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記 叁

  佛遺教經講記(叁)

  

淨界法師主講

  

  

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好,請放掌。

  

甲二、正宗分

  

前面序分是贊歎釋迦牟尼佛,從最初的出生、出家、成道,乃至轉*輪、入涅槃,把佛陀一生所成就自利與利他的功德,作一簡略說明,這是贊歎說法主的功德。以下的正宗分正式說明佛陀的遺教,在正式解釋佛陀遺教之前,先說明修學佛法的內涵中,最爲基礎也是最爲重要的兩個法門:

  

(一)深信業果:身爲佛弟子,首先對于生命果報應該生起信心。一般人總是覺得生命果報只是一種偶然,整個生命就只有今生,沒有過去生命,也沒有未來生命。這種只有今生的生命觀,引生了「及時行樂」的思考模式,對來生生命沒有任何目標與期待,所以他自然不會斷惡修善,完全憑著自己感覺來做事,這是顛倒的凡夫心。我們對生命果報體相信「恒轉如暴流」,生命是一個沒有窮盡的水流,它有過去、今生,及來生的生命,這無量無邊的水流在叁界六道流轉中,由自己身口意的業力,決定成就安樂果報,或成就痛苦果報。若創造善業,來生召感安樂果報,若造罪業,來生則召感痛苦果報,所謂「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果報是由業力所創造,這是初學佛法時的深信業果。從深信業果中,思惟無量劫來在叁界的流轉中,我們的生命累積了很多生死的業力,所以我們是業力凡夫,憑靠自己的力量並沒有出離叁界的因緣。其次,我們相信叁寶有大威德力,它決定能救拔我們,所以從業果的思惟,帶動我們真實皈依叁寶,祈求叁寶的救護。

  

(二)皈依叁寶:皈依叁寶在修學內涵上,有兩種的不同:

  

(1)佛在世時:佛在世時,佛陀心中有根本智後得智,佛陀我空法空的根本智,使佛陀安住在寂靜安樂的涅槃中,這是自受用功德;佛陀的後得智能觀察衆生根機,開示衆生適當的教法。所以佛在世時,皈依叁寶是「以佛爲師」,只要我們親近佛陀,他就知道我們的根機適合修學何種法門,若遇到障礙,佛陀也知道如何引導我們解脫障礙,所以在叁皈依中,佛在世時是以佛爲師。

  

(2)佛滅度後:當佛陀入滅後,佛陀的色身已不存在,我們再也不能聽聞佛陀的法音,這時的皈依叁寶是「以法爲師」,佛陀一生中所宣說的教理,經過弟子們結集而輾轉流通于後世的戒定慧法門,就變成我們在像法與末法時代的皈依處。所以在佛陀將滅度,衆生變成要「以法爲師」,佛陀就必須在無量的戒定慧法門中,作一簡單扼要的開示,標出重要處,使弟子們修行有標准,這是正宗分的佛陀遺教。

  

蕅益大師對正宗分分成二科:乙一、明共世間法要。乙二、明不共世間法要。首先要修共世間法要,所謂「共世間」是指共于世間君子所修的人天善法,這是依止持戒修福而成就人天安樂果報。其次,「不共世間法要」是世間法或外道所沒有,只有佛法才有宣說,修此「不共世間法要」能成就出世的解脫功德,這是透過修學禅定與智慧而成就永恒的解脫。在共世間的人天善法中分成叁科:丙一、對治邪業法要。丙二、對治止苦法要。丙叁、對治滅煩惱法要。

  

先看丙一、對治邪業法要,邪業是指邪惡的業行,邪業會障礙修學聖道。對治邪業法要是指持戒,透過持戒以對治邪業。持戒又分成四科:丁一、明根本清淨戒。丁二、明方便遠離清淨戒。丁叁、明戒能生諸功德。丁四、說勸修戒利益。以下先看第一科明根本清淨戒。

  

丁一、明根本清淨戒

  

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消文 佛陀在滅度之前先講根本清淨戒,根本清淨戒有四條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佛陀在宣說所依止法門之前,招呼了「汝等比丘」,在後面的經文也處處談到「汝等比丘」,蕅益大師說這有叁層意義:

  

(一)示遠離相:比丘是出世的聲聞衆,他有遠離世間雜染相的功能,所以「汝等比丘」表示這是聲聞衆所修學的當體法門,聲聞衆是當機衆。

  

