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瑜伽菩萨戒本》,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页,「庚三、住邪命法戒」。
我们菩萨戒的修行内涵基本上是二大内涵:第一个是戒体,第二个是戒行。谈到戒体,就是我们必须要先安住菩萨种性。菩萨种性在《成唯识论》当中提出二个内涵:第一个、你必须要发坚固的菩提心;第二个、你要具足大乘正见。一个是菩提心,一个是正知见,这二个事实上就是一种所谓的观照力,对生命的观照。我们在成就大乘种性,就是你首先要有一种智慧来观察生命的真相,在经论上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就是说我们在观照生命的时候,应该从他因地的相貌跟果地的相貌来观察。从因相来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功能,有一种摄藏,「无始时来界」,这个「界」就是种子,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所造作的业力虽然剎那剎那的过去,但是它的种子、它的功能会被我们内心保存下来,在因缘成熟的时候,种子又会生起一种善恶的现行,所以我们在造善造恶的时候,会愈造势力愈大就是这样。你刚开始去造作一个善法、或者恶法的时候,那个力量是薄弱的;但是你造久以后,不管造善造恶,势力都是增长广大。就是我们内心的因地,它像滚雪球一样,有一种展转增胜的功能。这种功能到因缘成熟的时候会有什么果报出现呢?「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因为这种功能的累积,会使令我们在生命当中就出现差别果报:有些人善的功能强,就出现安乐的果报;有些人恶势力的功能强,就出现痛苦的果报。所以生命的本质就是一种因果的相续,但是因果相续的关键点在于我们内心的相续,因为因果是由心所摄持。所以事实上在观照因果的时候,我们应该要进一步的去观察心的相貌,观心。怎么观察这一念心呢?在《成唯识论》指导我们怎么观心,它说:你应该观察这一念心是「恒转如瀑流」,就是我们的心就像一个急速的水流,这个急速的水流你可以从二个方面来观察:第一个、它是恒常相续的,它这个水流是不能停止的,表示我们每一个造作,这个因果是相续的,因果丝毫不爽,你今生的果报是前生的因地所创造的,来生的果报又是今生的因地所创造的,所以前世的因招感今生的果,你今生又创造一个新的因地又会招感来生的果报,因因果果是相续的,就像一个水流它从来不会停止,所以心有恒常相续的功能。第二个、心有前后变化的功能,「转」,就是说它虽然相续,但是这个水流可是剎那剎那的变化,这当中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我,这个自我意识的个体意识是不存在的,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就是说因果的作用是可以改变的,说是我空、法空,就是生命是可以改造的。所以我们从观察这一念心性当中,就明白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它当体即空;但是在空性当中,每一个造作对我们生命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又是变化性、又是无常无我的。当我们这样子去观照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去发起一个誓愿,所谓的「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由内心的观照发起了菩提的愿力,这样子的观照力我们叫做安住菩萨种性,也就是安住菩萨戒体。由这个戒体就付诸了真实的行动,所谓的戒行。在本戒当中讲到戒行,等于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有断恶、修善、度众生三种戒行。这三种戒行其实就是分成二部分:从自利的角度,就是断恶、修善,就是一种内心的调伏,透过观照以后,我们知道应该要去调伏自己的过失,以增长自己的善业,调伏力;从利益众生的角度就是一种摄受力,这个时候观照就不是向内观照,是向外观察众生的根机、众生得度的因缘,施设种种的善巧方便,这个就是所谓的摄受力。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整个菩萨戒的修行就是三种力量:第一个是观照力为自体,表现在自利方面的观照就是调伏力,以戒定慧来调伏自己的过失;表现在利他方面就是对众生的摄受力:就是观照力,调伏力跟摄受力。其实我们每一条戒都是具足这三种力量。好,我们看《讲义》三十页:
10 庚三、住邪命法戒二
辛一、明染违犯
