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八卷▪P2

  ..續本文上一頁。」這樣子是什麼違背呢?因爲你內心當中心存「不恭」,就是輕慢心,「不恭敬」,由輕慢心引生「懶惰懈怠」 ,這樣子是依止染汙的煩惱所「違犯」的罪相,這個是重的突吉羅罪,必須對一個菩薩做對首忏。我們再看下一科:

  壬二、明非染違犯

  若誤失念(smrti-sampramosa)而違犯者,非染違犯。

  如果是一時的「失念」,就是外務繁忙,你不是因爲輕慢心,實在是太忙了,你平常都有做定課,一時的失去正念而沒有供養叁寶,這種情況有犯,但是犯比較輕,因爲不是依止煩惱來犯戒、不是依止輕慢心,只是一時的「失念」,這個時候是結輕的突吉羅罪,只要責心忏就可以。在整個輕戒當中這是第一條戒,古德也特別重視,他認爲這條戒有它特殊的意義:從表面上來說,佛陀要我們供養叁寶;但這當中有他的深義,深深的意義,就著叁寶的境界來說,你供不供養他都無所謂,他內心當中有廣大的功德,但是爲什麼佛陀一定要佛弟子每天供養叁寶?因爲叁寶對我們有救拔義,假設我們不跟叁寶結緣,我們所生起的菩提心假設沒有叁寶的加被,我們就容易退轉、很容易退轉。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大富長者,這個大富長者家財很多,但是到了中年都沒有生兒子,于是就向神明祈求,祈求以後果然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是大福德的境界,出生以後,他的家裏就從地湧出一只金色的象,這只金色的象,牠不但身體是金色的,連排出的排泄物都是黃金,所以大富長者就把這個兒子稱爲象護(Nāgapāla),出生就有象來保護他。這個孩子整天騎著象到處去遊玩,他長大了,這只象也跟著長大。有一天(古時候是封建製度,種性的氣氛很明顯,有錢人都是跟有錢人在一起,這些公子哥整天遊玩),大家就談論「大家說說家裏面有什麼樣特殊的、可貴的、珍寶的事情」,每一個人都宣說,象護說:我出生的時候有一只金色的象,生出來不但金色的,放出的排泄物也都是黃金。這個時候阿阇世(Ajātawatru)是王子,他聽到以後就生起貪心,就跟旁邊的侍者說:有一天我做國王的時候,你要提醒我這件事情。阿阇世王,諸位知道,他是殺父、犯忤逆,他覺得他父親實在活得太久了,他都不能做國王,就跟提婆達多(Devadatta)合作把他的父親頻婆娑羅王(Bimbisāra)給害死。害死了以後做了國王,那個侍者說:你當初要我提醒你,現在你做了國王,你要把象護的金象奪過來。阿阇世王就邀請象護到王宮裏面用餐,這個時候象護的父親(他是個大臣)就說:阿阇世王是一個壞人,他惡心很重,你不要去,人家恐怕是要傷害你。但是象護因爲福德力強,他說「沒關系,我無所畏懼」,就帶著象去應供。吃完飯以後,阿阇世王說:你現在可以回去了,但是你這只象要留下來。象護就回去了,但是這只象是福德所招感的,不能用強力去奪取,所以這只象就從地上消失,跑回他家裏面又出來了。這個時候阿阇世王生氣了,象護的父親說:你現在有殺身之罪,你現在唯一的路就是出家。在印度的話出家就沒事了,當然他也不是發好心出家,就是害怕被殺所以就出家了。但是有善根的人畢竟不一樣,他剛開始出家不是爲了修行,但是他整天在佛法僧的熏習之下,就觸動他的善根,後來他也證了阿羅漢果。證了阿羅漢果以後,他托缽的時候後面就跟著象,因爲比丘不能騎象(笑),象就跟著去托缽,這只象不是普通的象,是全身放金色光的象,很多信徒很好奇,就像我們現在佛教界,一窩蜂的幾臺遊覽車相約就去寺廟,去拜訪這個象護比丘,不是來求法的,是要看那只象的。這個時候比丘僧團就受到幹擾,就告訴佛陀說:我們在修止觀的時候,這些居士都來看這只象,對我們造成幹擾。佛陀就把象護比丘找過來說:你現在證得阿羅漢果了,這只象是你過去的福德所招感,你現在不需要牠了,可以請牠離開了,不要給僧團造成幹擾。象護比丘說:我也不需要牠,但是牠一直要跟著我,我有什麼辦法?佛陀說:你跟這只象說:賢善,汝去不需住此,講叁次。這個象護比丘如是的講叁次,這只象就消失掉了。諸多比丘就産生疑問說:佛陀,象護比丘是什麼因緣有象的保護?有什麼因緣能夠出家,這麼快成就阿羅漢果?佛陀說:過去世的時候,象護比丘是一個做買賣的商人,他做完買賣以後賺到一點錢,准備回家的時候路過一間寺廟,寺廟裏面有法師說法,這個商人進去聽法以後起歡喜心,歡喜心到大殿拜佛的時候,我們知道賢劫千佛都是先升到兜率天去,然後從兜率天裏面乘六牙白象降生到人世間成佛,在大殿當中剛好供養一尊當來下生的佛,就是有一個菩薩乘著六牙白象,但是這個六牙白象的整個材質已經剝落了、顔色也褪了,這個時候商人起一念的布施心,就請人把它修複、上美好的顔色。因爲這樣施舍的緣故,就生生世世生長在有叁寶的地方。一個人最可悲的不是貧窮,一個人最可悲的是生長在沒有叁寶住世的地方,這個生命對他來說沒辦法增上,象護因爲生長在叁寶的地方生生世世的栽培,到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善根成熟了,就成就阿羅漢果。所以古德批注這個戒文的時候再叁強調:供養叁寶本身不是面對叁寶得到利益,而是要給菩薩栽培一個跟叁寶得度的因緣。我們應該去思惟一個問題:阿彌陀佛的功德是平等的,「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衆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心是平等,爲什麼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有來接這個人、沒來接這個人,這是怎麼回事呢?佛陀的心是平等的,但是佛陀跟衆生的緣有淺深的不同,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上解釋說:佛陀有大悲心,但是我們爲什麼還要念佛,佛陀才來救拔我們?難道一定要我們去念他,佛陀才救我們嗎?這當中還有講條件的嗎?不是這個意思,而是「佛度生,生受化,其間難易淺深總在于緣」(X61,656c),因爲你必須跟佛陀結一個緣,他才有辦法依止因緣的力量來救拔你,你不跟佛陀結緣,佛陀即使有大悲心也無從下手,他比你還緊張。我們舉一個例子,說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本身是平等,它沒有故意要去照亮誰、不照亮誰:但是你要把水准備好,這個月亮就會在水中映現出影像;你沒有准備水,月亮就沒辦法「千江月」,不可以。所以這條戒的真正意義就是說:我們在供養叁寶的時候,使令菩薩跟叁寶結緣,我們在叁界流轉當中,就能夠不斷的遇到叁寶的住世,得到叁寶的開導、救拔,我們的善根會不斷的增長。所以在《唯識叁十頌》講到資糧位的菩薩,資糧位的菩薩他所依止的力量,除了內在的內因力,就是菩提心的作意,你經常提醒你自己「發了菩提心」,你要憶念你的本願,常憶受體;但是更重要的是外緣力,就是叁寶的救拔,你要經常憶念叁寶,祈求叁寶的加被。這一條戒的製戒意義,就是希望菩薩透過我們對叁寶的禮拜、贊歎、歸依跟叁寶結緣,創造一個未來得度的因緣,是這個意思。

