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七卷▪P2

  ..續本文上一頁能夠使令我們從生死痛苦的此岸而到達涅槃安樂的彼岸,所以叫做「度」,「布施」有這樣的功德。我們解釋布施的內涵分二段:先看第一個「布施」的「自性」,先解釋什麼叫布施,它的定義是什麼,我們看論文:

  舍之善思,及彼發起之身語業,是彼身語于施趣入時之思也。彼中圓滿布施波羅蜜者,非待以所施物惠舍于他,令諸衆盡離貧苦,謂但自壞悭執,並將施果舍他之心修習圓滿,則成就施度也。

  ─《菩提道次第略論》─

  這個地方對菩薩在修布施的時候什麼叫布施作一個明確的定義。「舍」就是一種施舍的心,整個布施是一種「舍」的「善思」,一種善良的造作,「思」就是一種活動心理,表示這不是一種種子位,它必須是一個現行位,他開始活動了,已經落入有爲法。施舍的造作以及依止施舍的心所「發」動的「身業」跟口「業」:你可能是去做義工,用身體來表達你施舍的心;或者你講一句去贊歎別人、鼓勵別人的話,用口業來表達你施舍的心。依止施舍的心所表達的「身」口二業,在身口二業當中,主要就是在布施的時候産生一種造作的活動,「施趣入時之思也」,換句話說,其實整個布施的體性,它並不是約著你的身口造作來安立的,是約著你在布施的行爲當中內心所表達的一種施舍的心情,約內在的舍心來安立布施。比如說你現在有一個東西,這東西破舊你不喜歡了,這東西我根本不想要了,我就隨便送給別人。當然我們應該相信這樣的施舍是一種善業,至少你把你不要的東西送給別人;但是在菩薩道的定義不認爲你這個叫布施度,因爲這是你本身不要的,你的施舍沒有一種對治悭貪的功能,佛法很重視「返妄歸真」的對治生起,因爲你這樣的布施對你內心的妄想沒有對治的力量,你只是積集一種善業,所以不能叫布施度,只能夠稱爲布施。所以當我們今天把不喜歡的東西送給別人,我們只能夠說這叫布施的善業,不能叫做布施度,不能列入菩薩的六度,因爲他沒有波羅蜜的功能,因爲你沒有生起施舍的心。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整個布施的定義是約著你在身口造作的時候,內心必須生起施舍的造作活動而安立做布施度。「布施」度的「圓滿」,並不是說你的東西去施「舍」給衆生,讓所有的「衆」生都「離」開痛「苦」,關鍵點是你能夠在布施當中「自壞悭執」,你能夠産生一種施舍的心來對治你內心悭貪的習性、悭貪的執著,而且另一方面可以把布「施」的「果」報回向無上菩提、回向法界衆生,這樣子就是布施度的圓滿,所以布施度的圓滿不是約外境安立的。

  宗大師提出一個觀念讓我們來思惟這件事情,他說:佛陀的六度是圓滿的,佛陀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都圓滿。其它我們不說,說佛陀的布施度圓滿,佛陀的舍心已經修習圓滿,佛陀悭貪的心已經全部消滅,但是在無量無邊的衆生當中,還是有很多衆生在貧苦當中,很多衆生並沒有得到佛陀布施的加被恩惠而離苦得樂,佛陀怎麼圓滿呢?我們不能這樣講,布施的圓滿不是約外境的圓滿,就是說佛陀在布施的過程當中,他修習他內心的舍心,他能夠施舍外財、施舍身命手足,他沒有一個東西不能施舍的,這個時候他功德圓滿了;衆生在苦惱當中,衆生各有業力,跟佛陀的功德是完全沒有關系的。

  前幾年臺灣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南投傷害很大,特別是寺廟,因爲寺廟的大殿都是頭大身體輕,所以一晃以後,甚至可以說是重創整個南投的寺廟。有些居士就非常的沮喪,其中有一個居士來找我,他說:他真是後悔,他把他生命當中所有的積蓄都供養南投一個道場的大殿,這個道場破壞了,他的功德都被破壞了。我說:你的功德的確是被破壞了,但是你的功德不是被地震破壞了,是被你內心後悔的心破壞了。因爲叁世諸佛在行布施的時候,他蓋了很多的大殿,其實這些大殿幾千年後幾萬年後都化爲灰塵,但是留存在佛陀內心的功德是依然不變的。諸位,我們如果研究過「業」你就知道,業本身是一種造作性、生滅性,你依止你那一念善良的心去布施大殿的時候,「心境和合」,其實大殿完成的時候,你的業已經成就在你的心中,其實你布施的行爲當心境成就的時候,那整個業已經究竟了;之後的大殿能夠維存多久,那是衆生的共業,跟你內心的功德是沒有差別的,地震沒有力量跑到你內心當中去破壞你的功德,它沒有這種力量。但問題是你沒有正見,你後來看到這個境界以後,你對你前面的事情産生追悔,這個後悔在心所的意思,後悔這個心所諸位要注意,它是不定,它不決定是善、不決定是惡,但是這個後悔的體性是破壞性的,就像推土機一樣,它是破壞性:假設你用後悔的心所面對善業,你會破壞善業;假設你用後悔的心所去面對罪業,它也會破壞罪業。所以不要隨便後悔,你要看情況,要看面對的所緣境。所以我們內心的功德,只有內心能夠建立起來,你內心的功德也只有你內心能夠破壞,誰也不能破壞你內心的世界。所以「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造,你的過失永遠是從你內心發動的,你的功德也永遠從你內心發動的,任何人、任何環境只是扮演一個增上緣的角色,我們應該要清楚這個觀念。

  這個地方的布施是約著你內心當中的舍心,生起以後增長廣大,對治你的悭貪,慢慢慢慢的把悭貪消滅了,你施舍的心在內心當中完全沒有障礙,你什麼東西都能夠布施了,這個時候你就布施度圓滿了,是這個意思。

  (二)布施差別

  前面是說明布施的體性;以下我們根據《瑜伽師地論‧菩薩地》(T30,479a-),開展出施舍心的「差別」相貌,有一個問答:

  問:雲何菩薩施波羅蜜多種性相?

