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喜功德,我們每一個菩薩如果能夠善于利用這個隨喜功德的法門,每一個功德你都有參與、參與一部分,這個很重要。《遺教經》上說:別人有一個火把,你沒有火把,這個火把當然是功德光明,你能夠隨喜功德,你能夠把他的火把引導,變成你也有火把,這不是很好嗎!就是你能夠引用別人的功德而變成你自己的功德。這個地方就是說:即使我們今天菩薩不能布施,要以慚愧心來隨喜別人的功德。第叁個「于諸尊重耆宿福田應供養者,從座而起,恭敬奉施。」對于長老大德應該供養的,我們應該以恭敬心、歡喜心來布施,這個就起歡喜心。財施能夠成就我們今生、來生的一個福報,成就福報。再看法施:
││ 于其彼彼此世他世有情無罪利益事中,
├┼─
││ 若請不請,如理爲說。
我們對于「彼彼」,「彼彼」指的是衆多的邪見衆生,邪見衆生就是他對生命沒有正確的理解,就是心隨境轉一天過一天。邪見衆生當然非常可憐,菩薩對「于」有情衆生,「此世他世」,不論是今生或者來生,對于這個「有情」衆生有功德「利益」的「事」情,「無罪利益」就是功德利益的事情,這件事情對于他的生命會創造安樂果報的,不管他有祈「請」、或者沒有祈請,菩薩都能夠主動的爲衆生演「說」真理,使令他知道什麼事情是過失相,什麼事情是功德相,使令他能夠如實的了知。財施所招感的果報是福報,法施招感的果報是智慧。在《瑜伽師地論》上說:居士應該偏重在財施,出家衆應該偏重在法施。財施跟法施有什麼差別呢?財施能夠使令一個衆生得到現世的安樂;但是法施能夠使令衆生得到今生乃至于究竟的安樂,今生、來生究竟的安樂都可以。比如說他沒有飯吃,你帶他去吃飯,這個當然是財施;但是他把飯吃飽以後,內心當中並沒有開啓心中的覺悟,他還是顛倒、他還是繼續的造罪業,他對于整個生命流轉的痛苦沒有解脫的力量。如果我們今天能夠開導佛法的真理,讓他知道流轉的因緣在哪裏、讓他知道怎麼樣能夠離苦得樂,他就能夠從痛苦當中解脫出來,得到究竟的安樂。所以法施的影響是更大的,因爲他有解脫的力量;財施不能産生解脫的力量。這個地方是鼓勵我們應該要法施,當然我們剛開始要先財施,因爲以布施度來說,你先用資財布施,先跟他結個善緣,他沒飯吃你先給他有飯吃,他對你印象好,他對你印象好,你爲他說佛法他就能接受,是這樣子。所以這個是先施設方便,再開展究竟義。第叁個是無畏施,無畏施能夠招感健康的果報、健康的果報,這當中分叁小段,先看第一小段:
││ 若諸有情怖于王賊及水火等,施以無畏。
││┌
│││能于種種諸極怖中,隨力濟拔。
衆生在生命當中,遇到惡國「王」、盜「賊」、「水」災、「火」災,他內心當中有很多的恐「怖」不安,這個時候菩薩引導他歸依叁寶、念佛念法念僧,使令他能夠解脫恐怖的障礙,在恐「怖」當「中」得到真正的救「拔」。無畏施就是布施給衆生無畏,無所畏懼,來破除他心中的畏懼。第二小段:
│││受他寄物,未嘗差違;若負他債,終不抵诳;
│└┼
│ │于共財所,亦無欺罔。
菩薩「受他」人的「寄物」不會有任何錯亂,人家寄我們一百元,我們就還他一百元,不會有貪求的心情;「若負他債,終不抵诳」,欠別人的錢也不會抵賴欺诳;「于共財所,亦無欺罔」,大家一起做生意,共同的財産菩薩也不會有欺罔之心。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只要接觸菩薩,菩薩會使令他遠離畏懼,你跟我在一起,你把東西交給我,你絕對放心,菩薩要散發這種無畏施,不給衆生任何怖畏的負擔,這是第二點。第叁小段:
│ └于其種種末尼、真珠、琉璃、螺貝、壁玉、珊瑚
│
│ 、金、銀等寶資生具中,心迷倒者,能正開悟;
│
│ 尚不令他欺罔于彼,況當自爲。
│
│ 其性好樂廣大財位,于彼一切廣大資財心好受用
│
│ ,樂大事業,非狹小門。
│
│ 于諸世間酒色、博戲、歌舞、倡伎、種種變現
│
│ 耽著事中,速疾厭舍,深生慚愧;
│
│ 得大財寶,尚不貪著,何況小利。
菩薩對于「種種」寶物,「末尼、真珠」等等的寶物,衆生對這個寶物産生「迷」惑顛「倒」,菩薩「能」夠以真理來「開悟」衆生,就是告訴他說:這個珍寶你不要去貪著,因爲它是無常敗壞的,「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須到來」,你應該要去追求你內心的功德,因爲你有功德你才能夠得到安樂。所以我總是覺得:我們今天生命的思惟,你一定要掌握一個關鍵,你的生命不是追求財物、你也不是追求別人的尊敬,生命的目的是追求安樂,重點在這裏。當然這個安樂有暫時的安樂、有究竟的安樂:你這個財寶的安樂是暫時的安樂,它隨時會破壞的;你今天能夠積集一種功德,你這個安樂是不斷的出現。我們舉一個例子就很容易知道這個概念:比如說當你今天拜完佛的時候、做完一個定課的時候,內心寂靜、法喜充滿,就算環境有點不如意,你內心的法樂還是繼續的存在;如果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外面的環境再好,還是不足以讓你快樂。所以快樂的泉源是來自于內心的功德,是向內安住的,不是向外追求的。所以對于這種世間的珍寶,菩薩能夠開導無常的道理,讓衆生不要産生「迷倒」。菩薩本身「其性好樂廣大財位,于彼一切廣大資財心好受用,樂大事業,非狹小門」,這個是說菩薩對于珍寶是無所畏懼的;世間人貪著財寶,所以他對財寶有所畏懼。我們今天是小老百姓,沒什麼錢,所以我們晚上睡得很安穩;你看那些大企業家,不得了,他們晚上不好睡,他們那個資財就是不斷的變動,他的心也不斷的變動,因爲得到財寶以後的人,他的心中是「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一切無樂時」(T39,52a),所以一個對財寶有執著的人,他得到財寶以後並沒有真正安樂,害怕失掉。菩薩的心情,他內心當中對財寶是無所貪求,但是因爲有弘法利生的因緣,他暫時的受用,所以他內心當中是無所畏懼的,這一點是不共小乘的地方。小乘的學者認爲財寶是過失,大乘認爲財寶本身沒有錯,你內心的貪著心有問題,是對治內心的貪著。「于諸世間酒色、博戲、歌舞、倡伎、種種變現耽著事中,速疾厭舍,深生慚愧;得大財寶,尚不貪著,何況小利」,就是這個意思,菩薩布施的結果,能夠對財物無所畏懼,善加利用。
└如是等類,當知名爲菩薩施波羅蜜多種性相。
─《瑜伽師地論》─
我們先休息十分鍾,待會再把這個觀念稍微複習一下。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七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