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十五卷

  第十五卷

  《瑜伽菩薩戒本》,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叁十頁,「庚叁、住邪命法戒」。

  我們菩薩戒的修行內涵基本上是二大內涵:第一個是戒體,第二個是戒行。談到戒體,就是我們必須要先安住菩薩種性。菩薩種性在《成唯識論》當中提出二個內涵:第一個、你必須要發堅固的菩提心;第二個、你要具足大乘正見。一個是菩提心,一個是正知見,這二個事實上就是一種所謂的觀照力,對生命的觀照。我們在成就大乘種性,就是你首先要有一種智慧來觀察生命的真相,在經論上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就是說我們在觀照生命的時候,應該從他因地的相貌跟果地的相貌來觀察。從因相來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有一種功能,有一種攝藏,「無始時來界」,這個「界」就是種子,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所造作的業力雖然剎那剎那的過去,但是它的種子、它的功能會被我們內心保存下來,在因緣成熟的時候,種子又會生起一種善惡的現行,所以我們在造善造惡的時候,會愈造勢力愈大就是這樣。你剛開始去造作一個善法、或者惡法的時候,那個力量是薄弱的;但是你造久以後,不管造善造惡,勢力都是增長廣大。就是我們內心的因地,它像滾雪球一樣,有一種展轉增勝的功能。這種功能到因緣成熟的時候會有什麼果報出現呢?「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因爲這種功能的累積,會使令我們在生命當中就出現差別果報:有些人善的功能強,就出現安樂的果報;有些人惡勢力的功能強,就出現痛苦的果報。所以生命的本質就是一種因果的相續,但是因果相續的關鍵點在于我們內心的相續,因爲因果是由心所攝持。所以事實上在觀照因果的時候,我們應該要進一步的去觀察心的相貌,觀心。怎麼觀察這一念心呢?在《成唯識論》指導我們怎麼觀心,它說:你應該觀察這一念心是「恒轉如瀑流」,就是我們的心就像一個急速的水流,這個急速的水流你可以從二個方面來觀察:第一個、它是恒常相續的,它這個水流是不能停止的,表示我們每一個造作,這個因果是相續的,因果絲毫不爽,你今生的果報是前生的因地所創造的,來生的果報又是今生的因地所創造的,所以前世的因招感今生的果,你今生又創造一個新的因地又會招感來生的果報,因因果果是相續的,就像一個水流它從來不會停止,所以心有恒常相續的功能。第二個、心有前後變化的功能,「轉」,就是說它雖然相續,但是這個水流可是剎那剎那的變化,這當中沒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自我,這個自我意識的個體意識是不存在的,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就是說因果的作用是可以改變的,說是我空、法空,就是生命是可以改造的。所以我們從觀察這一念心性當中,就明白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它當體即空;但是在空性當中,每一個造作對我們生命都會産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它又是變化性、又是無常無我的。當我們這樣子去觀照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去發起一個誓願,所謂的「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由內心的觀照發起了菩提的願力,這樣子的觀照力我們叫做安住菩薩種性,也就是安住菩薩戒體。由這個戒體就付諸了真實的行動,所謂的戒行。在本戒當中講到戒行,等于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有斷惡、修善、度衆生叁種戒行。這叁種戒行其實就是分成二部分:從自利的角度,就是斷惡、修善,就是一種內心的調伏,透過觀照以後,我們知道應該要去調伏自己的過失,以增長自己的善業,調伏力;從利益衆生的角度就是一種攝受力,這個時候觀照就不是向內觀照,是向外觀察衆生的根機、衆生得度的因緣,施設種種的善巧方便,這個就是所謂的攝受力。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整個菩薩戒的修行就是叁種力量:第一個是觀照力爲自體,表現在自利方面的觀照就是調伏力,以戒定慧來調伏自己的過失;表現在利他方面就是對衆生的攝受力:就是觀照力,調伏力跟攝受力。其實我們每一條戒都是具足這叁種力量。好,我們看《講義》叁十頁:

  10 庚叁、住邪命法戒二

  

