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七卷▪P2

  ..续本文上一页能够使令我们从生死痛苦的此岸而到达涅槃安乐的彼岸,所以叫做「度」,「布施」有这样的功德。我们解释布施的内涵分二段:先看第一个「布施」的「自性」,先解释什么叫布施,它的定义是什么,我们看论文:

  舍之善思,及彼发起之身语业,是彼身语于施趣入时之思也。彼中圆满布施波罗蜜者,非待以所施物惠舍于他,令诸众尽离贫苦,谓但自坏悭执,并将施果舍他之心修习圆满,则成就施度也。

  ─《菩提道次第略论》─

  这个地方对菩萨在修布施的时候什么叫布施作一个明确的定义。「舍」就是一种施舍的心,整个布施是一种「舍」的「善思」,一种善良的造作,「思」就是一种活动心理,表示这不是一种种子位,它必须是一个现行位,他开始活动了,已经落入有为法。施舍的造作以及依止施舍的心所「发」动的「身业」跟口「业」:你可能是去做义工,用身体来表达你施舍的心;或者你讲一句去赞叹别人、鼓励别人的话,用口业来表达你施舍的心。依止施舍的心所表达的「身」口二业,在身口二业当中,主要就是在布施的时候产生一种造作的活动,「施趣入时之思也」,换句话说,其实整个布施的体性,它并不是约着你的身口造作来安立的,是约着你在布施的行为当中内心所表达的一种施舍的心情,约内在的舍心来安立布施。比如说你现在有一个东西,这东西破旧你不喜欢了,这东西我根本不想要了,我就随便送给别人。当然我们应该相信这样的施舍是一种善业,至少你把你不要的东西送给别人;但是在菩萨道的定义不认为你这个叫布施度,因为这是你本身不要的,你的施舍没有一种对治悭贪的功能,佛法很重视「返妄归真」的对治生起,因为你这样的布施对你内心的妄想没有对治的力量,你只是积集一种善业,所以不能叫布施度,只能够称为布施。所以当我们今天把不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我们只能够说这叫布施的善业,不能叫做布施度,不能列入菩萨的六度,因为他没有波罗蜜的功能,因为你没有生起施舍的心。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整个布施的定义是约着你在身口造作的时候,内心必须生起施舍的造作活动而安立做布施度。「布施」度的「圆满」,并不是说你的东西去施「舍」给众生,让所有的「众」生都「离」开痛「苦」,关键点是你能够在布施当中「自坏悭执」,你能够产生一种施舍的心来对治你内心悭贪的习性、悭贪的执着,而且另一方面可以把布「施」的「果」报回向无上菩提、回向法界众生,这样子就是布施度的圆满,所以布施度的圆满不是约外境安立的。

  宗大师提出一个观念让我们来思惟这件事情,他说:佛陀的六度是圆满的,佛陀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圆满。其它我们不说,说佛陀的布施度圆满,佛陀的舍心已经修习圆满,佛陀悭贪的心已经全部消灭,但是在无量无边的众生当中,还是有很多众生在贫苦当中,很多众生并没有得到佛陀布施的加被恩惠而离苦得乐,佛陀怎么圆满呢?我们不能这样讲,布施的圆满不是约外境的圆满,就是说佛陀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他修习他内心的舍心,他能够施舍外财、施舍身命手足,他没有一个东西不能施舍的,这个时候他功德圆满了;众生在苦恼当中,众生各有业力,跟佛陀的功德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前几年台湾发生了九二一大地震,南投伤害很大,特别是寺庙,因为寺庙的大殿都是头大身体轻,所以一晃以后,甚至可以说是重创整个南投的寺庙。有些居士就非常的沮丧,其中有一个居士来找我,他说:他真是后悔,他把他生命当中所有的积蓄都供养南投一个道场的大殿,这个道场破坏了,他的功德都被破坏了。我说:你的功德的确是被破坏了,但是你的功德不是被地震破坏了,是被你内心后悔的心破坏了。因为三世诸佛在行布施的时候,他盖了很多的大殿,其实这些大殿几千年后几万年后都化为灰尘,但是留存在佛陀内心的功德是依然不变的。诸位,我们如果研究过「业」你就知道,业本身是一种造作性、生灭性,你依止你那一念善良的心去布施大殿的时候,「心境和合」,其实大殿完成的时候,你的业已经成就在你的心中,其实你布施的行为当心境成就的时候,那整个业已经究竟了;之后的大殿能够维存多久,那是众生的共业,跟你内心的功德是没有差别的,地震没有力量跑到你内心当中去破坏你的功德,它没有这种力量。但问题是你没有正见,你后来看到这个境界以后,你对你前面的事情产生追悔,这个后悔在心所的意思,后悔这个心所诸位要注意,它是不定,它不决定是善、不决定是恶,但是这个后悔的体性是破坏性的,就像推土机一样,它是破坏性:假设你用后悔的心所面对善业,你会破坏善业;假设你用后悔的心所去面对罪业,它也会破坏罪业。所以不要随便后悔,你要看情况,要看面对的所缘境。所以我们内心的功德,只有内心能够建立起来,你内心的功德也只有你内心能够破坏,谁也不能破坏你内心的世界。所以「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造,你的过失永远是从你内心发动的,你的功德也永远从你内心发动的,任何人、任何环境只是扮演一个增上缘的角色,我们应该要清楚这个观念。

  这个地方的布施是约着你内心当中的舍心,生起以后增长广大,对治你的悭贪,慢慢慢慢的把悭贪消灭了,你施舍的心在内心当中完全没有障碍,你什么东西都能够布施了,这个时候你就布施度圆满了,是这个意思。

  (二)布施差别

  前面是说明布施的体性;以下我们根据《瑜伽师地论‧菩萨地》(T30,479a-),开展出施舍心的「差别」相貌,有一个问答:

  问:云何菩萨施波罗蜜多种性相?

