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讲记(三)
净界法师主讲
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好,请放掌。
甲二、正宗分
前面序分是赞叹释迦牟尼佛,从最初的出生、出家、成道,乃至转*轮、入涅槃,把佛陀一生所成就自利与利他的功德,作一简略说明,这是赞叹说法主的功德。以下的正宗分正式说明佛陀的遗教,在正式解释佛陀遗教之前,先说明修学佛法的内涵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法门:
(一)深信业果:身为佛弟子,首先对于生命果报应该生起信心。一般人总是觉得生命果报只是一种偶然,整个生命就只有今生,没有过去生命,也没有未来生命。这种只有今生的生命观,引生了「及时行乐」的思考模式,对来生生命没有任何目标与期待,所以他自然不会断恶修善,完全凭着自己感觉来做事,这是颠倒的凡夫心。我们对生命果报体相信「恒转如暴流」,生命是一个没有穷尽的水流,它有过去、今生,及来生的生命,这无量无边的水流在三界六道流转中,由自己身口意的业力,决定成就安乐果报,或成就痛苦果报。若创造善业,来生召感安乐果报,若造罪业,来生则召感痛苦果报,所谓「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果报是由业力所创造,这是初学佛法时的深信业果。从深信业果中,思惟无量劫来在三界的流转中,我们的生命累积了很多生死的业力,所以我们是业力凡夫,凭靠自己的力量并没有出离三界的因缘。其次,我们相信三宝有大威德力,它决定能救拔我们,所以从业果的思惟,带动我们真实皈依三宝,祈求三宝的救护。
(二)皈依三宝:皈依三宝在修学内涵上,有两种的不同:
(1)佛在世时:佛在世时,佛陀心中有根本智及后得智,佛陀我空法空的根本智,使佛陀安住在寂静安乐的涅槃中,这是自受用功德;佛陀的后得智能观察众生根机,开示众生适当的教法。所以佛在世时,皈依三宝是「以佛为师」,只要我们亲近佛陀,他就知道我们的根机适合修学何种法门,若遇到障碍,佛陀也知道如何引导我们解脱障碍,所以在三皈依中,佛在世时是以佛为师。
(2)佛灭度后:当佛陀入灭后,佛陀的色身已不存在,我们再也不能听闻佛陀的法音,这时的皈依三宝是「以法为师」,佛陀一生中所宣说的教理,经过弟子们结集而辗转流通于后世的戒定慧法门,就变成我们在像法与末法时代的皈依处。所以在佛陀将灭度,众生变成要「以法为师」,佛陀就必须在无量的戒定慧法门中,作一简单扼要的开示,标出重要处,使弟子们修行有标准,这是正宗分的佛陀遗教。
蕅益大师对正宗分分成二科:乙一、明共世间法要。乙二、明不共世间法要。首先要修共世间法要,所谓「共世间」是指共于世间君子所修的人天善法,这是依止持戒修福而成就人天安乐果报。其次,「不共世间法要」是世间法或外道所没有,只有佛法才有宣说,修此「不共世间法要」能成就出世的解脱功德,这是透过修学禅定与智慧而成就永恒的解脱。在共世间的人天善法中分成三科:丙一、对治邪业法要。丙二、对治止苦法要。丙三、对治灭烦恼法要。
先看丙一、对治邪业法要,邪业是指邪恶的业行,邪业会障碍修学圣道。对治邪业法要是指持戒,透过持戒以对治邪业。持戒又分成四科:丁一、明根本清净戒。丁二、明方便远离清净戒。丁三、明戒能生诸功德。丁四、说劝修戒利益。以下先看第一科明根本清净戒。
丁一、明根本清净戒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消文 佛陀在灭度之前先讲根本清净戒,根本清净戒有四条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佛陀在宣说所依止法门之前,招呼了「汝等比丘」,在后面的经文也处处谈到「汝等比丘」,蕅益大师说这有三层意义:
(一)示远离相:比丘是出世的声闻众,他有远离世间杂染相的功能,所以「汝等比丘」表示这是声闻众所修学的当体法门,声闻众是当机众。
