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把你們炸死了我可以升天。這個人他的業得果報的時候,你幾乎沒辦法,那非常堅固,因爲無慚無愧嘛!你在佛法當中了解得越多對你越有幫助,因爲你可以産生慚愧心。你這個車子是撞了牆壁,但是你踩刹車了,勢力減少很多了。
所以從佛法的角度,世間上最大的罪惡是什麼?就是愚癡。沒有一個罪惡比愚癡更嚴重了,因爲你不知道怕,你不知道怎麼去反省,你這個過失造了你還以爲是對。所以貪嗔癡的造業最重的是癡,第二個是嗔,貪是最輕的。
唯識相與唯識性
《唯識學》在解釋諸法實相分成唯識相和唯識性兩部分。唯識相是講世俗谛,它講到隨順于雜染緣起的生死法,也說明了隨順于清淨因緣的涅槃的功德,這個都屬于唯識相。那麼因爲不管是雜染的生死,不管是清淨的涅槃,都不離開我們一念的心識。唯識性,就是這一切法,不管是雜染,不管是清淨,它的體性都是我空、法空的真理。換句話說,從我空、法空的真理來觀察,這個雜染的法不可得,清淨的法也不可得,這個是唯識性。
請問師父,我們剛開始聽《<楞嚴經>要義》聽不懂,怎麼辦?
整部《楞嚴經》我們要講兩年,開始《要義》的部分只是先帶大家走一趟,所以有很多觀念你們聽不懂,很正常。你要聽得懂,那你後面就不要聽了嘛!對不對?
我們生死凡夫有資格學《楞嚴》嗎?
《楞嚴經》所加被的正是我們這些生死凡夫,還有法執特別重的二乘人。你看經文開始:“是時如來敷座晏安,爲諸會中宣示深奧。”其實這個深奧的道理就是後面佛陀所說的如來藏妙真如性圓叁谛理,是後面的叁卷半的綱要說明。佛陀當時雖然是爲所有與會的大衆開演,但事實上古德的注解上說,這個時候只有菩薩得到真實的受用,凡夫跟二乘人根本就聽不懂,必須要等阿難尊者示現墮落,然後啓請佛陀開演首楞嚴王大定的法門,詳細地破妄顯真,再開顯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所以真正的與會大衆當中,聲聞衆跟緣覺衆乃至于凡夫是後面才受益。
我們講開悟的《楞嚴》,《楞嚴經》到底是要幫助誰來開悟呢?主要是凡夫跟二乘,因爲我們不開悟我們就一輩子跟妄想糾纏在一起,我們分不清楚什麼是妄想,什麼是真實。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的時候,總是覺得第一個功德不能圓滿,第二個功德不能夠持續,不能夠一切事究竟堅固,不能夠究竟也不能堅固。因此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我們有必要先把心態調整好,把心帶回家,就是所說的明心見性。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本經的當機衆其實是凡夫跟二乘,這些十方來的菩薩其實早就覺悟了,他們只是做影響衆。
第二點我們看到這個發起序也可以得到一些消息。蕅益大師說,佛陀說《法華》之前先入了一個很深的叁昧,從叁昧當中放白毫光,照耀一萬八千佛土,當中的很多很多的菩薩在修習六波羅蜜的功德,在一念清淨的光明當中顯現六波羅蜜,然後再說《法華經》。那麼《楞嚴經》不同,《楞嚴經》的發起序是阿難尊者在托缽的過程當中遇到雜染的因緣,才引發了佛陀講《楞嚴經》。這就說明《楞嚴經》是引導一個凡夫的明了的心在整個人事的雜染當中怎樣找到自己的家,怎樣找到自己的清淨本性,所以它的發起就是從阿難尊者的一念妄動。沒有一念的妄動,就沒有整個因緣的過程。所以阿難尊者的一念妄動,而産生了墮落,佛陀一念的神咒而使令阿難尊者回光返照,都在一念心。
所以《楞嚴經》的法會從發起序可以知道,它的法門是一個攝用歸體的法門。《法華經》是佛陀一念的清淨心當中顯現六波羅蜜,是一個依體起用,從一念清淨心,當你已經明心見性以後,你接下來要幹什麼?就是修方便法門,就是修《法華經》,廣修六度積功累德。這兩個不一樣,我們從發起序它的教法生起的過程就可以看出消息來。
我們一路念佛就好,爲什麼要修觀?