   辛一、明染違犯

  這個講到「持戒度」,持戒度當中有七條戒,這是第二條戒。首先我們解釋「邪命」,什麼叫「邪命」呢?就是用不正當的方法來取得財富、來資養我們的生命,你取得財富的方法是不正當、非法,叫做邪命。這當中分二科,先看「辛一、明染違犯」,我們看戒文: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生起詭詐,虛談現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 ,味邪命法,無有羞恥,堅持不舍,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他內心當中具足對生命正確的觀照力,但是他這個時候「生起詭詐」,他內心當中生起一個「詭」,「詭」就是虛妄不實的意思,他明明沒有這個功德,他假裝有這個功德,叫虛妄不實。他爲什麼虛妄不實?主要的動機就是一個「詐」,就是想要欺诳他人,「詐」就是欺诳他人,以虛妄不實的功德來欺诳他人,內心當中有這樣一種邪惡的動機。他以這樣的一種動機,當然就是他的觀照力失掉了,他開始隨順妄想而轉。他進一步付諸行動,「虛談現相」:「虛談」是一種口業的邪命,用口業來創造邪命;「現相」是一種身業的邪命,以身體的造作來創造邪命。口業跟身業的邪命,在《大智度論》當中講到出家衆有五種邪命:前面二種是身業,身業當中第一個是詐現異相,就是說出家衆本來的身相應該是剃發染衣,但是你這個頭發故意不理,頭發留得很長、胡須留得很長,穿著破舊的衣服、打著赤腳,表現出修行苦行的樣子,以這樣子來博取別人的供養,這個就是詐現異相。第二個是占相吉凶,出家衆的本業應該是弘護正法、續佛慧命,你卻從事看地理、看風水、算命蔔卦,以此來獲取財富,這個也是一種邪命,這是屬于身業的邪命。口業的邪命有叁種:第叁個是自說功德,你經常在居士的面前贊歎自己的功德,你說「你看我持戒多麼莊嚴,我內心當中有殊勝的禅定、有殊勝的智慧、有殊勝的種種德行」,你自說功德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去博取別人的供養;第四個是高聲現威,我們在居士面前故意現出一種有威嚴的聲音、很特殊的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攝受力、來博取別人的供養;第五個是說所得利,就是說你在彼處得到利養而在此處宣說,你向某一個人說「某某居士他供養我什麼什麼東西」,言下之意,你也希望對方能夠比照如此的供養,這個也是屬于邪命。出家衆的邪命等于是由身業跟口業,當然這樣的邪命主要的是內心生起了「詭詐」,有虛妄不實的欺诳之心。總之,他的內心當中沒有安住在內心的功德上,等于是「方便研求,假利求利,味邪命法」,以種種口業、身業的方便來取得衆生的供養,目的就是「假利求利」,就是以利養來求取利養。「假利求利」有另外一層意思,律上也有說明,就是我們出家衆,你可能是個執事,你把僧團的東西送給居士,或者你把別人供養你的東西送給居士。爲什麼你要這樣做呢?你就是要拉攏感情。本來身爲一個僧寶是要受居士的供養,做衆生的福田,結果你反而拿東西來攝受居士、來拉攏感情,希望他對你做出更大的供養,這樣子就是「假利求利」。總之這個意思就是說「味邪命法」,貪著邪命之法,內心當中「無有羞恥,堅持不舍」,對于這樣的過失,你內心當中沒有想要改過遷善的意樂,念念的「堅持不舍」,這樣子就違「犯」了菩薩戒,也等于是傷害了菩薩戒體。這個地方「虛談現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味邪命法」,主要是講到出家衆的邪命,但是因爲菩薩戒是通于出家在家,所以在《涅槃經》當中也講到在家居士有十六個邪命 ,身爲在家菩薩要避免的:第一個是屠兒,屠就是作殺生的事業;第二個是魁劊,魁劊就是廚師,也不能做廚師,因爲廚師拿刀子去殺衆生,傷害你的慈悲心;第叁個是養豬,養豬雖然你不直接殺生,但是你跟殺生造共業,你爲什麼養豬?你不是慈悲心要去養牠,你是把牠養大了要賣掉殺掉,所以養豬也造了共業;第四個是網鳥,去抓鳥;第五個是捕魚;第六個是捕蛇;第七個是養雞,養雞跟養豬一樣,都是去創造一個殺生的因緣;第八個是獵師,從事打獵;第九個是捕賊,你抓賊,抓賊的過程當中也容易起瞋心,去做一些傷害衆生的事;第十個是咒龍,就是用咒術去殺龍;第十一是做賊,你自己做賊;第十二個是做獄吏,獄吏就是管犯人,犯人的個性剛強,你去管他們,你可能會起瞋恨心,數數起瞋恨心就容易傷害你的菩提心;第十叁個是做淫女;第十四個是沽酒,賣酒,在菩薩戒是非常忌諱一個居士賣酒,因爲酒是無明藥,你把無明藥賣給衆生,這個過失很重;第十五個是洗染家,就是你不能開洗衣店,因爲洗染家、洗衣店都會放一些漂白水、消毒水,這些東西排到水溝的時候會傷害這些水溝的衆生;第十六個是壓油家,這些豆子要壓成油之前都要放一段時間,可能會長蟲,所以你在壓油的過程當中也會傷害生命。總之在家居士,不能夠從事有關殺盜淫妄的職業,這個就是所謂的邪命法,就是以不正當的方法來取得財富、來資養生命。

   辛二、明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爲除遣生起樂欲,發勤精進,

  煩惱熾盛蔽抑其心,時時現起。

  這一條戒的開緣是初心菩薩,可能你在沒有受菩薩戒之前曾經有邪命的業、有邪命的因緣,你現在受了菩薩戒,知道這是過失相,你內心當中已經「生起」要「除遣」邪命這樣的一種「意樂」,換句話說,你內心當中已經依止正見來如實的觀照,觀照邪命法在生命當中,對你來說是創造一種過失的,你開始厭惡邪命之法,而且你「發勤精進」,你也采取對治調伏的行動,開始慢慢的去改造這個事情。但是因爲這個邪命之法在你的生命當中,你可能已經從事了好幾…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十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