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谈到的心是本体的心,它强调把心带回家,《法华经》的心是从家里面出来,发菩提心广修六度,一个是摄用归体,一个是依体起用。所以我们的修学次第应该先了解《楞严经》,先摄用归体,那么《法华经》是告诉你依体起用,差别在这里。
趋吉避凶二法:断恶修善、保持谦卑。
一般来说,一个人有一点资粮以后,怎么办呢?就要保持谦卑。谦卑这个德行,我看只有中国文化才提得到,西方文化只有要求个人表现。
中国的文化精髓在《易经》,它引导一个人趋吉避凶,讲出两个方法: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要尽量地避免造罪业,尽量地积集善业,这是第一个趋吉避凶的方法。
第二个谦受益,满招损,就是你待人处事,姿势站得低一点;低一点,你就能不断进步。一个人最怕的就是自己站得很高,你的功德容易折损。所以如果我们希望我们自己从刚开始到临命终,我们的功德是不断地在进步当中,你要经常保持谦卑学习的态度,让自己的姿势站低一点,对你有不断的受益。这是中国古人的大智慧。
入定之后怎么保持继续念佛?
这个地方我想讲清楚一下。你如果修净土法门不能入定太深。诸位知道,因为你入定一深的时候,你的前五识就关闭了,你就听不到佛号声音了。很多人,特别是参禅的人,拿这句话来质疑净土。我觉得没有需要质疑,目标不一样。你打坐的目的是得禅定,那你就得禅定嘛!我们不是得禅定的,我们是听自己的声音。他们说,你那个声音很粗糙的,你连二禅都进不去。是的,眼耳身三二地居,到了二禅的时候听不到声音。
但是我们讲到你设定目标,我告诉诸位一个观念,你念佛的时候你不管是得到禅定、没有得到禅定,你只要把佛号丢掉了,你跟阿弥陀佛的关系就截止了。很多人说我要得高深的禅定,我把佛号舍掉才能够入高深的禅定。我要问你一句话,你到底你想得到什么?过程的对错是看结果来论断的。如果你要得到禅定,那对,没错,因为你要禅定,你把佛号当作你得到禅定的一个过程,得到禅定以后佛号舍掉。那如果你把佛号当作本尊,当作你往生的一个感应,你把佛号丢掉你就完了。所以净土宗的禅定不能太深了,你随时要听得到佛号的声音,因为你的目的不是要得禅定,这点大家要清楚。
所以你看你以后要打禅七也是这样,你看打禅七的时候,你的所缘境是呼吸,你用呼吸来摄心,知道呼、知道吸。慢慢慢慢摄心了以后,得到禅定以后,你这个呼吸要怎么样?要丢掉的,因为它是你一个过渡的时期,你对这个呼吸不能产生归依的力量。但是念佛不同,念佛不管你念到多寂静,你的佛号都不能丢掉,丢掉以后你就不是在修净土了。每一个宗派各有传承,是如此了。
问:若实无我,谁能造业?谁受果耶?
外道认为生命体有一个我,才能构成业果的。就是我去造业,然后我去受果报,这是很正常的情况。听到佛陀说无我以后,外道就提出一个问难说,我们这个生命体是由因果形成的,因果轮回。佛陀说无我,那么这个业果就不能成立了。因为没有我,这件事情谁作的呢?谁去拜佛?谁去持咒呢?谁去受杀盗淫妄的业呢?没有我,没有人去造业,没有人得果报,这个因果就断灭了。外道用因果的思想来问难佛陀无我的真理。
答:然诸有情,心心所法,因缘力故,相续不断,造业受果,于理无违。
因果的建立不一定要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因果的建立就是我们这一念的心,现前一念心识。蕅益大师说:只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我们这一念心识就像水流一样,它剎那剎那的造业,然后剎那剎那的去变现果报。没有我,谁去拜佛?你这一念心去拜佛,你现前的明了心识。你现前这一念剎那剎那的心去拜佛。以佛法来说,无我无我所,菩萨到底谁去修般若波罗蜜呢?我们这一念清净的愿力就是我们的愿力,不必要假借我才能够行菩萨道。菩萨是依止愿力,就是这一念清净的菩提心。有情众生是依止我们这一念心,不断造作的因缘,不断的造业,不断的受果报,这样的真理是不违背的。
三地:
《瑜伽师地论》上讲本地分,它把我们凡夫的法界按照内心的寻伺分成三部分。
第一个是有寻有伺地,就是说不管你的善业多强,就你一念的心识对于这个五欲的境界还有寻伺,内心对这个寻伺还有所需求,那么这都属于欲界所收摄。这一类众生都是欲界,不管是善业成就的可乐果报,或者是罪业到三恶道受苦恼,总之你对于世间的五欲还有寻伺,那你这个补特伽罗就属于欲界所收摄。
第二个是无寻唯伺地,就是你能够善调你心中的烦恼,把这个粗的寻消灭了,对五欲的需求是一个很淡泊的只有一个伺察,那么这样子安立作无寻唯伺地,就是从初禅到二禅的一个中间定。
