩,近體詩再最後演變,就變成詞。這個詞啊,文字上就沒有那麼多的規定了,它屬于詩的變體。贊,這個贊啊,前面的頌啊多分是針對法寶——《華嚴經》、《楞嚴經》、《法華經》的贊歎,下面這個贊啊是對佛菩薩的贊歎,講地藏王菩薩的贊、觀世音菩薩的贊,他那裏面很多的內涵,值得讀的。

  卷十、詩偈。這個詩偈是佛教專有的文章的體裁,是印度的文體,以四句爲一偈。比如說蕅益大師有“四念處偈”,就是四句。闢邪集,闢就是排除,排除這些佛法裏面一些錯誤的知見、邪見。當時的很多錯誤、似是而非的觀念,蕅益大師把它一一地點出來,闢邪集。見聞錄。見聞錄是發生在當時社會,蕅益大師親見或者親聞的一些真人真事的事情,也是等于說當時發生的一些小故事,都是蕅益大師親自所見、親自所聞的事相,把它記錄下來。

  我們也可以講出一件見聞來跟大家說明一下。說在當時在甯國府,安甯的甯,國家的國,府是天府的府,這是一個地方的名稱,叫甯國府。在這個甯國府的地方有一個老翁,他是已經皈依叁寶的一個居士,他一生可以說是齋僧、布施,對出家人、對叁寶非常地護持。後來這老翁有一天生病,看那樣子病得不是很嚴重,但睡覺的時候突然間死過去了,死掉了。死掉以後是怎麼回事呢?被小鬼抓去了,抓到閻羅王地方去了。閻羅王一看,問明身份,說哎呀,抓錯了,不是要抓你,把他送回去。老翁說,慢!你既然把我抓來了,我也不想回去了。我現在年紀大了,多病了,你幹脆把我再重新分發好了,我不想再回去了。閻羅王說,好吧,你既然有這個心情,好吧,那你下輩子想做什麼呢?你講個條件咱們商量一下吧。他說,我今生的時候護持出家人,我覺得出家人很好,能夠在叁寶當中修行,非常好,我非常歡喜,我希望下輩子做出家人。這閻羅王聽了以後就非常驚訝,他說,汝福幾許,望此高位?!他說,你一生有多大福報呢,望此高位?你既然想做出家人,好,我查查你的資料。一查,他說,你一生當中啊可以做個百戶之長,管一百戶人家,頂多頂多給…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