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八卷▪P3

  ..續本文上一頁菩薩淨戒律儀,有其大欲 而無喜足 ,于諸利養及以恭敬生著不舍,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這個菩薩歡喜去供養叁寶、廣修福德、造種種的善法,但是這個菩薩有一個障礙,就是他有一種很強烈的「欲」望,這個欲望很難使令他滿「足」的。什麼樣的欲望呢?「于諸利養及以恭敬生著不舍」,他內心對于別人「供養」的財物資具,以及別人對他行爲乃至言詞的「恭敬」贊歎,他深深的愛「著」不願意棄「舍」,這樣子就違背了他的菩提心,「違」背他菩薩的戒體,而且是重的突吉羅罪,是「染」汙「犯」的情況。

   辛二、明無違犯相

  看開緣的情況:

  無違犯者:謂爲斷彼生起樂欲,發勤精進,

  攝彼對治,雖勤遮遏,而爲猛利性惑所蔽,

  數起現行。

  開緣的情況是說,對一個初心菩薩,他發了菩提心,他已經努力的要往無上菩提的方向去追求,但是每一個人修學佛法都從凡夫開始,他過去生熏習了很多貪欲的煩惱,有時候活動、有時候不起現行,他內心當中對于貪欲的煩惱也是非常的厭惡,「斷彼生起樂欲」,他內心當中已經生起了這樣的增上慚愧,對于他去貪求利養恭敬煩惱的事情感到深深的厭惡,不但是有厭惡的心情,而且他「發勤精進,攝彼對治」,他也不斷的采取實際的對治行動,他經常修無常觀、無我觀,他不斷的強迫的告訴自己「這個名聞利養是無常敗壞的,一下子就過去了,我追求的是廣大的功德,我不應該貪著路邊的小花,應該繼續往前走」,他也不斷的以這個真理來開導自己。但是「雖勤遮遏 ,而爲猛利性惑所蔽」,他不斷用真理來開導自心使令保持正念,但是多生多劫煩惱的習性畢竟太粗重了,他被強烈的貪欲煩惱所遮蔽,而數「數」的「起現行」,這樣的情況是列入開緣。這意思就是說,佛陀給菩薩有成長的空間,但是關鍵點在于「你已經很努力在對治了」。「很努力在對治」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你這個人有希望、有潛力。就是說這二個人都起煩惱,這二個人都起煩惱:一個人是根本不知道東西南北,內心當中沒有願力、也沒有正見,這個人完全沒有希望,他今天如此、明天也如此,今生如此、來生更是如此,他是這樣子;另外一個人也起煩惱,但是他已經明白了真理,這個是難能可貴的,他心中已經有光明,他現在是暫時的起煩惱,但是光明能夠破除黑暗、真理能夠對治愚癡,只要他不放棄努力,他總有一天能夠進步。所以佛陀對于初心菩薩已經努力的對治所生起的這種暫時的現行是列入開緣的,這個地方是這個意思。後面有很多條戒都是這樣的意思,就是你已經産生增上慚愧,而且努力的對治,但是他這個煩惱還是數數的現起,依止慚愧心的緣故,這一條戒是列入開緣的情況。這個是講到「貪求名利戒」。名利,名利這一條戒對我們菩薩來說很重要。我們如果是一個初發心的菩薩、或者剛出家,對名利可能沒什麼感覺,因爲你們的心……。我自己作僧教育做了十幾年,我發覺一個剛出家的人是什麼樣的相貌?剛出家的人,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在對治心中的煩惱(呵──),已經沒有多余的精神體力,因爲他跟煩惱搏鬥完已經是精疲力盡,二個人打成平手。剛出家的人,你看他的相貌就是苦苦惱惱的、心有千千結;但是我們不要笑他,他有希望。你看那些世間人活得很快樂,他沒什麼希望,他那個快樂都是表相的,他心中的煩惱都沒有對治,他隨時會痛苦的,風一吹來就痛苦了,所以那種沒有對治力的快樂那個是不堅固的。所以一個剛開始的人談不上名利,因爲他沒有什麼資糧,誰也不甩他的;但是當一個人慢慢煩惱淡薄了,他內心當中「叁寶」那個「寶」不可思議,僧寶的境界,他每天不斷的禮拜、贊歎、供養,一天一天、五年過去、十年過去的時候,他生命會不一樣,出家人跟在家人又不一樣,他的資糧廣大,很自然就會有一些名聞利養的境界出現,很自然,而這個時候是另一層考驗。就是說他第一場戰爭打勝了,把內心煩惱調下來了,沒有斷,但是調伏住了;第二個就是面對這些名聞利養的境界,怎麼沖過去,這就是一個問題。所以這個生命每一個時段都有他相對的障礙,所以成佛之道你要有心理准備,這是長期抗戰,除非你成佛,否則不可能有休息的一天,你每一個生命的點都有他新的考驗。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去思惟一個問題:這個名利是怎麼來的?我們應該修因緣觀。我們如果不修因緣觀很容易會墮入我愛執:他是沖著我來的,他爲什麼恭敬他不恭敬我?這個名聞利養財富都是沖著我來的。你這樣的一種錯誤思考,你就被它心隨境轉。其實我們所說的這個「我」是不可得,我們一個人會有名聞利養,是因爲你有善業力,有善業力的關系。