这个讲到「持戒度」,持戒度当中有七条戒,这是第二条戒。首先我们解释「邪命」,什么叫「邪命」呢?就是用不正当的方法来取得财富、来资养我们的生命,你取得财富的方法是不正当、非法,叫做邪命。这当中分二科,先看「辛一、明染违犯」,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生起诡诈,虚谈现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 ,味邪命法,无有羞耻,坚持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他内心当中具足对生命正确的观照力,但是他这个时候「生起诡诈」,他内心当中生起一个「诡」,「诡」就是虚妄不实的意思,他明明没有这个功德,他假装有这个功德,叫虚妄不实。他为什么虚妄不实?主要的动机就是一个「诈」,就是想要欺诳他人,「诈」就是欺诳他人,以虚妄不实的功德来欺诳他人,内心当中有这样一种邪恶的动机。他以这样的一种动机,当然就是他的观照力失掉了,他开始随顺妄想而转。他进一步付诸行动,「虚谈现相」:「虚谈」是一种口业的邪命,用口业来创造邪命;「现相」是一种身业的邪命,以身体的造作来创造邪命。口业跟身业的邪命,在《大智度论》当中讲到出家众有五种邪命:前面二种是身业,身业当中第一个是诈现异相,就是说出家众本来的身相应该是剃发染衣,但是你这个头发故意不理,头发留得很长、胡须留得很长,穿着破旧的衣服、打着赤脚,表现出修行苦行的样子,以这样子来博取别人的供养,这个就是诈现异相。第二个是占相吉凶,出家众的本业应该是弘护正法、续佛慧命,你却从事看地理、看风水、算命卜卦,以此来获取财富,这个也是一种邪命,这是属于身业的邪命。口业的邪命有三种:第三个是自说功德,你经常在居士的面前赞叹自己的功德,你说「你看我持戒多么庄严,我内心当中有殊胜的禅定、有殊胜的智慧、有殊胜的种种德行」,你自说功德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去博取别人的供养;第四个是高声现威,我们在居士面前故意现出一种有威严的声音、很特殊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摄受力、来博取别人的供养;第五个是说所得利,就是说你在彼处得到利养而在此处宣说,你向某一个人说「某某居士他供养我什么什么东西」,言下之意,你也希望对方能够比照如此的供养,这个也是属于邪命。出家众的邪命等于是由身业跟口业,当然这样的邪命主要的是内心生起了「诡诈」,有虚妄不实的欺诳之心。总之,他的内心当中没有安住在内心的功德上,等于是「方便研求,假利求利,味邪命法」,以种种口业、身业的方便来取得众生的供养,目的就是「假利求利」,就是以利养来求取利养。「假利求利」有另外一层意思,律上也有说明,就是我们出家众,你可能是个执事,你把僧团的东西送给居士,或者你把别人供养你的东西送给居士。为什么你要这样做呢?你就是要拉拢感情。本来身为一个僧宝是要受居士的供养,做众生的福田,结果你反而拿东西来摄受居士、来拉拢感情,希望他对你做出更大的供养,这样子就是「假利求利」。总之这个意思就是说「味邪命法」,贪着邪命之法,内心当中「无有羞耻,坚持不舍」,对于这样的过失,你内心当中没有想要改过迁善的意乐,念念的「坚持不舍」,这样子就违「犯」了菩萨戒,也等于是伤害了菩萨戒体。这个地方「虚谈现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味邪命法」,主要是讲到出家众的邪命,但是因为菩萨戒是通于出家在家,所以在《涅槃经》当中也讲到在家居士有十六个邪命 ,身为在家菩萨要避免的:第一个是屠儿,屠就是作杀生的事业;第二个是魁刽,魁刽就是厨师,也不能做厨师,因为厨师拿刀子去杀众生,伤害你的慈悲心;第三个是养猪,养猪虽然你不直接杀生,但是你跟杀生造共业,你为什么养猪?你不是慈悲心要去养牠,你是把牠养大了要卖掉杀掉,所以养猪也造了共业;第四个是网鸟,去抓鸟;第五个是捕鱼;第六个是捕蛇;第七个是养鸡,养鸡跟养猪一样,都是去创造一个杀生的因缘;第八个是猎师,从事打猎;第九个是捕贼,你抓贼,抓贼的过程当中也容易起瞋心,去做一些伤害众生的事;第十个是咒龙,就是用咒术去杀龙;第十一是做贼,你自己做贼;第十二个是做狱吏,狱吏就是管犯人,犯人的个性刚强,你去管他们,你可能会起瞋恨心,数数起瞋恨心就容易伤害你的菩提心;第十三个是做淫女;第十四个是沽酒,卖酒,在菩萨戒是非常忌讳一个居士卖酒,因为酒是无明药,你把无明药卖给众生,这个过失很重;第十五个是洗染家,就是你不能开洗衣店,因为洗染家、洗衣店都会放一些漂白水、消毒水,这些东西排到水沟的时候会伤害这些水沟的众生;第十六个是压油家,这些豆子要压成油之前都要放一段时间,可能会长虫,所以你在压油的过程当中也会伤害生命。总之在家居士,不能够从事有关杀盗淫妄的职业,这个就是所谓的邪命法,就是以不正当的方法来取得财富、来资养生命。
辛二、明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为除遣生起乐欲,发勤精进,
烦恼炽盛蔽抑其心,时时现起。
这一条戒的开缘是初心菩萨,可能你在没有受菩萨戒之前曾经有邪命的业、有邪命的因缘,你现在受了菩萨戒,知道这是过失相,你内心当中已经「生起」要「除遣」邪命这样的一种「意乐」,换句话说,你内心当中已经依止正见来如实的观照,观照邪命法在生命当中,对你来说是创造一种过失的,你开始厌恶邪命之法,而且你「发勤精进」,你也采取对治调伏的行动,开始慢慢的去改造这个事情。但是因为这个邪命之法在你的生命当中,你可能已经从事了好几…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五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