   辛二、明不犯相

  說明開緣的情況:

  無違犯者:謂心狂亂(ksipta-cetas) ;若已證入淨意樂地,常無違犯。由得清淨意樂菩薩,譬如已得證淨苾刍,恒時法爾于佛法僧,以勝供具承事供養。

  開緣的情況是有二種:第一個是你精神錯「亂」,這個是通緣,通于一切的緣;第二個是別緣,就是說你已經成就了清「淨意樂」,就是初地菩薩 ,你入了初地,你就沒有所謂的供養叁寶、做定課這件事情。爲什麼呢?因爲一個初地「菩薩」他內心當中産生了「清淨意樂」,就好像是「已」經「證得」初果的「淨」信「苾刍」,初果的聖人他有四不壞信,對佛法僧戒成就堅固不可破壞的信仰,他恒常能夠跟叁寶相應;初地「菩薩」亦複如是,他內心當中「恒」常跟他的五分法身相應,所以他不必假借這些事相的種種資具來供養,他內心當中就「恒」常跟叁寶相應。

  我們解釋這個開緣的意義。叁寶有二種:一個是理體叁寶,一個是住持叁寶。理體叁寶是約內心的功德,內心的五分法身;住持叁寶就是我們能夠見聞覺知的,佛寶是塔廟,法寶是經卷,僧寶就是剃發染衣的這些出家衆。究竟來說,我們真實歸依的是理體叁寶、是內心的五分法身,是我們歸依的境界,我們應該要放棄妄想,要隨順五分法身,應該是歸依五分法身,而不是歸依妄想。但是剛開始的時候,你應該是從有相的叁寶而趨向無相的叁寶,應該是這樣子的。我去馬來西亞講《阿彌陀經》的時候,有一個居士,這個居士是學般若法門的,我在裏面講到持名的殊勝,他問我說:我們念佛應該念法身佛就好,爲什麼要念這個佛號?當然這樣講是對的,我們真正歸依的是法身佛;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法身的理體不是凡夫的心所緣的境界,你攀緣不到法身,我們說「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本尊相應法當中,我們所歸依的境是彌陀的功德,但是諸位想到:誰代表阿彌陀佛?誰?是佛的法身,當然阿彌陀佛法身是大功德法之所莊嚴,故名法身。那是佛的法身,你能夠攀緣得到嗎?我們凡夫只能夠在我相的境界活動,所以《法華經》上說「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假設我們一開始不依止佛的名號、以名號爲所緣境,然後從有相行入無相行,你怎麼歸依佛陀?所以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我們生死凡夫,剛開始一定要假借有相的造作,你要強迫自己身業禮拜、口業贊歎、意業歸依,然後從有相的歸依慢慢來淨化內心,最後歸依到你內心的真實五分法身的理體叁寶。當然你已經證得初地菩薩,你的目標達到了,這些方便法門對你來說是可有可無的,是這個意思。

  2 庚二、貪求名利戒二

   辛一、明染犯相

  前面一條戒是就著因地的施舍供養叁寶;這個地方是說,當我們透過施舍以後,有「名利」的果報出現,我們也應該要施舍,對果報的施舍。這當中先說「明染」汙「犯」的「相」貌,看戒文:

  若諸菩薩安住…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