  在《大乘莊嚴經論》上講一個譬喻 說:師子跟野狗的差別,「師子爲箭所射,觀其來處」,獵人拿這個箭去射師子,師子先裝死看看誰射我,牠用牠最後的體力奮力一搏,把射牠的人咬死,師子是有智慧,知道因緣觀。愚癡的狗「爲石所擊,追石而咬」,就是這只狗牠被石頭打了以後,牠說「你這個石頭怎麼打我」,就咬這個石頭、追這個石頭,牠不管是誰打牠的。這是比喻有智慧跟沒有智慧的差別,就是說一個愚癡的衆生,他名利現前的時候,他還會思惟「這個是你剛開始出家的時候辛辛苦苦積功累德的因緣,你現在貪著這個,對生命就會産生遮障」。就是說生命的果報是你的善業,諸位你看看,那些古代的大德印光大師、蕅益大師,一生都過著勤苦的生活,他把最後的福報都放在臨命終,所以臨命終都安祥自在,把生命回向臨終的無障礙、回向他來生的求生淨土。諸位如果注意看看,一個人在世間上福報花費太厲害的時候,臨終的時候都不吉祥,你注意看看,如果你用心看的話,不管藏傳佛教的仁波切、不管顯教的法師,他一生當中過分的受用他的名聞利養,到臨終的時候都容易錯亂,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所以我們一個人修學菩薩道,你一定要有長遠的眼光,你不能只看到今生,要有無量的生命觀。所以蕅益大師說:沒有高超的見地,你就培養不出高尚的品格。你生命當中沒有一種高超的見地,要你把菩薩戒持好絕對不可能,這個東西不是勉強,你勉強自己不這樣做那樣做,勉強的東西絕對不會持久,因爲你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所以爲什麼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要有正知見來引導菩提心,就是這個意思。在座的諸位,如果我們真正的修行,名聞利養遲早會出現,但是你一定要通得過去,當然你知道名聞利養會給你信心,原來造善真的能夠成就可樂的果報,但是真正的可樂果報在後面──究竟的安樂,常樂我淨的無上菩提,我們應該要繼續走過去。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以下我簡單的回答二個人的問題,其它的我們以後看因緣再回答。

  問:何謂業道罪?

  答:業道罪是針對製教罪來說。業道罪就是說你造了業,這個罪業就會引導你到叁惡道去,你忏悔以後把叁惡道的果報消滅了,就是你滅除業道罪。但是如果你受了戒,你犯的戒是二條罪,一個是業道罪、一個是製教罪。製教就是佛陀爲了令正法久住,祂另外又安立一條罪來約束我們,特別是比丘、比丘尼這個出家衆。有些罪你可以透過忏悔,滅除你叁惡道的果報;但是你只是一般的忏悔是不能滅這個製教罪,比如說你犯了四根本重罪,你就算是忏悔見到好相,你內心完全清淨光明,但是還是不能恢複你比丘、比丘尼的階位,就是(犯四重罪)這個製教罪是不能忏悔的。這個理由就是說:因爲叁寶的安立有更重要的功能,祂要令正法久住,祂不能讓衆生起譏嫌,祂要維持僧團的清譽,清淨的名譽,所以佛陀的用心良苦,因爲整個正法的住世來自于如法和合僧團的住持,祂不能因爲一二個人的開緣,而破壞整個僧團的章法次序。所以業道罪就是業果的罪,你忏悔一定能夠滅除業果的罪,但是不一定能夠滅除製教的罪,製教罪有製教的忏法。所以你要是受了戒,你二個忏悔方法都必須要去遵守,一個是化教的業果罪、一個是製教的忏法都需要。

  問:請法師慈悲,簡別南山圓教宗的戒體跟《梵網經菩薩戒》的戒體的差別?

  答:菩薩的戒體都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內涵有淺深二種的差別。我們今天研究的是《瑜伽菩薩戒》,《瑜伽菩薩戒》的戒體是約著阿賴耶識的善種子來安立的,他的方向是說:我們現在是一個阿賴耶識、是一個迷惑的衆生、是一個個體的生命,在整個迷惑當中,先栽培一個無漏的善種子、一個清淨的願力,再由這個願力表現出持戒的行爲,斷惡、修善、度衆生的行爲,這個行爲再熏習你的清淨願力,如是展轉能淨妄源。《瑜伽菩薩戒》修行的概念是這樣:我現在是生死凡夫,但是沒關系,我好好的發願、好好的奉持菩薩戒法,總有一天我可以清淨我心中的妄想而成就佛道,這個就是《瑜伽菩薩戒》的戒體,所謂的阿賴耶識的善種子。《梵網經》的戒體不是這個看法,他的菩提心一開始就「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就是說我內心當中沒有所謂阿賴耶不阿賴耶,把阿賴耶識撥開來。所以《唯識叁十頌》說:「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唯舍受。」(T31,60b)就是說阿賴耶識是一個因緣所生法,所以《梵網經菩薩戒》的戒體是看得更深,把阿賴耶識這個因緣所生法撥開來,你看到了什麼?看到一個如的境界現前。這個時候你以你這一念的清淨心跟諸佛相同的清淨心去發菩提心,這個時候你一開始就相信你就是佛、名字即佛,你是從清淨心出發,所以《梵網經》的戒體是「本源自性清淨」,它不是阿賴耶識的善種子。我們舉一個例子諸位來思考:說有一個大富長者,他要請一個工人,有二個人來應征,這二個人都可以繼承大富長者的階位。第一個人一開始就相信「我本來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我是一時的迷失而已」,他在工作…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