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講記(四)
淨界法師主講
方便遠離清淨戒共有叁科的經文,前面的一科是遠離凡夫的增過,有十一條戒法要護持。以下看第二科:
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皆所不應。
消文 這一科是遠離外道的損智,佛弟子若做以下這五種事情,很容易折損清淨的智慧,故應避免造作。
(一)合和湯藥:這是透過煉丹製藥來爲人治病。
(二)占相吉凶:「占」是占蔔,如文王八卦或米卦等,從卦象中看出一個人的吉凶禍福。「相」是看相,看一個人五官的長相,來判定吉凶禍福。以上的占相吉凶也就是所謂的爲人算命。
(叁)仰觀星宿:透過觀察夜晚星宿的變化,推測人世間因緣的變化,這是以星宿的變化來判定人事因緣的變遷,稱爲仰觀星宿。
(四)推步盈虛:前面「仰觀星宿」是以眼睛觀察星宿的變化,這「推步盈虛」則是由儀器推測星宿的變化,以判斷人事的吉凶禍福。
(五)曆數算計:由計算天幹地支、生辰八字等陰陽數字,推算出一生的吉凶禍福,如紫微鬥數、四柱等的算命,「皆所不應」,皆不該從事這些事。
釋義 蕅益大師總結前面五條戒,說這是「邪心求利,不達正因緣法。」對因緣觀還未堅固之前,若經常做這五件事,則容易生起顛倒的智慧。我在未出家前,也曾親近一些外道的大修行者,後來我發覺這有問題,外道雖也強調斷惡修善,但他們的斷惡修善並沒有判定標准,如這件事是否該做,他們就蔔卦問神明,神明說可以做,他們就去做,神明說不可做,就不去做。如此久後,自己的這念心完全沒有判斷能力,也就是說,什麼事情該做或不該做,自己的明了心完全要訴諸于外在的蔔卦、神明的指示,否則自己不敢下決定。我發覺一個人待在外道久後,內心會喪失判斷能力。佛法的八正道中,第一個就是正見,一個人一定先要有正見智慧,才能行善法,先要知道什麼是功德相、過失相,由正見才産生正思惟,也才産生正確的身口意。若對佛法因緣觀的真理沒有勝解前,就做前面的五件事,則你的心容易心外求法,時間久後,對吉凶禍福的因緣,這件事爲什麼是功德相或過失相,你完全不能了知。我有位師兄弟,他閉關好多年,後來他就不看教理,一路在行門上用功,後來他出了一些問題,請我幫他處理。他說他現在什麼事都請示觀世音菩薩,聽他講的意涵,我認爲那不是觀世音菩薩,因他甚至今天中午要吃幾碗飯,也要請示菩薩。我對他說,你這樣內心已沒有智慧,猶如行屍走肉一般。佛法的六波羅蜜中,最尊貴的是般若波羅蜜,這猶如人的眼睛。修行要目足雙運,所有的修行是依止智慧的引導而成就解脫,如果甚至中午要吃幾碗飯,自己都無法判斷,則怎麼能知道什麼是生死的因緣?什麼是涅槃的因緣呢?臨命終時什麼該放下,什麼該追求,則更不可能了知了。所以前面的五件事雖是攝受衆生的方便,但佛陀提醒我們,做這些事情會折損我們的智慧,自己要小心。
我曾讀過一本古書,書中說:山上有一大戶人家,有衆多眷屬住在一起,這家人的長者往生,于是請山下一位有名的地理師來看風水地理。這地理師從山下走到山上,非常辛苦疲憊,這戶人家就准備熱開水給他解渴,而且在開水上面灑了一層粗糠。這地理師喝開水時起煩惱,他認爲這戶人家請他喝水沒誠意,竟在上面灑粗糠。這樣的一念生起瞋心,他就把最壞的凶宅地理介紹給他們,說祖先若埋葬此處,家族會興盛,這地理師是想報複。過了幾年,他想到這件事感到非常後悔,別人只是在開水上灑了一些粗糠,自己怎麼就做出如此大的報複呢?于是他又去找尋這戶人家,看看他們是否凶多吉少。結果他發現這戶人家的家宅,非但沒有凶多吉少,還更加繁榮,房子蓋的更大。這戶人家看到地理師來訪,表示非常感激。地理師問說,當時他從山下走到山上,爲什麼請他喝的開水上面會灑一層粗糠?他們答說:「你從山下走上來,怕你口渴,喝水太急,熱開水會燙傷喉嚨,灑一點粗糠,你會吹開它,喝水就比較慢一點。」地理師于是說:「一念善心,轉凶宅爲吉宅。」
