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談到的心是本體的心,它強調把心帶回家,《法華經》的心是從家裏面出來,發菩提心廣修六度,一個是攝用歸體,一個是依體起用。所以我們的修學次第應該先了解《楞嚴經》,先攝用歸體,那麼《法華經》是告訴你依體起用,差別在這裏。
趨吉避凶二法:斷惡修善、保持謙卑。
一般來說,一個人有一點資糧以後,怎麼辦呢?就要保持謙卑。謙卑這個德行,我看只有中國文化才提得到,西方文化只有要求個人表現。
中國的文化精髓在《易經》,它引導一個人趨吉避凶,講出兩個方法: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要盡量地避免造罪業,盡量地積集善業,這是第一個趨吉避凶的方法。
第二個謙受益,滿招損,就是你待人處事,姿勢站得低一點;低一點,你就能不斷進步。一個人最怕的就是自己站得很高,你的功德容易折損。所以如果我們希望我們自己從剛開始到臨命終,我們的功德是不斷地在進步當中,你要經常保持謙卑學習的態度,讓自己的姿勢站低一點,對你有不斷的受益。這是中國古人的大智慧。
入定之後怎麼保持繼續念佛?
這個地方我想講清楚一下。你如果修淨土法門不能入定太深。諸位知道,因爲你入定一深的時候,你的前五識就關閉了,你就聽不到佛號聲音了。很多人,特別是參禅的人,拿這句話來質疑淨土。我覺得沒有需要質疑,目標不一樣。你打坐的目的是得禅定,那你就得禅定嘛!我們不是得禅定的,我們是聽自己的聲音。他們說,你那個聲音很粗糙的,你連二禅都進不去。是的,眼耳身叁二地居,到了二禅的時候聽不到聲音。
但是我們講到你設定目標,我告訴諸位一個觀念,你念佛的時候你不管是得到禅定、沒有得到禅定,你只要把佛號丟掉了,你跟阿彌陀佛的關系就截止了。很多人說我要得高深的禅定,我把佛號舍掉才能夠入高深的禅定。我要問你一句話,你到底你想得到什麼?過程的對錯是看結果來論斷的。如果你要得到禅定,那對,沒錯,因爲你要禅定,你把佛號當作你得到禅定的一個過程,得到禅定以後佛號舍掉。那如果你把佛號當作本尊,當作你往生的一個感應,你把佛號丟掉你就完了。所以淨土宗的禅定不能太深了,你隨時要聽得到佛號的聲音,因爲你的目的不是要得禅定,這點大家要清楚。
所以你看你以後要打禅七也是這樣,你看打禅七的時候,你的所緣境是呼吸,你用呼吸來攝心,知道呼、知道吸。慢慢慢慢攝心了以後,得到禅定以後,你這個呼吸要怎麼樣?要丟掉的,因爲它是你一個過渡的時期,你對這個呼吸不能産生歸依的力量。但是念佛不同,念佛不管你念到多寂靜,你的佛號都不能丟掉,丟掉以後你就不是在修淨土了。每一個宗派各有傳承,是如此了。
問:若實無我,誰能造業?誰受果耶?
外道認爲生命體有一個我,才能構成業果的。就是我去造業,然後我去受果報,這是很正常的情況。聽到佛陀說無我以後,外道就提出一個問難說,我們這個生命體是由因果形成的,因果輪回。佛陀說無我,那麼這個業果就不能成立了。因爲沒有我,這件事情誰作的呢?誰去拜佛?誰去持咒呢?誰去受殺盜淫妄的業呢?沒有我,沒有人去造業,沒有人得果報,這個因果就斷滅了。外道用因果的思想來問難佛陀無我的真理。
答:然諸有情,心心所法,因緣力故,相續不斷,造業受果,于理無違。
因果的建立不一定要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我,因果的建立就是我們這一念的心,現前一念心識。蕅益大師說:只是現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後名因。我們這一念心識就像水流一樣,它剎那剎那的造業,然後剎那剎那的去變現果報。沒有我,誰去拜佛?你這一念心去拜佛,你現前的明了心識。你現前這一念剎那剎那的心去拜佛。以佛法來說,無我無我所,菩薩到底誰去修般若波羅蜜呢?我們這一念清淨的願力就是我們的願力,不必要假借我才能夠行菩薩道。菩薩是依止願力,就是這一念清淨的菩提心。有情衆生是依止我們這一念心,不斷造作的因緣,不斷的造業,不斷的受果報,這樣的真理是不違背的。
叁地:
《瑜伽師地論》上講本地分,它把我們凡夫的法界按照內心的尋伺分成叁部分。
第一個是有尋有伺地,就是說不管你的善業多強,就你一念的心識對于這個五欲的境界還有尋伺,內心對這個尋伺還有所需求,那麼這都屬于欲界所收攝。這一類衆生都是欲界,不管是善業成就的可樂果報,或者是罪業到叁惡道受苦惱,總之你對于世間的五欲還有尋伺,那你這個補特伽羅就屬于欲界所收攝。
