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既然讲他力摄受,就不是单方面的。阿弥陀佛把手伸出来,你也得把手伸出来,你的正念,弥陀的本愿,两个合在一起。那么一个正常的人,你临终的器官的切除,诸位要知道,临终的器官的切除不是死亡以后,而是生命波动还在的时候,因为那死掉了的器官就没有用了。你看《印光大师文钞》,连搬动都不可以了,何况是用刀子去割呢?
所以净土宗认为,我们今天利益众生不在一时,就是我到净土去,我回入娑婆,那个时候你是法身菩萨,到时候不用说临命终,我现在都可以把身体给你。当然这是个人的思考问题,你对来生的规划,如果要到净土去,那么器官的捐赠可能要慎重,因为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当然你不求生净土,那器官捐赠就是你的选择了,也是一个方法。如果一个人,我在想这个问题,这个人一生造了很多罪业,也没什么善业,他平常没起过什么好的念头,让他生起正念也很难,这个人鼓励他器官捐赠很重要,因为器官捐赠是布施嘛!他临终的时候,诶,我把这个器官布施,意念这个“舍”、施舍,他还会意念这个布施生到善处去。
但是如果你有志于求生净土,这件事情你要慎重,因为你切下去以后,你没有讲话的余地,你话讲不出来,可能会坏事,所以这件事情大家应该要慎重考虑。就是你的成佛之道应该怎么走,什么事该先做,再做第二件什么事,你自己要有规划。我先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然后再怎么怎么。佛法都一定先发愿,不是横冲直撞,佛法的善法都是以般若的智慧为主导,没有一件事情是横冲直撞能够成就的,都是先智慧的抉择,发愿,然后再付诸行动。所以我们坦白说,也不能说谁对谁错。但是你是知道这就是你要的,这是你规划的,那你就心甘情愿地走下去。
但是我总是觉得有些人,台湾也是这样,就是你要人家器官捐赠,你要把事情讲清楚,你不能含糊笼统的带过,然后他产生错误的判断,结果他临终的时候后悔。就是说,你临终捐赠器官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优点、缺点,你应该很真实的让对方知道,因为他有权力去知道,他做这个判断是不是他真的要的。不过我可以告诉大家,你临终捐赠器官,对你临终生起善念会比较困难,肯定会有困难。当然那是一个善法,但是对你的正念,从这个净土的学习来看,你的身体被切割,你要生起清净的念头,会比一般人困难。所以你可以想想看,你该怎么做。但是你有权力知道真相。
静坐时候身体为什么会动摇?
一般来说,我们身体的气脉有些地方会比较不通畅。我们一静坐的时候,内心会开始收摄专注,气血的运转会比较顺畅。你气血没有问题的它就,很自然地通过去了;有些你的经脉是阻塞的,它会冲你那个阻塞的经脉,就会产生振动,就好象那个水波不通,它还把它冲过去,所以你那个地方会振动,表示你那个地方其实有一点问题了,有一点病因在那个地方了。气脉不通了,所以那个地方会振动。有些人他继续坐的时候会通过去,有些人可能要配合吃一点中药。但是当你打坐的时候是在固定的地方产生振动,这是一个警告的信号出现了,你那个地方有问题了。
临终的时候魔可以模仿阿弥陀佛或其他菩萨来迎接吗?
这个祖师有讲过,魔王可以模仿阿弥陀佛,有可能。但是当你念佛的时候,他就受不了了。因为你念佛的因不可能招感魔王,因为魔王他只是,他会模仿他的表象,他不可能具足阿弥陀佛的功德,对不对?他只是现出那个表象、幻象而已。
所以你今天不管是打坐的时候看到阿弥陀佛,或者临终的时候,你只要继续念佛,如果他是魔王他就消失了,因为他经不起你那个佛号的锻炼,真金不怕火炼,他不是真金。所以祖师讲,这个佛现前,你不要太高兴,你继续念佛,如果他开始晃动,你一继续念佛他就开始晃动,然后消失掉,这个就有问题了。如果你继续念佛,你念佛是因,而见佛是果,你继续念佛他更清楚那就对了,因果相符。
明行足
明行足,佛的十种通号之一,它表示佛陀的内心具足二种功德,一个是明,一个是行。这个“明”指的是佛陀心中的智慧,佛陀的行动是依止光明的引导,是先有智慧的判断,谋定而后动。这一点跟我们不太一样,我们做事情都是随情绪而动,心随妄转。这个“行”是佛陀的善行、福德资粮。佛陀的内心当中具足了光明的智慧,又具足了善行的福德,所以叫作明行足。
如果佛弟子转修地藏法门或其他法门,也回向功德往生净土发愿往生,临终的时候是等地藏王菩萨出现才跟着走,还是等阿弥陀佛出现?