我們總有一天會到達死亡。我們絕對不能忽略了煩惱的勢力,你平常都不對治它,臨終的時候就有問題了。比如房間裏面有垃圾,你不去掃它,它不會自己消失掉。這是因緣所生法,佛法不講自然外道。我們生生世世在內心當中栽培了愛取煩惱,你不把它消滅掉,它永遠是在的。
當我們念佛的時候不去修觀來對治這個愛取煩惱,到臨命終的時候就會有兩個功能出現:一個是佛號的功能,一個是愛取的煩惱。結果不幸的是,我們心中的愛取煩惱是多生多劫熏習而成的,是熟境界;念佛是今生才發心的,是生境界。我們貪愛的時候是專心地貪愛,念佛的時候還夾帶妄想。這兩種勢力的強弱不同,而我們內心的功能是強者先牽,所以就不得力了。
蕅益大師說,沒有平常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我們平常就是迷惑顛倒,卻奢望臨終的時候正念分明,這根本就不切實際。念佛法門雖然不斷煩惱,但是這個人的煩惱一定是很淡泊。假設我們在平常不修觀,心中的顛倒在臨終的時候就會現前,把佛號給消滅掉。
徹悟禅師在《淨土八要》中講,以折服現行煩惱爲修行之要務,就是你這個佛號對煩惱要有調伏力,當然這個調伏包括止、包括觀。你要讓你內心當中對于佛號的歸依成爲最強大的力量,就是說當佛號現前的時候,所有的煩惱都可以調伏。
所以念佛法門事實上是兩個內涵:第一個是有所破壞,是對叁界愛取煩惱的對治;第二個有所建設,這是對彌陀功德的歸依。
學習《楞嚴經》的方法:常複習,跟進度,靜思維,內安住。
學習《楞嚴經》,最好你要跟得上進度。你大概上到哪裏,你就要把它複習。因爲它的經文是一個非常緊密的結構,前面會影響到後面,尤其前面在建立觀念的部分,你要沒有建立起來,你後面就聽不懂。而且你要去思惟,你要靜靜地思維,這個法門你要很靜很靜地向你的內心世界去思惟,不要向外,你越往內心的深處思惟,你越能夠找到本經的真理。
有些在家人有煩惱,爲什麼不能克服呢?
在調伏煩惱過程中,“覓心了不可得”扮演非常重要的腳色。有些人的心很容易從雜染的功能轉成清淨的功能,但有些人就轉不過來,即使修不淨觀也轉不過來。有些人不修“覓心了不可得”的無生觀,所以他就一直認爲這念頭是真實的,它有真實體性,那麼要扭轉這念頭就有困難。只要你有一次經驗,在打坐時能觀察“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名無生。”或是觀察“未生無潛處,正生無住處,生已無去處。”依此法語來做觀察,你會發覺邪念的本性是不存在的,若有這樣一次的經驗,這對你的修行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當你從清淨本性的角度來觀察這妄想,這時你要扭轉它就比較容易。總之,若修從假入空觀,觀察它的無生,再從假觀中觀察它是不淨,這樣就能達到寂靜。心若寂靜,外境顛倒的誘惑就不存在,內心的欲望也隨之消滅。釋迦牟尼佛說,這是迦葉佛的傳承,迦葉佛時代傳承給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再傳給弟子。
佛弟子對生命的因緣觀與世俗人有所不同。假設沒有受佛法思想的熏習,我們凡夫顛倒的心會認爲“萬法唯色”,認爲生命的功能是由色法所創造,心法是由色法所創造出來的。醫學上認爲一個人之所以聰明,因爲他的腦細胞結構特別複雜,所以創造出聰明的心法。但佛法反對這種說法,佛法認爲由心法創造色法,一個人的阿賴耶識有聰明的功能,所以他得果報時,腦細胞的結構就特別複雜,所以是由心法創造色法,心法主導色法。如果“萬法唯色”,色法主導心法,這樣會産生斷滅見,因爲色法毀滅,心法也隨之消失,人生只有活一世,則皈依叁寶,斷惡修善就沒有意義了。因此我們應該了解是由心法主導色法,心法是相續的,色法只是暫時的。
在美國曾有幾位醫學博士做實驗,找一個人做爲實驗對象,這個人的腦細胞由儀器來控製,叫這個人修慈悲觀。剛開始修時,慈悲觀在他心中比較生疏,這些腦細胞的活動比較少,但經過每天一次一次不斷的修習,他的腦細胞結構起了變化,他思維慈悲的細胞功能不斷擴大,到最後他熟練慈悲觀後,他的腦細胞結構竟完全改變了,修習慈悲觀的腦細胞功能增加了很多。所以心法主導色法,這是修行人永遠要了知的真理。有些在家人有煩惱,爲什麼不能克服呢?因他認爲自己身體有這個結構,所以就有這個煩惱,當然他也就不可能改變煩惱。但佛法不同意這種說法,佛法認爲是因爲自己的心有這種功能,所以你召感這個果報。“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起初要改變自心,心念若改變,業力也隨之改變,業力若改變,果報也就改變。
怎樣才能做到持戒清淨?
“自責汝心生厭離”,诃責自己是很重要的。智者大師他很注重诃責法,我們修行人在我空智慧還未生起之前,所有的修行法門主要就是诃責,就是慚愧。
“崇重賢善,輕拒暴惡”,修行人這念慚愧心要經常存在,內心當中對于善法永遠生起尊重之心,對于惡法永遠生起輕賤之心。當內心惡法出現時,要诃責自己,爲什麼會起這個念頭呢?煩惱經過诃責以後它就會淡薄了,淡薄了以後卻還沒有斷,它會以一種種子功能的形態儲存起來,這時再用無常無我空性的智慧來破除它,它就被破壞掉了。煩惱的現行主要是靠慚愧,而爲什麼會有慚愧心,是來自于自己對業果的深信,相信這樣的惡法出現,會帶給你的身心今生跟來生不可樂的果報。
深信因果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我們不要說不産生惡法,因爲我們的習氣很粗重,不是馬上能控製住的。但是起碼在你的身口意已經開始出現微細的惡法的時候,你第二個念頭一定要生慚愧心;假設你的惡法已經出現一段時間,而你的慚愧心還一直沒有生起,對你的惡法還一直沒有诃責,那…
《般若淨宗學苑·答疑解惑第001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