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时候,那对佛教的伤害是不可思议的。虽然你也做一些慈善事业,但是你对佛教也产生的负面力量,那个时候是谁也没办法劝谏,一个福报大的人要做的事情,谁也没办法障碍。所以我们宁可应该在次第上先调伏自己,在我们自己的资粮还没有准备好之前,其实你还不急着去修善、度众生。换句话说,这条戒的意思就是「成就一种远离愦闹调伏烦恼的清净心,是三乘的共学之道」,这一点是佛陀提醒菩萨:我们在度化众生,不要忘了调伏烦恼这件事情。
13 庚六、不护雪讥谤故二
辛一、明犯相二
壬一、明染违犯
这一条戒的意思就是说有「讥谤」的事情发生了,我们「不」加以「护」、不事前的避免,「护」就是事前避免,「雪」就是事后的消除,让这个讥谤的事情不断的蔓延下去,这样菩萨就犯了这条戒了。分二科,先说「辛一、明犯相」,这当中先看「染违犯」,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自能发不信重言,所谓恶声、恶称、恶誉,不护不雪。其事若实而不避护,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这个菩萨可能身口意有什么过失,引生别人对这个菩萨「发」起一种「不信重」的「言」词,这个言词对菩萨已经没有信任、而且没有尊重,对菩萨没有信心跟尊重。什么样的言词呢?这以下提出了三种:一个是「恶声」,他当着面表达一种粗恶的言词;或者「恶称」,「恶称」就是讥笑,用种种的话来讥笑你,他不是用粗恶的,他是用讥笑的;或者是「恶誉」,「恶誉」等于是背后的一些毁谤。菩萨对于这种「恶声、恶称、恶誉」毁谤讥嫌的事情出现以后,菩萨不能事先的避免,乃至于事后的消除。总之,「其事若实而不避护」,而这件事情也的确是存在的,菩萨的确有这个过失,有这个过失以后,菩萨不能事先的避免、也不能事后去消除这个毁谤的事情,让这个过失不断的蔓延下去,菩萨就违「犯」了菩萨戒,也就伤害了你的菩提心。
壬二、明非染违犯
若事不实而不清雪,是名有犯,有所违越,
非染违犯。
如果别人对我们的讥嫌毁谤是虚妄的、捏造出来的,但是菩萨对这件事情完全「不」理睬,让这个毁谤的事情在世间上流通出去,让众生对三宝失去信心,菩萨也是「犯」戒,虽然是「非染违犯」,但是你没有把它解释清楚,你就障碍众生的善根。所以虽然你没有染污心,但是也是犯菩萨戒。
辛二、无违犯相
无违犯者:若他外道;若他憎嫉(abhiniviṣṭa);若自出家,因行乞行、因修善行,谤声流布;若忿蔽(krodhābhibhāta)者;若心倒者:谤声流布,皆无违犯。
开缘当中有五种情况:第一个「若他外道」,对方是一个邪见外道,邪见外道故意来毁谤佛弟子,你怎么解释都没有用的,愈描愈黑,这样子我们可以保持默然,因为他根本就是不可理喻;「若他憎嫉」,这个人内心当中对菩萨有很坚固的嫉妒心跟憎恶心,当然对方有坚固的瞋心跟嫉妒心,也就没办法解释了,解释可能会让对方又再一次的毁谤;「若自出家」,身为一个出家人,为了随顺佛陀的制教而「行」托钵的善法、或者修「行」种种的戒定慧,当然在修习戒定慧的时候,有时候是违背世俗之道,因为你的出家关系,引起在家人的毁「谤」,这件事情让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我们要修学善法,我们要尊重佛制,这种情况是开缘;「若忿蔽者」,就是对方被这种猛利的瞋心所蒙蔽,在这个气头上,我们暂时的不护不雪,等到对方心平气和再加以解释是可以的;第五个「若心倒者」,对方精神错乱,当然你就是解释也没用:在前面的五种情况下,即使是「谤声流布,皆无违犯」。
这个地方等于是统摄所有「护世讥嫌戒」,任何一个会让众生讥嫌的事,我们都要事先的避免,乃至于事后的解释。我们在声闻戒里面,佛陀对于护世讥嫌是明白的一个一个解释,「这件事什么不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因为声闻戒本身有一定的时节因缘;但是菩萨戒本身是通三世的,所以菩萨戒在护世讥嫌方面,没有明白的说哪些不能做、哪些要做,祂只告诉你一个原则,会让众生产生不信重言,这件事情就不能做。为什么佛陀不明白的解释到底哪些不能做呢?因为「护世讥嫌」每一个国家的因缘不同,你看看,以出家众来说,如果诸位到过南传国家:到泰国去你吃肉,居士不会讥嫌你;但是你要过午吃东西,那是很严重的,他认为你这个出家众不守戒行。但是在中国佛教:你晚上吃东西,居士不一定会讥嫌你;但是你要吃肉,就件事不得了了,说你这个出家人不守戒行。所以中国佛教的讥嫌跟泰国佛教不一样。比如我们讲现在的因缘,比如说你插队,佛在世的时候,声闻戒没有说你不能插队,但是你没有排队去插队,人家会说「你这个人没有修养」。所以诸如闯红灯、插队、嚼槟榔这些,这个声闻戒都没有制定,但是这些事情都会让众生产生「不信重言,谤声流布」,所以这些都要避免。