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請大家打開《瑜伽菩薩戒本‧補充講表》第二頁。
我們這一課講到「障布施度」,在整個修學善法當中,整個六度當中是以布施度爲首,以布施來當做整個修善的第一個方法。布施主要是在訓練我們在整個施舍的過程當中栽培一種舍心,來對治我們的悭貪,這個是整個布施的定義。佛陀安立菩薩的布施主要有二個意義:從自利的角度是成就福德,就是菩薩你要能夠度化衆生,你要先讓自己在生命當中的資具沒有匮乏,所以在布施當中,我們內心當中因爲舍心的活動栽培一個福德,使令我們生命能夠投生在一個富貴的家族,有富貴的家族才會産生一種威德,有攝受力;第二個是廣結善緣,雖然佛法真正對衆生的利益是弘護正法、開啓衆生的智慧,但是如果不假借布施的因緣來跟衆生結善緣,衆生很難去信解佛法。所以在六度當中佛陀安立布施爲首,主要的是成就福德跟廣結善緣,是這二個意義。布施的障礙是悭貪,因爲布施的因地跟果報不是當下成就,所以我們今天去布施,可能我們還是繼續貧窮,我們的果報可能是在來生、或者再來生,我們不能馬上看到未來的果報,這對我們在行布施的時候産生障礙了。龍樹菩薩在《智度論》當中講一個小故事勉勵我們修持布施的行者,他說:過去有一個國王,這國王生了一個重病,非常的嚴重,就召請天下的醫生來醫治他的病,這個時候有一個名醫來應征、治病,果然醫術高明,在治理的過程當中,國王的病情就慢慢有好轉;但是國王都沒有賞賜他什麼東西、都沒有任何的表達,只是表達感謝之意而已。這個醫生就心情不快樂,不快樂,但是他是國王,他也就勉爲其難的繼續把他的病治好。治好以後,國王只是說「謝謝你,你真是辛苦了」,他就回去了。回去以後,快到他家的時候,遠處看到一群的羊群,他就問:某某人,這羊群是怎麼來的呢?前面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家庭,有一個醫生給國王治病,治好了以後,國王賞這些羊群給他。他內心就很歡喜。再繼續走又看到一群的牛群,他也是問人家,說:有一個醫生把國王的病治好了,國王賞給他這些牛。回到家以後,他過去那個破舊的家消失了,是一個廣大莊嚴的房舍,他太太很歡喜的說:你爲國王治病,國王幫我們蓋這麼漂亮的房子。醫生很後悔的說:我要早知道有這樣的果報,當初在治國王病的時候,我應該要更加的心甘情願、更加用心才對。這意思就是說,我們今生也可能會受用一些安樂的果報,或多或少。但這些安樂的果報是怎麼來的呢?不是上帝送的、也不是自然産生的,一切法有它的因緣,有它背後的理由軌則,就是你曾經造作一個業力,所以我們衆生往往在受果報的時候才後悔說:我當初在造因地的時候爲什麼不多造一點。但是「往者已矣,來者可追」,你這種心情爲什麼不用在勉勵自己「現在造因地的時候就造圓滿一點」!所以這意思就是說,「菩薩畏因,衆生畏果」,我們重點在今生,我們深信當來的果報,我們真正以平等心、布施心、堅固心來修習施舍,我們一定會因爲這樣子而成就廣大的福德資糧,也因爲這樣子而廣結善緣。這個是講到布施度的體性跟相貌,我們回到《講義》,看第十叁頁:
1 己一、障布施度七
庚一、不供叁寶戒二
辛一、明違犯二
壬一、明染違犯
布施是我們應該要修習的法門,假設以下的七條我們沒有去做,對布施的法就産生了障礙,當然也就障礙了菩提心,這七條戒如果沒有去奉行、沒有去實踐,就障礙布施度,這當中有七科。以下七科所面對的所緣境,是先叁寶、再師長、再廣泛的衆生,以施舍心來面對叁種境界而開出七條戒。先看「庚一、不供叁寶戒」,供養叁寶是應該做的,假設我們不去做就犯戒了,施舍第一個所緣境是面對叁寶的境界,這當中分二科,先說「明犯」相,犯戒的相貌,犯相當中分成「染違犯」跟「非染違犯」,先看「染違犯」的相貌,看戒文: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日日中,若于如來、或爲如來造製多所;若于正法、或爲正法造經卷所,謂諸菩薩素呾纜藏、摩呾理迦;若于僧伽,謂十方界已入大地諸菩薩衆:若不以其或少或多諸供養具而爲供養,下至以身一拜禮敬,下至以語一四句頌贊佛法僧真實功德,下至以心一清淨信隨念叁寶真實功德,空度日夜,是名有犯,有所違越。
若不恭敬懶惰懈怠而違犯者,是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一個「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換句話說他有犯戒的資格。首先我們先看他犯戒的時間,犯戒的時間是「于日日中」,在整個一日一夜當中,就是在一天當中,不供叁寶的期限是以一天來當做期限。他所犯的境界、所緣的境界是一個叁寶的境界,先看佛寶:「若于如來、或爲如來造製多所」,假設你生長在正法時代,你當然面對的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陀;我們在末法、像法時代,看到的是所謂的「製多所」,「製多所」就是塔廟,用木頭或者石頭所做的塔廟 ,這是第一個所緣境,我們面對的是佛陀、或者佛像塔廟。