二禅以上无寻无伺地,他内心当中有殊胜的禅定的三昧乐的摄持,对五欲的境界没有任何的需求,这样的情况是无寻无伺地。
所以《瑜伽师地论》完全是约着内心当中,我们对于欲望追求的粗重或者是淡泊,来对于这个法界划出一个界限。当然这还都是生死的法界,只是这个烦恼障、业障、报障的厚薄不同,有这样的差别。
三地:
《瑜伽师地论》上讲本地分,它把我们凡夫的法界按照内心的寻伺分成三部分。
第一个是有寻有伺地,就是说不管你的善业多强,就你一念的心识对于这个五欲的境界还有寻伺,内心对这个寻伺还有所需求,那么这都属于欲界所收摄。这一类众生都是欲界,不管是善业成就的可乐果报,或者是罪业到三恶道受苦恼,总之你对于世间的五欲还有寻伺,那你这个补特伽罗就属于欲界所收摄。
第二个是无寻唯伺地,就是你能够善调你心中的烦恼,把这个粗的寻消灭了,对五欲的需求是一个很淡泊的只有一个伺察,那么这样子安立作无寻唯伺地,就是从初禅到二禅的一个中间定。
二禅以上无寻无伺地,他内心当中有殊胜的禅定的三昧乐的摄持,对五欲的境界没有任何的需求,这样的情况是无寻无伺地。
所以《瑜伽师地论》完全是约着内心当中,我们对于欲望追求的粗重或者是淡泊,来对于这个法界划出一个界限。当然这还都是生死的法界,只是这个烦恼障、业障、报障的厚薄不同,有这样的差别。
死亡好像还很遥远?
这是无始劫来的习气很坚固,这个常见。我们很难会想到自己会死亡,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知道自己有癌症的时候,我们会非常的不能接受,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想到我们会死亡,没有想到这件事情。我们总是觉得我会经常的存在在这人世间,所以我要把所有的精神体力用在经营今生。当我们不思惟死亡的时候,我们的整个思考,我作这件事情只要今生安乐就好,把整个精神体力,整个事业,完全考虑到今生。等临命终的时候,全部的今生经营完全破坏掉。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提前面对现实,告诉我们死亡一定要到来。换句话说,我们迟早要面临来生,这样子有什么好处?使令我们提前为来生准备。
当然,假设人只有今生,人死如灯灭,断恶修善就没有意义了,大家就及时行乐就好。我们从业果的学习知道,生命是一个水流的相续,今生迟早要死亡,我们一定要面对来生,我们一定要为来生积集资粮,不能把所有的精神体力完全投资在今生,追求今生的财富、今生的眷属。
贪嗔痴哪一个最重?
杀盗淫妄每一条戒你的烦恼都有三种的情况,第一个依止贪,第二个依止嗔,第三个依止痴。
在《瑜伽师地论》讲一个譬喻,比如说你杀一只鸡,你的犯罪动机是依止贪,说我实在不想杀它,但是我太想吃它的肉,所以我只好把它杀死,这是依止贪。第二种情况,说我不想吃它的肉,但是我看到这只鸡非常不顺眼,看到它就很生气,就用嗔心把它杀死。第三种是依止痴,我也不想吃它的肉,也没有看它不顺眼,但是觉得这个鸡本来就是给我杀的啦,鸡鸭鱼肉天下一道菜,鸡本来就是出生给人家来杀的嘛!依止愚痴邪见来杀。
我问诸位你觉得哪一个最重?贪嗔痴哪一个最重?对了,愚痴最重,第二个是嗔。诸位要知道,以下的每一条戒不管杀盗淫妄,最重的业,什么叫最重的业?就是这个果报现前是最难忏悔的。你看有的果报出现,你说诶,《八十八佛》拜三部就好了。有些人他业障现前,拜了三年的《八十八佛》还没好,这个业特别坚固,就是愚痴。
为什么说明知故犯的罪比较轻?
一个人愚痴,他的特点是什么?他不知道怕。所以很多人说,我不想受戒,因为我看那么多戒我就怕。其实你怕的时候才对啊!你不知道怕那佛菩萨就真地害怕了。因为你不知道怕,你造业是尽情地造业,就像一个人开车,你没有踩刹车是整个撞下去。
我问诸位一个问题,你说你不敢受戒,你认为明知故犯比较重,还是明知故犯比较轻,你们认为?在世间法是明知故犯比较重。你明明知道错你还去做比较重,对不对?其实你看戒律,你把那个《瑜伽师地论﹒瑜伽菩萨戒﹒业果篇》看看,明知故犯比较轻。因为一个人他看完戒法以后他会有惭愧心,就算他一时控制不住,但是他的惭愧心会在。他造恶业的时候,他经常觉得不对。惭愧心就像一个人踩刹车了,他不敢尽情地造罪。一个人你完全不知道这个错,然后你尽情地造罪,这个业是很严重的。所以你看《瑜伽师地论》上说,最严重的罪就是邪见。你看那个恐怖主义那个恐怖攻击,这个罪是很难忏的。他把自己绑上炸弹,跑上飞机上去引爆。那他的犯罪动机,他认为说…
《般若净宗学苑·答疑解惑第001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