  什么是「菩萨」布「施」「种性」的「相」貌呢?以下回「答」,先看总说:

  答曰:  于诸现有堪所施物,恒常无间

  ┌

  │性能于他平等分布。

  ┌谓诸菩萨本性乐施┤

  │  └心喜施与,意无追悔。

  就是说这个人「本性乐施」,他的个性欢喜把他的东西布施给他的朋友、或者是需要的人,不必任何人的教导、也不必别人强迫,他的本性就有这种习性,这个就是菩萨布施种性的相貌。他在布施的时候要依止三种心情:第一个「于诸现有堪所施物,恒常无间性能于他平等布施」。这点很重要,一个成就布施种性的菩萨,他在布施的时候内心是「平等」。所以蕅益大师在批注《菩萨戒》的时候强调:我们亲近善知识应该有所简别,亲近善知识不能平等,因为我们应该要知道什么是有正见的善知识、什么是具足邪见的恶知识,应该要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所以亲近善知识要简别。但是布施不可以这样,你不能够拿了一大堆菜说「我这些菜只供养这个道场里面持午的法师,不持午的不供养、不能吃这些菜」,这样不可以,布施不能简别,你在供养僧众的时候不能简别,因为你这个平等是随顺于佛性,这个时候你的心量广大,招感的果报才能够广大,不管你布施多少,一定是要平等、平等均布。

  第二个「心喜施与」,这一点也很重要,你在布施的时候要起欢喜心。比如说你今天去做一个厨房的工作,这个厨房的工作谁都不想做,劳心劳力、又被人家埋怨的。假设你今天用欢喜心去做,跟用烦恼的心去做,这二个果报是不一样的。你用欢喜的心去做一个善业,你得果报的时候,那个果报非常顺利,你从小出生的时候就生长在王永庆的家庭,很自然的去继承这么大的财富,这个果报得来非常自然;你今天布施的时候心不甘情不愿,但是你也去做了,内心烦恼重重,你得果报的时候就会障碍重重。有些人得到财富是继承家业,你不是,你是白手起家,白天工作八个小时、晚上加班(哈哈),辛苦的工作而得到财富,你得到这个财富是诸多辛苦、诸多障碍。为什么呢?这个世间上是非常公平的,因为你因地造业的时候跟他不一样,他欢喜,你不欢喜,所以他得果报没有障碍,你有障碍。所以第二个,我们在布施的时候一定要欢喜心。

  第三个「意无追悔」,要坚固心,不能后悔,这个也会影响你的果报。九二一大地震,三间房子在那个地方,地震破坏二间,他的房子没有破坏,他的果报火不能烧、水不能淹、地震不能破坏;有些人的果报很脆弱,你看他小时候很有钱,长大钱财都没有了,他的果报非常脆弱,就是他因地造业的时候他的心脆弱,他造了善业但后悔。所以我希望大家,我们在布施的时候量力而为,你有多少能力做你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但是尽量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保持欢喜心、保持坚固不退转的心,不要使令自己后悔,否则你的果报以后会被破坏。所以在《瑜伽师地论》当中说:一个布施种性的菩萨,在布施的过程当中要具足三心:第一个是平等心;第二个是欢喜心;第三个是无追悔心,或者叫坚固心。这个都是我们应该要努力的方向。这是一个总说;以下别明,把这样的概念开展出来。别明当中分成三段:先讲财施,再讲法施、无畏施。财施当中有三小段:

  │ ┌施物虽少,而能均布;惠施广大,而非狭小。

  │┌┤

  │││无所惠施,深怀惭耻。

  ││└

  ││ 常好为他赞施、劝施,见能施者心怀喜悦。

  ││

  ││ 于诸尊重耆宿福田应供养者,从座而起,恭敬奉施。

  先看第一小段:「施物虽少,而能均布;惠施广大,而非狭小。」一个有智慧的菩萨,他可能能力有限,他能够布施的财富资具很少,但是因为他内心平等,他在布施的时候是希望一切的众生都能够得到这样的受用,所以他的功德「惠施广大,而非狭小」,他内心跟真如法性相应,所以他招感的功德是广大的,不是狭小的。第二「无所惠施,深怀惭耻。常好为他赞施、劝施,见能施者心怀喜悦。」他遇到苦难的众生,他没有资具布施,他内心当中感到惭愧;但是别人能够做这件事情、能够布施,他是赞叹随喜,看到别人布施,他内心经常随喜,这个很重要。随…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七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