(二)示摩诃衍方便道:摩诃衍就是大乘,佛陀讲「汝等比丘」,这也等于要求所有菩萨应该共同修学,因声闻法是大乘菩萨的前方便,菩萨若没有声闻法的自利作为基础,自然也没有清净的菩萨道,所以佛陀讲「汝等比丘」,这也表示是大乘佛法的前方便。
(三)示四众之首:佛陀的出家二众与在家二众的四众弟子中,比丘是四众之首,所以举其首以该四众,也就是说,即使你是人天乘的根机也应修学,因比丘是四众之首。
所以从义理上来说,佛陀招呼「汝等比丘」,以下经文所摄受的当体虽是声闻众,但它旁通菩萨众与人天众的根机,这表示五乘根机的众生都必须修学此佛陀的遗教。
「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是「别别解脱」,佛陀所制定的戒法,包括在家的五戒、八戒,乃至出家的比丘戒、比丘尼戒,如果能奉持这些戒法一分,就能得到一分的解脱,奉持十分,就能得到十分的解脱,故称为「别别解脱」。蕅益大师说,佛陀要我们尊重珍敬戒法,这有一层涵义:佛陀有二身,一者色身,二者法身。佛在世时,弟子依止佛陀色身,跟佛陀共住,听闻佛陀的教诲以灭恶生善。但佛陀的色身也有生老病死,它是一种生灭之法,色身有生也就有灭,我们无法长久依止,只能暂时依止。现在佛陀即将灭度,他不要我们依止他的色身,而应依止佛陀的法身而住,佛的法身是无漏的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等五分法身。譬如《阿含经》讲到舍利弗尊者即将灭度,阿难尊者非常悲痛,无法接受舍利弗尊者要入灭的事实,佛陀就找来阿难尊者说:「舍利弗的色身要灭度,他内心的戒身、定身、慧身是否有入灭?」阿难尊者答说:「否也,世尊。」这是说,身为佛弟子,佛陀是我们的皈依境,但佛陀的色身也有生老病死,所以弟子们面临佛陀的灭度非常悲痛,感到顿失依护。佛陀安慰弟子们,在佛陀灭度后,应依止他的法身而住,这法身包括戒定慧,这里先解释依止戒身而住。应该如何依止戒身而住呢?佛陀讲出两个方法:
(一)尊重:灵芝律师对这段经文解释说:「保持不失,谓之尊重。」既然依戒法而安住,首先要不断的忆念戒体。我们曾经在三宝面前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许下修学佛法的目标之后,这时应不断的忆念,自己已不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已全部死亡,现在是新生命的开始,自己已受戒法,内心许下誓愿断恶、修善、度众生,怎能起邪恶念头做错误行为呢?
(二)珍敬:灵芝律师说:「谨慎不慢,谓之珍敬。」对外在身口二业的行为,应谨慎护持戒行,不要对戒法生起轻慢之心,这是珍敬戒法。
佛陀在灭度之前告诉弟子们,应当尊重与珍敬佛陀所制定的戒法。为什么要如是依止戒法而住呢?佛陀接着说明依止戒法而住的功德:「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弟子们虽面临佛陀色身的灭度,如果能如法的尊重珍敬戒法,我们的生命会有两种功德:
(1)如闇遇明:「闇」是指过去生中我们所累积的烦恼跟罪业,这譬喻为黑暗;戒法就像黑暗中的光明,若能尊重珍敬戒法,就能破除心中所累积的烦恼跟罪业,有这种破恶的功能,如法的持戒能灭除罪障。
(2)贫人得宝:贫人是指无量劫中,我们内心没有佛法的善根,缺乏佛法的「信、进、念、定、慧」的善根。如果能如法持戒,就能增长我们对三宝的信心,乃至于有精进心、智慧心等,所以持戒有生善的功能。
所以佛陀说:「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佛陀所制定的戒法,有如我们殊胜的导师。如果我们生长于佛在世时,跟佛陀同住,他所能给我们的功能也是灭恶生善。即使佛陀已不在世,若尊重珍敬佛陀的戒法,我们也能产生灭恶生善的功能,所以如果能如法持戒,就跟佛陀同住无异,故说「若我住世,无异此也。」这是佛陀在临命终时的第一个交代,要我们善加受持四众戒法,以产生灭恶生善的功能。
释义《楞严经》也非常强调四众戒法,说四众戒法是三世诸佛的四种「…
《佛遗教经讲记 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