  什麼是「菩薩」布「施」「種性」的「相」貌呢?以下回「答」,先看總說:

  答曰:  于諸現有堪所施物,恒常無間

  ┌

  │性能于他平等分布。

  ┌謂諸菩薩本性樂施┤

  │  └心喜施與,意無追悔。

  就是說這個人「本性樂施」,他的個性歡喜把他的東西布施給他的朋友、或者是需要的人,不必任何人的教導、也不必別人強迫,他的本性就有這種習性,這個就是菩薩布施種性的相貌。他在布施的時候要依止叁種心情:第一個「于諸現有堪所施物,恒常無間性能于他平等布施」。這點很重要,一個成就布施種性的菩薩,他在布施的時候內心是「平等」。所以蕅益大師在批注《菩薩戒》的時候強調:我們親近善知識應該有所簡別,親近善知識不能平等,因爲我們應該要知道什麼是有正見的善知識、什麼是具足邪見的惡知識,應該要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所以親近善知識要簡別。但是布施不可以這樣,你不能夠拿了一大堆菜說「我這些菜只供養這個道場裏面持午的法師,不持午的不供養、不能吃這些菜」,這樣不可以,布施不能簡別,你在供養僧衆的時候不能簡別,因爲你這個平等是隨順于佛性,這個時候你的心量廣大,招感的果報才能夠廣大,不管你布施多少,一定是要平等、平等均布。

  第二個「心喜施與」,這一點也很重要,你在布施的時候要起歡喜心。比如說你今天去做一個廚房的工作,這個廚房的工作誰都不想做,勞心勞力、又被人家埋怨的。假設你今天用歡喜心去做,跟用煩惱的心去做,這二個果報是不一樣的。你用歡喜的心去做一個善業,你得果報的時候,那個果報非常順利,你從小出生的時候就生長在王永慶的家庭,很自然的去繼承這麼大的財富,這個果報得來非常自然;你今天布施的時候心不甘情不願,但是你也去做了,內心煩惱重重,你得果報的時候就會障礙重重。有些人得到財富是繼承家業,你不是,你是白手起家,白天工作八個小時、晚上加班(哈哈),辛苦的工作而得到財富,你得到這個財富是諸多辛苦、諸多障礙。爲什麼呢?這個世間上是非常公平的,因爲你因地造業的時候跟他不一樣,他歡喜,你不歡喜,所以他得果報沒有障礙,你有障礙。所以第二個,我們在布施的時候一定要歡喜心。

  第叁個「意無追悔」,要堅固心,不能後悔,這個也會影響你的果報。九二一大地震,叁間房子在那個地方,地震破壞二間,他的房子沒有破壞,他的果報火不能燒、水不能淹、地震不能破壞;有些人的果報很脆弱,你看他小時候很有錢,長大錢財都沒有了,他的果報非常脆弱,就是他因地造業的時候他的心脆弱,他造了善業但後悔。所以我希望大家,我們在布施的時候量力而爲,你有多少能力做你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但是盡量在布施的過程當中保持歡喜心、保持堅固不退轉的心,不要使令自己後悔,否則你的果報以後會被破壞。所以在《瑜伽師地論》當中說:一個布施種性的菩薩,在布施的過程當中要具足叁心:第一個是平等心;第二個是歡喜心;第叁個是無追悔心,或者叫堅固心。這個都是我們應該要努力的方向。這是一個總說;以下別明,把這樣的概念開展出來。別明當中分成叁段:先講財施,再講法施、無畏施。財施當中有叁小段:

  │ ┌施物雖少,而能均布;惠施廣大,而非狹小。

  │┌┤

  │││無所惠施,深懷慚恥。

  ││└

  ││ 常好爲他贊施、勸施,見能施者心懷喜悅。

  ││

  ││ 于諸尊重耆宿福田應供養者,從座而起,恭敬奉施。

  先看第一小段:「施物雖少,而能均布;惠施廣大,而非狹小。」一個有智慧的菩薩,他可能能力有限,他能夠布施的財富資具很少,但是因爲他內心平等,他在布施的時候是希望一切的衆生都能夠得到這樣的受用,所以他的功德「惠施廣大,而非狹小」,他內心跟真如法性相應,所以他招感的功德是廣大的,不是狹小的。第二「無所惠施,深懷慚恥。常好爲他贊施、勸施,見能施者心懷喜悅。」他遇到苦難的衆生,他沒有資具布施,他內心當中感到慚愧;但是別人能夠做這件事情、能夠布施,他是贊歎隨喜,看到別人布施,他內心經常隨喜,這個很重要。隨…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