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十年,所以對于邪命的「煩惱」特別「熾盛蔽抑其心」,心有煩惱的活動經常的障礙你的正念,所以你有時候會經常的「現起」這個因緣,這條戒在這種情況下,佛陀把它列爲開緣。
這個地方有一個重要的觀念。我們研究菩薩戒,我們看到佛陀對于一個人生起增上慚愧心是非常的包容,如果我們今天看這個戒律會發覺一件事,佛陀當然也會待人處事,你看佛陀在僧團當中有二個弟子跟他特別親密的:一個是阿難尊者,一個是提婆達多。這二個都是佛陀的堂弟,但是佛陀對這二個人的態度是截然不同。你看阿難尊者(Ananda)在日常生活當中有過失出現,佛陀的口氣是攝受的、鼓勵的;但是如果是提婆達多(Devadatta)犯錯,佛陀的口氣是非常嚴厲的诃責詈。有弟子就說「佛陀的心不平等」,佛陀說:我的心就像大地一樣平等的呵護衆生,但是爲什麼對阿難尊者跟提婆達多有不同的差別呢?因爲阿難尊者內心當中具足慚愧;提婆達多是無慚無愧,所以不用這種罵詈粗惡的言詞,他沒辦法改過的。佛陀講完這個事情以後,就講了一個小故事 來說明提婆達多過去的因緣,佛陀說:過去有一個婆羅門,這個婆羅門發心要做一個功德,就是在荒野山路的地方,他挖了一個井叫做義井,提供過路的人在這個地方歇歇腳、喝喝水、洗洗臉,很多人因爲這樣子就得到很大的利益。有一天黃昏的時候來了一群野幹,野幹也到這個井來喝水、洗臉、休息,野幹用完水要離開的時候,野幹王就把頭伸在勺子裏面,頭往上一搖、往地上一摔,就把這個木頭做的勺子給摔壞了,摔壞以後牠就很得意。其它的野幹就勸谏說:這個勺子有它的作用,很多人用它來汲水,你把它破壞了,其它人就不能受用了。野幹王說:我的心情只管我歡喜不歡喜,這個勺子有什麼作用,我不在乎的。講完以後牠就離開了。離開以後,這個時候有人就跟婆羅門報告說:你的義井做得很好、地點很好,但是你的勺子被摔壞了、被野幹摔壞了。這個婆羅門說「沒關系,摔壞了我再做一個」,他又做一個新的放在旁邊。第二天這個野幹王又帶一群野幹來用水,用完以後,牠又把頭伸進去,然後一摔又把它弄壞了。摔壞以後,人家又跟婆羅門報告,他又補上去一個,這個野幹王總共把勺子摔壞了十四個。凡夫的心情在做善業耐心是有限的,凡夫跟聖人的善心不同,凡夫的善心是夾雜煩惱,你不能刺激他。這個婆羅門被摔了十四個勺子以後,他的煩惱被觸動了,他說「是誰障礙我做功德」?他很生氣,這一天早上就拿著一根棒子,躲在樹後看看是誰破壞這個勺子。早上過去了,沒事;中午也過去了,沒事;哦,到了黃昏的時候,野幹王又帶了一群野幹來喝水,喝完水以後,野幹王的煩惱習氣又發動了、老毛病又犯了,又把頭伸進去准備要甩的時候,婆羅門就拿起棒子把野幹王打死。佛陀說:野幹王就是提婆達多的前生,提婆達多的個性,做什麼事情都是數數現行、都無慚愧,一個人沒有慚愧心,在佛法來說是非常嚴重。
我們身爲佛弟子,我們也會犯錯;一般的人他沒有學佛,他也會犯錯:但這二個錯誤所産生的因緣果報是不同的。就是我們犯了錯以後,我們回到了佛堂會拜佛靜坐,這個時候把心靜下來,把心靜下來的時候,我們內心正見的功能就發動出來,開始觀照自己今天身口意的行爲,我們就會馬上檢查到自己的過失出現,這個正見的善根會産生一種慚愧反省的力量,這個在我們生命當中是非常珍貴的、非常珍貴的。一個人其實不怕犯錯,就怕你那個錯誤出現的時候,你沒有反省對治的力量,你就會一直錯下去了;就是這個人開車,他永遠不知道踩煞車,這個車子就一直開下去,直到撞到牆壁爲止。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菩薩戒本身的修學是叁大阿僧祇劫的修學,諸位要知道菩薩戒不是引導大家成就阿羅漢,阿羅漢四生就可以成就,這是一個成佛之道。換句話說,菩薩戒的四重四十叁輕戒的圓滿,是成佛的時候圓滿,那是要花叁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來修學四重四十叁輕。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佛陀要求每一個菩薩:我們不可能剛開始就把菩薩戒持得圓滿,但是你起碼要先把觀照力、調伏力栽培起來,你要有慚愧心。你有慚愧心,就表示你的生命永遠充滿了希望,雖然你現在做得不好,但是你充滿了希望,你的生命會不斷的增上。