(二)示摩诃衍方便道:摩诃衍就是大乘,佛陀講「汝等比丘」,這也等于要求所有菩薩應該共同修學,因聲聞法是大乘菩薩的前方便,菩薩若沒有聲聞法的自利作爲基礎,自然也沒有清淨的菩薩道,所以佛陀講「汝等比丘」,這也表示是大乘佛法的前方便。

  

(叁)示四衆之首:佛陀的出家二衆與在家二衆的四衆弟子中,比丘是四衆之首,所以舉其首以該四衆,也就是說,即使你是人天乘的根機也應修學,因比丘是四衆之首。

  

所以從義理上來說,佛陀招呼「汝等比丘」,以下經文所攝受的當體雖是聲聞衆,但它旁通菩薩衆與人天衆的根機,這表示五乘根機的衆生都必須修學此佛陀的遺教。

  

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是「別別解脫」,佛陀所製定的戒法,包括在家的五戒、八戒,乃至出家的比丘戒、比丘尼戒,如果能奉持這些戒法一分,就能得到一分的解脫,奉持十分,就能得到十分的解脫,故稱爲「別別解脫」。蕅益大師說,佛陀要我們尊重珍敬戒法,這有一層涵義:佛陀有二身,一者色身,二者法身。佛在世時,弟子依止佛陀色身,跟佛陀共住,聽聞佛陀的教誨以滅惡生善。但佛陀的色身也有生老病死,它是一種生滅之法,色身有生也就有滅,我們無法長久依止,只能暫時依止。現在佛陀即將滅度,他不要我們依止他的色身,而應依止佛陀的法身而住,佛的法身是無漏的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五分法身。譬如《阿含經》講到舍利弗尊者即將滅度,阿難尊者非常悲痛,無法接受舍利弗尊者要入滅的事實,佛陀就找來阿難尊者說:「舍利弗的色身要滅度,他內心的戒身、定身、慧身是否有入滅?」阿難尊者答說:「否也,世尊。」這是說,身爲佛弟子,佛陀是我們的皈依境,但佛陀的色身也有生老病死,所以弟子們面臨佛陀的滅度非常悲痛,感到頓失依護。佛陀安慰弟子們,在佛陀滅度後,應依止他的法身而住,這法身包括戒定慧,這裏先解釋依止戒身而住。應該如何依止戒身而住呢?佛陀講出兩個方法:

  

(一)尊重:靈芝律師對這段經文解釋說:「保持不失,謂之尊重。」既然依戒法而安住,首先要不斷的憶念戒體。我們曾經在叁寶面前發願:「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許下修學佛法的目標之後,這時應不斷的憶念,自己已不是過去的我,過去的我已全部死亡,現在是新生命的開始,自己已受戒法,內心許下誓願斷惡、修善、度衆生,怎能起邪惡念頭做錯誤行爲呢?

  

(二)珍敬:靈芝律師說:「謹慎不慢,謂之珍敬。」對外在身口二業的行爲,應謹慎護持戒行,不要對戒法生起輕慢之心,這是珍敬戒法。

  

佛陀在滅度之前告訴弟子們,應當尊重與珍敬佛陀所製定的戒法。爲什麼要如是依止戒法而住呢?佛陀接著說明依止戒法而住的功德:「如闇遇明,貧人得寶。」弟子們雖面臨佛陀色身的滅度,如果能如法的尊重珍敬戒法,我們的生命會有兩種功德:

  

(1)如闇遇明:「闇」是指過去生中我們所累積的煩惱跟罪業,這譬喻爲黑暗;戒法就像黑暗中的光明,若能尊重珍敬戒法,就能破除心中所累積的煩惱跟罪業,有這種破惡的功能,如法的持戒能滅除罪障。

  

(2)貧人得寶:貧人是指無量劫中,我們內心沒有佛法的善根,缺乏佛法的「信、進、念、定、慧」的善根。如果能如法持戒,就能增長我們對叁寶的信心,乃至于有精進心、智慧心等,所以持戒有生善的功能。

  

所以佛陀說:「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佛陀所製定的戒法,有如我們殊勝的導師。如果我們生長于佛在世時,跟佛陀同住,他所能給我們的功能也是滅惡生善。即使佛陀已不在世,若尊重珍敬佛陀的戒法,我們也能産生滅惡生善的功能,所以如果能如法持戒,就跟佛陀同住無異,故說「若我住世,無異此也。」這是佛陀在臨命終時的第一個交代,要我們善加受持四衆戒法,以産生滅惡生善的功能。

  

釋義《楞嚴經》也非常強調四衆戒法,說四衆戒法是叁世諸佛的四種「…

《佛遺教經講記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