第二個是法寶:「若于正法、或爲正法造經卷所,謂諸菩薩素呾纜藏、摩呾理迦」,我們對的是大乘的「正法」,這個「法」指的是涅槃、真理,這個真理有開啓衆生智慧的作用,譬如業果的道理、空性的道理、真如的道理。但是這些道理必須要文字來表達,所以我們對于真理的歸依,也應該對于文字的歸依,就是「正法造經卷所」,曆代的祖師把這個真理用文字記載下來。比如說佛陀爲了表達無常的道理,就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陀用做夢來比喻生命的無常,從文字當中我們去覺悟真理,所以對于文字的「經卷」,也是我們應該歸依的對象,「經卷」所在就是法寶所在,乃至于「菩薩」的經藏跟論藏都是我們菩薩歸依的境界。第叁個是僧寶:「若于僧伽,謂十方界已入大地諸菩薩衆」,這就是僧寶,這個地方僧寶的歸依境不是一般凡夫的僧寶,是在「十方」世「界」當中「已」證「入大地」的這些「諸菩薩衆」,「大地菩薩」就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爲什麼叫大地呢?因爲大地有二個功德:第一個、它不動,這個人在大地上走來走去,但是大地本身不動,法身菩薩內心當中有我空、法空的智慧,他面對境界的時候能夠不爲所動;第二個、法身菩薩已經有大悲心,就像大地能夠荷負衆生,一切的草木都依止大地而生起。入了大地的,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都是我們所歸依的境界。一個菩薩在一天一夜當中,對于佛寶、法寶、僧寶沒有以他「或少或多」的能力,用種種「供養」的資「具」來「供養」。以下講出供養叁寶最低的標准,從身業角度,「下至以身一拜禮敬」,你一天當中都沒有跟佛陀拜一拜,跟法寶、僧寶拜一拜,一拜都沒有。所以我們做早晚課,剛開始先拜叁拜,就是「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這就是最低的一個恭敬,身業。當然你要是打妄想,你叁拜打妄想的話你就是犯戒了,因爲你心爲業主,你內心當中沒有作意「南無常住十方佛」,你拜下去就不是在拜誰,所以你在拜叁拜時是要作意的。因爲這個業,我們經常講「業是沒有方向性的,一定要由心來引導」,這個心就給這個業一個方向,你怎麼作意,這個業就往這個方向去前進。所以我們在拜叁拜的時候要作意,一定要「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這樣子我們就達到供養叁寶最低的身業的標准。第二個口業,口業起碼要用「四句」偈來「贊」歎「佛法僧」的「真實功德」,比如說佛的功德,我們就贊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四十八願度衆生,九品鹹令登彼岸」,贊歎阿彌陀佛身口意的功德。法寶,我們剛開始上課之前:「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僧寶,古德也作出一個偈頌,「僧寶清淨不思議,身披如來福田衣,堪作人天功德主,堅持淨戒行無違」。這個偈頌,首先二段是贊歎僧寶的自體,「僧寶清淨不思議,身披如來福田衣」就是僧寶,這個人發心出家,他能夠剃發染衣穿上袈裟、現出清淨的幢相,這件事情不可思議,他在世間當中就扮演著佛陀的角色,從自體來說,他現出清淨的幢相。從功能上來說,他能夠「堪作人天功德主,堅持淨戒行無違」,他能夠依止僧寶的住世使令正法久住,弘護正法,續佛慧命,所以僧寶也值得贊歎。一個受了菩薩戒的菩薩,他一天當中起碼要用「四句」偈來「贊」歎「佛法僧」的「真實功德」,這個是口業最低的供養標准。再看意業的標准:「下至以心一清淨信隨念叁寶真實功德」,我們內心通常打很多妄想,一天打很多很多的妄想,但是你起碼在無量無邊的妄想當中,你要暫時把妄想停下來,你要有「一」念的信心去憶「念叁寶」的「功德」,你或者做定課,或者在平常工作的時候想一想叁寶的功德是無所不在的,這個是存在法界的一種真實力量,而且叁寶決定能夠救拔我,你至少要有一念這樣的想法,以這個「清淨」的「信」心來憶「念叁寶」的「功德」,這個是意業供養的最低標准。假設菩薩一天當中,都在這個世間的塵勞當中度過,身也沒有禮拜、口也沒有贊歎、意業也沒有歸依,「空度日夜」,今天這個光陰對你來說是白白浪費掉了。這樣子「是名有犯,有所違越」,你已經忘掉你曾經在叁寶面前所許下的誓願,你曾經很認真的向叁寶宣布你的生命要做叁件事情:「第一個誓斷一切惡,第二個誓修一切善,第叁個誓度一切衆生」,而在「誓修一切善」當中以布施爲首,而布施所面對的第一個境界是叁寶的境界,你都沒有去修善,所以「有所違越」,你違背了你當初的誓願。「若不恭敬(agaurava)懶惰懈怠(ālasya-kausīdya)而違犯者,是染違犯…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