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九卷

  第九卷

  《瑜伽菩薩戒本》,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五頁,「庚叁、不敬同法戒」。

  我們這次所修學的戒法叫做《瑜伽菩薩戒》,「瑜伽」就是所謂的相應,就是相應于大般涅槃,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真實的如法修學《瑜伽菩薩戒》法,它的確能夠引導我們徹底的離開痛苦,得到究竟的安樂。那麼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夠如法的奉持菩薩戒法?在《瑜伽師地論》上說,奉持菩薩戒法有二個主要的法門:第一個就是所謂的根本法門,我們首先要安住在菩薩種性。安住菩薩種性主要有二個內涵:第一個就是發起堅固的菩提心,就是我們在生命當中,我們應該觀察「我們只要在叁界裏面得一個果報,而每一個叁界的受生,整個生老病死的過程都累積很多的痛苦」,所以我們透過對生命的無常跟苦谛的觀察,我們內心當中生起一個出離心,我們願意離開這叁界的火宅,我們願意去追求一個沒有生老病死的涅槃境界,就是我們要受持菩薩戒,你一定要能夠發起出離的心。由這個出離心,我們進一步應該觀察在整個叁界的流轉當中,不但是我在流轉,還有無量無邊的有情也在叁界流轉,他的生命也在承受著老病死的折磨,跟我們的痛苦是一樣,而每一個有情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對我們有很大的恩惠,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不但是自己求出離,我們也生起了一個要救拔衆生的願力,就是所謂的大悲心。當我們依止出離心生起救拔一切有情的願力,這個時候就是所謂的發起堅固的菩提心,我們內心當中真實的希望「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來當做自己生命努力的目標。有了這個目標以後,你第一個要做的就是能夠具足大乘正見,就是你對生命的真相應該有一個正確的了解。也就是說生命的本質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自然産生的,生命的果報不管快樂痛苦,它有它的因緣,有它因緣的力量。這個生命是什麼因緣創造的呢?爲什麼有些人如此的富貴、有些人如此的卑賤等等?我們透過佛法的學習,我們知道其實生命的果報主要是由業力,「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就是由于善業的因緣而創造了安樂的果報,也由于罪業的因緣創造了痛苦的果報,所以生命是我們每一個人業力的累積所創造出來的。當我們再進一步觀察業的本性,什麼叫做「業」?其實業是由心所創造的,所以它的背後還有一個主宰者,就是「心爲業主」,每一個的業都是由心識的引導,否則這個業是不能成就的。所以當我們從業的觀察再深刻以後,我們會發覺其實生命是由心識所創造,因爲心引導你的業力,所以我們能夠如法的修學,了解到「其實生命是由我們的心念剎那剎那的變現出來」,古德說是「生命恒轉如瀑流」,生命就像一個相續的水流,這個生命的水流我們從每一點的觀察,會發現每一個生命的自體都有二件事情:第一個是它有所繼承,就是我們每一個生命體都是在繼承過去的業力,也就是所謂的受用果報。如果你現在感到快樂滿意,那是因爲你的善業起現行;如果你現在對你的生命非常不滿意,那表示你過去的罪業起現行。所以我們每一個生命都是在繼承你過去的業力,有所繼承。第二個更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有所開創,你的心面對快樂痛苦果報的時候,你用什麼心情去面對?這件事情會影響你未來的果報,你可以選擇用善良的心識面對、你也可以用比較邪惡負面的情緒面對,那你在受用果報的時候所産生的心念,又會累積一個新的業力來引導你未來的果報。所以我們一個有正見的人,我們內心去接觸果報的時候,對于快樂痛苦不會太在乎,因爲往者已矣,更重要的是說我用什麼心態來面對,因爲你每一個不同的心態,都會決定你未來的果報。所以從這樣的觀察,我們開始認真的去調伏自己、改造自己負面的情緒,因爲我們沒有一個人願意痛苦,所以我們用種種的方便來改造我們的心念。當我們能夠如實觀察到生命就像一個永遠不停止的水流,它每一個念頭都是有所繼承、有所開創,這樣子一個所謂「萬法唯心」的觀念,我們就說你發堅固的菩提心、具足大乘正見,你這二個條件具足,你就是安住菩薩種性,你也就安住在菩薩的戒體。有這樣的一個根本的戒體,我們就可以生起一種廣大的行門,就是菩薩的叁聚淨戒,所謂的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

  前面的四重戒法偏重在攝律儀戒,就是從四條戒法當中引導我們破除內心貪瞋癡的煩惱;這一科事實上是攝善法戒,我們要生起六種的善根,我們不但是滅惡還要生善。這一科是屬于攝善法戒裏面的布施度,要生起一種施舍的心,布施度裏面有七條戒,這是布施度裏面的第叁條戒「不敬同法戒」:

  3 庚叁、不敬同法戒叁

  