所以佛陀看到這個人未來增上的功德,所以對他暫時的過失生起包容,因爲他有潛力,他這個過失相是暫時的,他馬上要解脫這個過失。如果我們今天一個人沒有慚愧心、沒有觀照力,那你真的是沒有希望、沒有解脫的希望。當然慚愧心來自于觀照力,而觀照力的根源來自于正見,你要多多學習經論、明白道理,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功德相、什麼是過失相,你才能夠生起觀照、生起慚愧。這個地方是說一個人已經開始生起觀照、生起調伏,雖然「煩惱熾盛」暫時的「蔽抑其心」而「時時現起」,但是佛陀認爲這個人是無違犯,因爲這個只是暫時的因緣,他已經開始在改過了。
11 庚四、掉動嬉戲戒二
辛一、明犯相二
壬一、明染違犯
這當中分成二科,先看「辛一、明犯相」,犯相當中又分成二科,先看「染違犯」,我們看戒文: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爲掉所動,心不寂靜,不樂寂靜,高聲嬉戲,諠嘩紛聒,輕躁騰躍,望他歡笑,如此諸緣,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他的內心有「掉」舉的煩惱,先看他的意掉,意業掉舉,他的內心當中「爲掉所動」,他現前一念明了的心性經常爲掉舉的煩惱所擾動,所以他內心當中經常是「心不寂靜」的,他就經常向外攀緣、經常是散散亂亂。「心不寂靜」,我們一個人總是有些人事的因緣,這件事情可以諒解;但是比較嚴重的是下一句話,「不樂寂靜」,更可怕的是他的內心當中根本不好樂寂靜,也就是說他對于內心這種掉舉的相貌根本不想去改過,他也不知道這是過失相,不想改過當然不可能改變,就是他的意業經常是保持散亂的,而且他也認爲這個散亂心是一種功德相,這個是他快樂的唯一根源,這表示他的意掉。再看他的口掉,「高聲嬉戲,諠嘩紛聒」:他經常「高聲」講話很大聲,而且經常以「高聲」來「嬉戲」,來做一些遊戲;「諠嘩」就是大聲刺耳的音聲,這個聲音也特別的尖銳刺耳;「紛聒」就是雜亂無章的聲音,這個聲音是雜亂無章的、東講西講。這個是口掉。再看身掉,「輕躁騰躍,望他歡笑」,「輕躁」就是這個人輕浮躁動,而且身體經常是跳來跳去的。爲什麼他要這樣做呢?因爲要博取「他」人的「歡笑」。「如此諸緣,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這個就犯到重的突吉羅罪,也就會去傷害到你菩薩的戒體。
壬二、明非染違犯
若忘念起,非染違犯。
這個意思就是說,如果菩薩本身是好樂寂靜,但是在特殊的因緣之下,他只是一時的「忘」失正「念」,他並不是以掉舉來當做他的習性,一時的忘失正念,這樣子是「非染違犯」,雖然是犯到這條戒,但是輕的突吉羅罪,一時的忘失正念。
掉舉在《佛遺教經》,蕅益大師解釋《佛遺教經》把它分成二段:第一段是屬于世間的修學法要,就是你要成就世間的功德,在《遺教經》當中提出二個,一個是布施、一個是持戒,透過布施、持戒而成就人天安樂的果報,這個叫世間修學法要;第二段判做出世間的修習法要,如果你生命的規劃是要尋求出世的解脫,這當中就有所謂的七科、七段,就是少欲、知足、遠離、精進、不忘念、禅定、智慧。剛開始你想要修出世的功德:要少欲知足;然後就是遠離,遠離很重要了,遠離的意思就是遠離愦鬧,好樂寂靜。遠離愦鬧在《遺教經》當中講出一個譬喻,說我們修行人爲什麼要遠離愦鬧呢?它說:「譬如大樹,衆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就是說饒你過去的善根有多麼的深厚,你過去生有戒的功德、禅定的功德、智慧的功德,你是一棵大樹、有堪能性,但是你好樂熱鬧,經常跟人群這樣往來、跟衆生這樣往來頻繁,你這棵大樹就「衆鳥集之」,很多鳥就停在你這棵樹上,你這棵樹就「有枯折之患」,被這些鳥摧殘到最後枯折而死。這意思就是說,我們今天站在自利的角度,善根的栽培,你一定要閑居靜處,你要找一個寂靜的處所來修行,要好樂寂靜,這個是一個人在修學佛法,到底你要成就世間的果報、或者要成就出世間的功德的關鍵點,就是你是不是好樂寂靜。
辛二、無違犯相
看戒文:
無違犯者:若爲除遣生起樂欲,廣說如前 ;若欲方便解他所生嫌恨令息;若欲遣他所生愁惱(śkam);若他性好如上諸事,方便攝受,敬順將護,隨彼而轉;若他有情猜阻菩薩,內懷嫌恨,惡謀憎背,外現歡顔,表內清淨:如是一切,皆無違犯。
這當中有五種的開緣:第一個「若爲除遣生起樂欲」,就是說這個人在沒有受菩薩戒之前,他歡喜掉舉、歡喜熱鬧,但是他受了菩薩戒以後,他讀聖賢之書也就明白聖賢之道,他就會觀照到掉舉的過失,他內心當中已經生起要去改過對治的意樂,而且他「發勤精進」,也是用種種的方便來對治心中的掉舉,但是一時的「煩惱熾盛蔽抑其心」而「時時現起」,這就是所謂的「廣說如前」,這個時候是開緣。第二個「若欲方便解他所生嫌恨令息」,就是說這當中有人對菩薩有「嫌恨」之心,可能某一個人跟菩薩過去有點誤會,這個時候菩薩跟他見面以後,如果又表現出很莊嚴肅穆的樣子,可能就更增長彼此的誤會,菩薩爲了化「解」彼此的誤會,暫時的說說笑笑,講一些戲論的話來釋放善意,這個時候主要是在化解彼此的嫌恨,這是無犯。第叁個「若欲遣他所生愁惱」,就是初學菩薩跟老參菩薩不同,諸位,我不知道諸位是修學幾年,總之剛開始修學佛法這一段是最困難的,因爲你要修習善法之前,你要先處理你心中的煩惱,這是一個問題。我記得我讀佛學院的時候,很奇怪,我七十六年度去佛學院,我第一年在課堂上聽老師上課的時候,完全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就是這念心跟佛法之間有一個障礙,就是煩惱、妄想,第一年的時候坐在課堂上,聽了很久很久,不知道老師在講什麼事情。慢慢慢慢佛學院讀到第二年、第叁年,「原來老師在講這件事情」(呵──),就是內心的這些疑霧比較淡薄了,看到太陽出現。所以剛開始修學佛法會比較辛苦。所以初學者(你看一些人修學佛法,他不是在調伏自己,整天唱歌跳舞、辦那些活動,這些人我們就不談)有志于修學聖道的,你剛開始一定要有一個過程,就是要調伏煩惱,調伏煩惱的時候,這個時候真妄交攻內心容易愁悶,所以旁邊的老參善知識就很重要了,因爲你自己走過來,你有時候會講一些開心的事情、開開小玩笑,來告訴他說「其實這是暫時的因緣,煩惱也不是真實的,既然不是真實的,它假借因緣所生,它也能夠假借正確的因緣而消滅,它並不是我們想象那麼堅固」,所以初心菩薩在修學的時候,他面對內心的情緒煩惱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一時的憂愁苦惱,這個時候老參菩薩會開開小玩笑讓他歡喜,這個是可以理解的,因爲這個菩薩本身不喜歡掉舉,但是衆生有這個需要。「若他性好如上諸事,方便攝受,敬順將護,隨彼而轉」,有些人、特別是初學佛法的人,他的個「性」喜歡說說笑笑、身口意的掉舉,菩薩也認爲這個人雖然喜歡掉舉,但是可也有善根,菩薩爲了要「方便攝受」他,使令衆生能夠隨順于菩薩的教化,所以暫時的「隨彼而轉」,隨順他的心意而生起身口意的掉舉。換句話說,菩薩本身是好樂寂靜,但是爲了攝受衆生,暫時的「隨彼而轉」,這個是不犯。「若他有情猜阻菩薩,內懷嫌恨,惡謀憎背」,就是有一類的有情對菩薩有所誤會,他以爲這個菩薩要對他做出一些不良的意圖,對菩薩有所「猜阻」,這個時候這個有情衆生就心「懷嫌恨」了,說「你要對我有不良的意圖」,這個時候就恨這個菩薩,而且准備要棄舍菩薩而去,可能要去學習外道、或者親近惡知識了;這個時候菩薩爲了挽回這樣的一個因緣,暫時的現出「歡」笑來「表」達「內」心的善意,就是「我沒有這個惡意的,你誤會我了」,以身口的這種掉舉歡笑來表達自己的善意。這種情況,「如是一切,皆無違犯」,這個都是爲了攝受衆生的方便。這個地方就是說菩薩本身是好樂寂靜,但是爲了攝受采取一時的方便。
這條戒我們講一下。曾經有人問我說:我們怎麼知道一個人適合出家、一個人不適合出家?同樣是有善根。我個人認爲:好樂寂靜是一個標准,你要是個性好樂寂靜,你這個人適合出家;如果你好樂熱鬧,你最好不要出家,你會出事情、會出事,這種出家枯燥的生活你沒辦法相應。你就是內心當中以寂靜爲樂,這個人適合出家。當然出家、在家都能夠往生淨土,但是你怎麼知道你適合出家、不適合出家呢?這是一個判斷點。好,我們休息十分鍾。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十五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