我們雖同意世間的因緣法,有陰陽五行的吉凶禍福,但從因緣上的觀察,心是根本,講因緣時若不講心則不是佛弟子。若只是觀察外在的因緣,心只是次要的角色,則你跟外道就相同了。佛法認爲一切的因緣中,心是主要的因緣,外在因素是其次。若這樣,是否還需要看地理風水呢?我個人做出一個結論:如果內心對業果的道理深信不疑,內心完全安住于真理,不把外境的因緣變化當作一回事,自己永遠相信,善業召感安樂果報,罪業召感痛苦果報,對這真理深信不疑,那麼不用看地理,你的心能轉境。如果對真理的信心跟理解有所動搖,心多少還會攀緣外在的境界,則也不妨看一下地理,因你的心對它有所著,它就會對你産生影響。所以若心一半安住在真理,一半安住在外境,則這部分對你就會有影響。菩薩戒在講到攝衆生戒也有這觀念,若菩薩已通達諸法實相的道理,對真理深信不疑,永遠相信,心若安住在善法,一定召感安樂果報,若安住惡法,則召感痛苦果報。若自己對生命緣起的真理,已深信不疑,則可以花叁分之一的時間學地理風水算命,爲什麼呢?因有些衆生若對他講真理,他不會相信,先以這種方便,「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你爲他算命,他對你有信心,再爲他講道理。但這裏《遺教經》的涵義,從自利的角度上,這些占相吉凶的事情,對初學佛法者而言,能夠不接觸就盡量不接觸,因學了這些占相之術,對生命的因緣就會把它寄托在外境上,這對建立佛法的正見智慧會有所折損,所以經文上說:「皆所不應。」
前面是遠離凡夫的增過及遠離外道的損智,這是滅惡;以下是生善的安住清淨戒法。安住清淨戒法又分爲:(一)身業的安住戒法。(二)口業的安住戒法。(叁)意業的安住戒法。先看身業的安住戒法。
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
消文 身業的安住有五條戒法要奉持:
(一)節身:節身是節製自身的行爲,避免放逸他求,不能想要做什麼就去做,要有所節製,以避免「他求」。佛法認爲追求內心戒定慧的增長是「自求」,這是向內的追求;向外攀緣則是「他求」。自己應該判斷,今天出去是爲了放逸他求,或是爲成就功德,對身體的行動要加以反省,有所克製,要節製自身的行爲。
(二)時食:這是飲食的克製。「時」是指從早上到中午的時間,「時食」等于過午不食,這有二層意義:(1)減少欲望:晚上飯食容易增長貪欲。(2)色身健康:過午不食使飲食能完全消化而有助健康。
(叁)清淨自活:佛弟子不要攀緣權貴信衆,若攀緣有權力福報的信衆,容易産生貪求之心。有些東西本來不需要,但因攀緣權貴就容易得到,這增長自己的起心動念,增長貪欲煩惱的活動,所以佛陀要求清淨自活。
(四)不得參預世事:出家衆特別要避免參預世事,不要參加政治活動,不能做官,也不能參選立法委員。政治活動最後都是盲目的,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若參加政治活動,起初可能很客觀,但時間久了以後,自己就顛倒了,凡是同黨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不同黨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錯的,所以參加政治活動的結果,就會跟某類衆生産生對立,如此一方面破壞了內心的大慈悲心,一方面容易産生對佛教負面的情況。中國曆史上有四次毀滅佛教的悲劇,這四次中有好幾次都是因爲出家衆參加政治活動,最後引起皇帝的瞋心而全面毀滅佛教。參加政治活動會使佛教跟某類衆生産生對立,所以一位宗教師應該立場超然,決不可以在政治中公開表態,因這樣會對佛教産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五)不得通致使命:這是做甲乙兩方的使者來密通消息。自己本來是修行者,因做這種卑賤工作而輕賤自身。以上五件事是佛陀要我們的色身如法安住戒法。古德解釋這五條戒法,前面的叁條戒法:節身、時食、清淨自活等,須有所節製,換句話說,色身的行動、飲食及結交信衆等,雖不能完全避免,但要有所節製。但參與世事及通致使命,古德認爲此二事要完全避免。以上是身業的安住,以下是口業的安住戒法。
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
消文 口業安住的主題有二:
(一)不得依邪法語而住:這有兩個內涵,首先是咒術,咒術即是巫術,這是透過持咒招引鬼神來替自己做…
《佛遺教經講記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