第二個是無尋唯伺地,就是你能夠善調你心中的煩惱,把這個粗的尋消滅了,對五欲的需求是一個很淡泊的只有一個伺察,那麼這樣子安立作無尋唯伺地,就是從初禅到二禅的一個中間定。
二禅以上無尋無伺地,他內心當中有殊勝的禅定的叁昧樂的攝持,對五欲的境界沒有任何的需求,這樣的情況是無尋無伺地。
所以《瑜伽師地論》完全是約著內心當中,我們對于欲望追求的粗重或者是淡泊,來對于這個法界劃出一個界限。當然這還都是生死的法界,只是這個煩惱障、業障、報障的厚薄不同,有這樣的差別。
叁地:
《瑜伽師地論》上講本地分,它把我們凡夫的法界按照內心的尋伺分成叁部分。
第一個是有尋有伺地,就是說不管你的善業多強,就你一念的心識對于這個五欲的境界還有尋伺,內心對這個尋伺還有所需求,那麼這都屬于欲界所收攝。這一類衆生都是欲界,不管是善業成就的可樂果報,或者是罪業到叁惡道受苦惱,總之你對于世間的五欲還有尋伺,那你這個補特伽羅就屬于欲界所收攝。
第二個是無尋唯伺地,就是你能夠善調你心中的煩惱,把這個粗的尋消滅了,對五欲的需求是一個很淡泊的只有一個伺察,那麼這樣子安立作無尋唯伺地,就是從初禅到二禅的一個中間定。
二禅以上無尋無伺地,他內心當中有殊勝的禅定的叁昧樂的攝持,對五欲的境界沒有任何的需求,這樣的情況是無尋無伺地。
所以《瑜伽師地論》完全是約著內心當中,我們對于欲望追求的粗重或者是淡泊,來對于這個法界劃出一個界限。當然這還都是生死的法界,只是這個煩惱障、業障、報障的厚薄不同,有這樣的差別。
死亡好像還很遙遠?
這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很堅固,這個常見。我們很難會想到自己會死亡,這就是爲什麼當我們知道自己有癌症的時候,我們會非常的不能接受,因爲我們從來沒有想到我們會死亡,沒有想到這件事情。我們總是覺得我會經常的存在在這人世間,所以我要把所有的精神體力用在經營今生。當我們不思惟死亡的時候,我們的整個思考,我作這件事情只要今生安樂就好,把整個精神體力,整個事業,完全考慮到今生。等臨命終的時候,全部的今生經營完全破壞掉。所以我們一定要先提前面對現實,告訴我們死亡一定要到來。換句話說,我們遲早要面臨來生,這樣子有什麼好處?使令我們提前爲來生准備。
當然,假設人只有今生,人死如燈滅,斷惡修善就沒有意義了,大家就及時行樂就好。我們從業果的學習知道,生命是一個水流的相續,今生遲早要死亡,我們一定要面對來生,我們一定要爲來生積集資糧,不能把所有的精神體力完全投資在今生,追求今生的財富、今生的眷屬。
貪嗔癡哪一個最重?
殺盜淫妄每一條戒你的煩惱都有叁種的情況,第一個依止貪,第二個依止嗔,第叁個依止癡。
在《瑜伽師地論》講一個譬喻,比如說你殺一只雞,你的犯罪動機是依止貪,說我實在不想殺它,但是我太想吃它的肉,所以我只好把它殺死,這是依止貪。第二種情況,說我不想吃它的肉,但是我看到這只雞非常不順眼,看到它就很生氣,就用嗔心把它殺死。第叁種是依止癡,我也不想吃它的肉,也沒有看它不順眼,但是覺得這個雞本來就是給我殺的啦,雞鴨魚肉天下一道菜,雞本來就是出生給人家來殺的嘛!依止愚癡邪見來殺。
我問諸位你覺得哪一個最重?貪嗔癡哪一個最重?對了,愚癡最重,第二個是嗔。諸位要知道,以下的每一條戒不管殺盜淫妄,最重的業,什麼叫最重的業?就是這個果報現前是最難忏悔的。你看有的果報出現,你說诶,《八十八佛》拜叁部就好了。有些人他業障現前,拜了叁年的《八十八佛》還沒好,這個業特別堅固,就是愚癡。
爲什麼說明知故犯的罪比較輕?
一個人愚癡,他的特點是什麼?他不知道怕。所以很多人說,我不想受戒,因爲我看那麼多戒我就怕。其實你怕的時候才對啊!你不知道怕那佛菩薩就真地害怕了。因爲你不知道怕,你造業是盡情地造業,就像一個人開車,你沒有踩刹車是整個撞下去。
我問諸位一個問題,你說你不敢受戒,你認爲明知故犯比較重,還是明知故犯比較輕,你們認爲?在世間法是明知故犯比較重。你明明知道錯你還去做比較重,對不對?其實你看戒律,你把那個《瑜伽師地論﹒瑜伽菩薩戒﹒業果篇》看看,明知故犯比較輕。因爲一個人他看完戒法以後他會有慚愧心,就算他一時控製不住,但是他的慚愧心會在。他造惡業的時候,他經常覺得不對。慚愧心就像一個人踩刹車了,他不敢盡情地造罪。一個人你完全不知道這個錯,然後你盡情地造罪,這個業是很嚴重的。所以你看《瑜伽師地論》上說,最嚴重的罪就是邪見。你看那個恐怖主義那個恐怖攻擊,這個罪是很難忏的。他把自己綁上炸彈,跑上飛機上去引爆。那他的犯罪動機,他認爲說…
《般若淨宗學苑·答疑解惑第001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