   辛一、明犯相二

  壬一、明染違犯

  首先我們解釋這個戒的標題。「同法」就是同受菩薩戒法,同受菩薩戒法這個戒文裏面的意思有二種情況:第一種是我們的長輩,就是戒臘比我們高很多的長輩;第二種是我們的同輩,戒臘跟我們差不多的同輩,或者說是同參道友。我們對于這種「同受」菩薩戒法的長輩或者同輩,不加以身業跟口業的恭敬,就正式犯到這一條戒,也就會障礙我們布施善根的生起。這一條戒分成二科,我們先看第一科「辛一、明犯相」,說明犯戒的相貌。「犯相」當中分二科,先說「壬ㄧ、明染違犯」,依止煩惱所違犯的相貌,我們看戒文: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耆長有德可敬同法者來,憍慢(mana)所製,懷嫌恨(aghata)心、懷恚惱(pratigha)心,不起承迎,不推勝座;若有他來語言談論、慶慰、請問,憍慢所製,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稱正理發言酬對 :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淨戒律儀」的「菩薩」,換句話說這條戒所對治的衆生是已經發起了菩提心、安住菩薩種性。這個菩薩「見諸耆長有德可敬」,他親眼看到的長輩,年齡、或者戒臘比自己高很多,而且他內心當中「有德可敬」,他不但是外表的年齡比你大,他內心當中是有功德的,有戒定慧的功德值得我們尊敬,這是一種情況,所謂的長輩的境界現前;第二個是「同法者來」,或者我們看到我們的同輩,戒臘跟我們差不多的同輩:總之你看到的是你同受菩薩戒法的菩薩現前。菩薩看到長輩的菩薩、或者同輩的菩薩現前,他內心當中依止「憍」心跟「慢」心,就是他的菩提心被他的「憍慢」心所調伏、所遮蔽。憍慢心的相貌我們簡單的說一下。「憍」在唯識學上說是「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爲性」 。「于自盛事」,就是說一個人會憍,他可能內心有一些功德,可能他是福報廣大、或者廣學多聞、或者持戒清淨等等,他對于這樣一種內心的功德「深生染著,醉傲爲性」,他感到自我陶醉,所以就産生了憍,對別人看不起了。「慢」,憍跟慢是不完全一樣,慢是「恃己于他,高舉爲性」。憍,一個人會産生憍,他不一定跟別人比較,他可以孤芳自賞,他自己覺得自己不得了,所以他一個人的時候也可以生起憍的、人多的時候也可以生起憍,當然會生起憍的人他一定有功德;但是慢就不同,慢是「恃己于他」,慢心的生起就是一種對比的,你一定是跟衆生接觸了,然後你把自己高舉了,你覺得你與衆不同,所以這個慢是要跟別人比較以後才生起。總之,「憍慢」就是把自己看得很重要,你自己特別尊貴,別人都是卑賤的,當然這個是傷害你的菩提心。換句話說,我們今天看到長輩、同輩的菩薩,所謂「同法」的人現前,我們依止「憍慢」心,依止憍慢心而「懷」著「嫌恨」,嫌恨就是嫌棄之心,就是看不起對方;或者「懷」著「恚惱心」,恚惱心就是說對方的菩薩可能曾經觸惱過你,所以你看到他不歡喜。因此你産生了下面的二種情況:第一個是「不起承迎,不推勝座」,這就是身業不敬,你「不起」來「承迎」,不來接迎他,而且不讓,「不推」就是不讓,不讓給他殊「勝」的「座」位,這個是身業的不敬;第二個是口業的不敬,「若有他來語言談論」,「他來」跟你作種種的「談論」。什麼樣的「談論」呢?「慶慰、請問」,他或者是跟你作一些語言的問候、或者對你有所「請問」,你依止「憍」心「慢」心,産生「嫌恨」跟「恚惱」,「不」以合「理」的「發言」來加以「酬對」來面對他,只是以冷漠的態度來面對他,這種情況「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你這樣子的行爲就會傷害到你好不容易所栽培的菩提心,也會傷害到你的菩薩種性,所以這樣子「是染違犯」,是依止染汙心所犯的,這個地方的染汙心指的是憍心跟慢心。

  壬二、明不違犯相

  非憍慢製,無嫌恨心、無恚惱心,但由懶惰、懈怠、忘念、無記 之心,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假設我們今天對于同法者沒有生起讓座、或者口業的慰問,我們不是依止「憍慢」心,也沒有「嫌」棄「恚惱」之「心」。只是一時的「懶惰、懈怠」,懶得站起來、懶得跟他打招呼,或者是一時的「忘」失正「念」 ,或者是「無記之心」 ,這樣子也「是犯」到菩薩戒的,但是因爲是「非憍慢」所引生的,所以是「非染違犯」 ,是輕的突吉羅罪,責心忏就可以了。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布施度」前面幾條戒的所緣境是面對叁寶的境界,常住十方叁寶、佛法僧的叁寶,佛陀要我們對叁寶不斷的身業的禮拜、口業的贊歎、意業的歸依來跟叁寶結緣;但是這個地方是指善知識或同參道友。在整個成佛的過程當中,當然叁寶很重要,但是叁寶畢竟不是跟我們生長在同一時空的一個補特伽羅,他不是一個有情;所以從我們今生能夠及時改過修善的一個因緣來說,同參道友或善知識就扮演一個更重要的角色,因爲他跟你活生生的生長在一起,你受的法門跟他受的法門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同法者有什麼意思?同法者就是說你犯錯他知道,這個很重要。他知道他就有能力來糾正…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