在家居士也是有这种情况,比如说你受了菩萨戒,隔壁的邻居都知道你受了菩萨戒,就算子女托你去买一些非法的东西,买肉、买什么非法的东西,你都不能去做,虽然你内心当中没有染污心、你不是自己受用,但是你要考虑别人看到你这样做,他内心是一个什么想法。就是说我们讲观照,观照有二种:一者、回光返照自己的心,那是一种自我的调伏跟反省;二者、身为菩萨你还要对外观照,你要看看自己的行为对众生会产生什么影响,因为你这个菩萨除了三空自调,你还要大悲利他,你不但修我空、法空、空空,你空性的智慧事实上等于戒定慧,以戒定慧的力量来调伏自己,你还要经常注意你的行为是不是引起众生的讥嫌,所以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一条戒等于是统摄所有的「护世讥嫌戒」。
14 庚七、不折伏众生戒二
辛一、明非染犯相
这当中分成二科,先看「辛一、明非染犯相」: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以种种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义利,护其忧恼而不现行,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他「见」到有这种个性刚强暴恶的众生,这个众生出现了身口二业的过失,这个过失相已经不能用柔和的道理来劝谏。那应该怎么办呢?「应」该「以种种辛楚加行」这一种身业的责罚,比如说应该让他去罚跪香或者出坡,有一些身心的痛苦来给他有所警惕,身业的责罚;或者是口业的责罚,「猛利加行」,这个人可能须要有一些严厉的骂詈言词来加以对治,才能够产生反省:因为这种身业口业的责罚「而得」到佛法的「义利」、得到身心的安乐。菩萨明明知道这个众生应该要用这种责罚的方式来产生反省对治,而菩萨「护其忧恼」,为了避免他产生一时的忧恼,而一味的宠爱,而不加以「辛楚加行、猛利加行」,只是一味的呵护宠爱对方,这样子「是名有犯,有所违越」,但是是「非染违犯」,因为他没有依止烦恼,但是他使令众生因此不能够进步,这也是伤害菩提心。
辛二、无违犯相
无违犯者:观由此缘,于现法中少得义利,
多生忧恼。
开缘的情况是说,菩萨「观」察,虽然这个众生个性刚强暴恶,但是如果用「辛楚加行、猛利加行」,在他「现法」的生命当中,他不但不能反省,可能更加的变本加厉,甚至于对三宝失去信心,所以「多生忧恼」,增加彼此的恶因缘,所以菩萨可以不采取行动,可以的,因为对众生没有利益。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是不是施给众生「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这个地方你要看因缘。就是说这个众生跟你有深厚的因缘,对你有深厚的信心,你对他「辛楚加行、猛利加行」,他能够接受;如果你跟他没有因缘,你不能这样做,这样做就结恶缘。
我们讲一个故事大家来体会一下。佛陀灭度以后一百多年,有一个尊者叫优婆多(Upagupta),优婆多尊者在当时的阿罗汉当中是特别的善于教化,有一天他到摩竭陀国去教化众生,举办了一个三天的说法法会,他在定中观察,这三天的法会将会有很多人因为这个因缘而成就佛法的利益。第一天他在说法的时候,他讲四圣谛的法门,讲到正重要的时候,魔王就在外面虚空现出七宝楼阁的庄严相貌、放大光明,这个时候居士就放弃听法跑去看七宝楼阁,这个说法的因缘就被破坏了,优婆多尊者入定观察知道这是魔王所为,他第一天也没有采取行动。到了第二天,他把佛法再加以浓缩,知道时间不多,应该讲得更扼要一点,第二天在说法讲到扼要处的时候,魔王不但现出七宝楼阁,还在这个当中有很多的女众唱歌跳舞,这个时候大家又去看唱歌跳舞,这法会又被破坏了,优婆多尊者知道这件事情也是魔王所为。到第三天的时候,优婆多尊者在说法的时候,魔王不但是唱歌跳舞,还从空中掉出很多的珍宝饮食,大家都去捡珍宝。这个尊者优婆多就观察因缘,他觉得要对治魔王的时候到了,优婆多尊者就到旷野的地方,去拾取人的尸体、狗的尸体跟蛇的尸体,把三种尸体串成一个花圈的样子,以神通力把它变现成华鬘,就拿着这个华鬘到天上去挂在魔王的身上说:我在说法的时候,你出现很多的宝阁,我现在礼尚往来送你一个华鬘。魔王很高兴,但是当尊者优婆多离开以后,这个华鬘就变回原来的相貌,变成臭秽的尸体。魔王虽然内心贪爱五欲的快乐,但是好歹他是个天人,他的色身特别的干净,他对欲界臭秽的东西当然不能忍受,他很生气:这个阿罗汉真坏,怎么这样做呢!他就去找忉利天,忉利天的天王释提桓因 说:你这个尸体是谁给你挂上去的?他说:就是人…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