好象没有人说临终是地藏王菩萨带你到净土去的。净土宗是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不过我建议你这样,修行还是要尊重传承,你不能够说你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设定净土为目标,你的本尊就是阿弥陀佛,这个很正常的。你要往生净土你修地藏法门,其实这是很奇怪的。净土的本尊是阿弥陀佛,你却忆念地藏王菩萨,你不觉得很奇怪吗?然后再把功德回向净土,你跟你自己过不去呀,是不是?你的心里面很复杂。其实直截了当,所以善导大师讲,你直截了当忆念阿弥陀佛。
当然你已经这样子了,如果说我跟地藏王菩萨情深义重,没办法改了,那只好这样子了。但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今天只是就事论事,从因缘上来探讨这个问题,其实这样子对你,你会事倍功半。你求生净土,忆念地藏王菩萨,事倍功半。其实我们学佛法,你一定要知道,它是有方法的,诸法是因缘生,不是你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而是祖师怎么开示,我们照这个路去走,好象爬山一样,人家都把地图画好了,你不要,我一定要拿一个镰刀我自己开路。你要做一代祖师,但是你开的路不见得比别人前面的路来得直接,可能浪费更多时间,可能你这个路一开开到老虎洞去了。所以我觉得我们不一定要创新,其实我们应该佛菩萨怎么说,祖师怎么说,这条路已经把你路开好了,柏油路也铺好了,就照走就好了嘛。
所以你今天如果是求增上生的,那我没有话讲。因为你跟地藏王菩萨结缘,他至少会加被你,因为他有他的本愿。但是如果你求生净土的,你修其他的本尊你是很吃亏的。同样在跑道上跑,你要花别人好几倍的时间,才有这种效果。这就是你要弄清楚,他的因缘就是这样。诸法因缘生,你念阿弥陀佛的因缘,跟念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因缘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两个的本愿不同。你不能够说念地藏王菩萨,念阿弥陀佛是完全一样。那你是执理废事,没有说完全一样的。只有证得空性,那个空性是一样的。所以这个大家要弄清楚。
平等法
这个平等法门我们解释一下。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不会平等,平等你就没办法修学。我们刚开始的时候面对恶念,是要善法来对治的,以善破恶。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要远离恶因缘,安住在僧团,我们一定要有所取舍。但是你慢慢地烦恼调伏以后,你要知道你真正的目标是要入平等法界,入不二法门。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你的心量才会广大,所以在《维摩诘经》里面,在本经的后面也说,一切法是缘起性空的。
所以我们刚开始会觉得,哦,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是坏人,这个事情是对,这个事情是错。我们刚开始善恶分明,但是慢慢你会觉得,好人当中也有坏的一面,坏人当中也有好的一面,好的事情当中也有不好的存在,不好的事情也有好的存在。所以它后面会说一切法是染净和合的,看你用什么因缘来面对,往往危机也就是一个转机。所以这当中就使令整个菩萨的法执慢慢地淡薄,用平等心来面对一切。
我们讲大乘佛法都有一个大字,《大乘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大”字简单地说就是平等,平等才能够称为大。当然阿难尊者也就是希望能够希求广大平等之心,所以他就强迫自己以平等心来应供。蕅益大师说这样是值得赞叹的,这个方法是对的,只不过他的妄想没有除掉,所以就遭受灾难。那么我们在读经的时候,要把这个是非厘清。
师父上人,听说您在讲完《楞严》之后,接下来会讲的一部大经是《法华》,请问《楞严经》跟《法华经》有什么不同?
简单地说就是古人讲的“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楞严经》偏重在体性,偏重在空性。虽然我们讲真如是不变性跟随缘性,但是《楞严经》它偏重在那个清净的本体,偏重在从假入空这一部分,让我们找到我们的本性,所谓的明心见性,所谓的开悟,对于广修六度在本经当中讲得很少。《楞严经》主要是把心带回家,《法华经》是让你从家里面再出来,从空出假,广修方便。所以《法华经》讲到无量的方便,乃至于一举手一投足,皆已成佛道。只要你安住在真实的心,什么都是成佛的因缘。所以到了《法华经》,是以心力来引导法门,法门本身不重要。
刚开始佛陀在法门当中做了很严重的定义说:修五戒可以成就人道,修十善可以生天,修四谛成就阿罗汉,修六波罗蜜成就菩萨道。到法华会上说,那都是方便说,其实是以心为本。你发菩提心,都是成佛的资粮,没有这种五乘的差别。所以智者大师判教说,在方便的教法、所谓的权教当中是用法门来摄心的。佛陀看这个人还不能了解本性,先用法门来摄持你。等到真实法、开权显实以后,那是以心来摄法,你是发什么心,你修什么法门都跟你的心相应,那是以心做根本…
《般若净宗学苑·答疑解惑第001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