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就不是深信因果。你認爲好像出現惡法無所謂,你認爲這惡法本身並沒有什麼功能,沒有召感痛苦果報的功能,所以不會去呵責它。假設你能夠知道,你起這樣的惡法,已經開始在創造地獄刀山油鍋的因時,你那時對惡法的诃責是很厲害的。我們現在是沒有一個人見到真理,我們沒有見到苦谛、集谛、滅谛、道谛,我們也沒有見到涅槃,也沒有見到我空、法空,我們剛開始修行就是仰賴對業果的信心。內心當中永遠抱著尊重善法輕賤惡法的心情,才有辦法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所以佛弟子的修善跟一般人不同,因爲一般人他沒有深信因果,他偶爾也會造善業,但是他不會持久的,他只是一時的起意,一時的因緣。而當我們的內心中建立一個堅固的正見以後,我們對于斷惡修善是一種恒常相續的、盡形壽的實踐。佛弟子的斷惡修善跟外道不同,外道他們不一定有生命相續,業果相續的思想。有一種依止的正見那力量就是不一樣。
真如叁昧與念佛叁昧
大乘的法門有所謂的共于人天跟二乘的法門;也有不共的法門,所謂的諸佛秘密藏。本論當然所強調的是大乘的不共法門,就是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有二個:一個是修真如叁昧,一個是修念佛叁昧;一個是無相叁昧,一個是一相叁昧。這二個法門,我們也可以作一個簡別。我們先從果地上來說,再說它的因地。
從果地上來說,如果你一路修真如叁昧,會有什麼問題?當然我們今生修真如叁昧應該沒什麼問題,因爲這個真如叁昧是誰也不能破壞的,它是金剛叁昧,因爲它是直接從有相到無相。所以鬼神也不能障礙你,煩惱也不能障礙你,罪業也不能障礙,這是事實。因爲從真如叁昧來觀察,這些都不可得。所以你入了真如叁昧以後,那是一個非常安穩的處所。
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生死凡夫有這個死亡的問題。這是一個你要考慮的問題,就是說你經常修真如叁昧,可能你就會忽略一些生命的現實面,就是你會忽略你還有死亡這件事情。當你死掉以後,我們內心當中有這個業力,就去得果報了;得果報了以後呢,可能你的修行就會中斷,這是一個問題,就是你要面臨死亡。
如果我們今天的壽命就像淨土無量無邊阿僧袛劫,那你修什麼都好,因爲你成佛有叁大阿僧袛劫,你再怎麼懈怠,你也不要用到無量無邊阿僧袛劫吧?但問題是:我們的生命只有70歲80歲!這個分段生死,在我們凡位的菩薩修大乘善根,這件事情非常嚴重,是我們要去面對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來生只有二個選擇:我們不能到涅槃去,你要麼在穢土繼續流轉,你要麼到淨土去,就是兩個選擇。就是我們相信有來生,來生你一定要作一個規劃,生命的規劃。然而你要是說在叁界繼續流轉,那這件事情誰也不敢說,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你這個羽毛要飄到哪裏去,誰也說不准,我們只能夠說祝福你了。
你要求生淨土,就是有這個好處,第一個保證你不到叁惡道去,第二個你保證見到佛陀。你有任何疑惑,你有任何遮障,你的病再重,你看到好的醫生,就不怕,他有方便力。這件事情你要想一想。
當然你一天到晚修真如叁昧,我經常在思維,一個人經常修真如叁昧,會忽略一些生命的現實。我相信很多人會有這種感覺:你在無相叁昧待久了,你好像對這個生死的害怕輕薄,但是你對它害怕輕薄,它還是存在。所以我們有時候也要想一想這個生命的規劃,你來生應該怎麼辦?既然有來生,你就應該作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抉擇,你應該在穢土繼續流轉,或者到淨土去比較好,這是你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好,假設你決定求生淨土,你認爲這件事情對你非常重要──爲菩提道,求生淨土,我們從一個比較現實的角度,憶念彌陀的聖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說一切法因緣生,你今天栽培什麼因緣,它就得什麼果報。當然真如叁昧是成就大乘善根,那是一個非常長遠的布局。但是就著來生求生淨土的角度,你憶念彌陀的聖號,臨終蒙佛的接引,這是你短期內要達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所以到底我們應該偏重真如叁昧,或偏修念佛叁昧?這就是你應該把你的目標訂出來,你才知道在你的有限生命當中,你要把比較多的精神體力放在哪裏,就是說你是由目標來引導你的修行。反正你今生能夠用的精神體力就這麼多,你扣掉吃飯、睡覺、雜務,你的時間就這麼多,你如何來規劃你這些時間,來規劃你長遠的菩提道,這都是你自己要去規劃的。當然生命就是一個抉擇,你這樣子抉擇,你就承擔你的抉擇,我們很難說誰好誰壞。但是要想清楚你該怎麼走,你再去做,這個是比較好的方法。
如果說我們害怕退轉,來生真的是充滿了不確定,我們應該先到淨土去,這個時候你也可以兼修真如叁昧,但是你要偏重在念佛叁昧,因爲這個感應道交,你一定要憶念聖號,才能夠産生感應道交,這個不是單方面的。所以念佛叁昧,臨終的憶佛、念佛,要從平常的栽培,那這件事情你就不能忽略了。所以說你規劃你今生的修學,你知道你來生要到哪裏去,你就知道你今生應該要積集什麼樣的資糧,你這樣子規劃會比較完整。你成佛之道應該怎麼走?你先規劃完你再去走,那就知道你應該如何做取舍了,你有限的精神體力如何取舍。
——《大乘起信論》
製教化教
在佛陀一生所說的教法中,講到化教與製教,製教诠釋戒律之學,以攝受我們身口二業,對治身口的罪業;化教則诠釋定慧之學,調伏我們意業的愛取顛倒。在佛陀一代的教法中,對製教的戒學及化教的定慧之學,都能敘述其事相,張舉其義理的,可說沒有超過《佛遺教經》的了。也就是說,一般的經典都有所偏重,或偏重戒律,或偏重止觀,只有本經是戒定慧叁學都完全開展敘述。
中國戒律的特色——道宣律祖的戒體觀念
佛在世時講戒並沒有所謂法體形象的觀念。道宣律祖身爲一代祖師,他的不可思議功德是把戒法開出法體形象,尤其是安立戒體,這是中國律學上特別殊勝的地方。當然戒體的有無,到底一個人是否得戒,中國佛教有很多人提出見解,也有很多辯論。如果站在實法的角度,實法中的戒體是色法,它是“有表色”,必須表現出來,由身口的造作來決定戒體的有無,因爲它的戒體是色法。所以依“有表色”的角度,實法中在判斷戒體的有無,完全看儀規是否如法。
但道宣律師提出另一種思考,戒體也有圓滿的戒體,這是阿賴耶識的善種子,也就是緣境發心時,心中所起的作意。所以道宣律祖戒體的觀念偏重在善功能善種子,種子就是一種功能。這是說,心境接觸時,“于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若能産生防非止惡的功能,這就是戒體。我覺得戒體的有無,別人不用多說,自己是否有戒體,自己應該最清楚。當心與染汙境界接觸時,心若墮落于欲望的顛倒,對惡法完全沒有排斥性,心中無法生起防非止惡的功能,如果說自己有戒體,爲什麼這戒體不能産生作用呢?有體一定有用。當心與雜染境界接觸時,心中會産生保護自己的功能,會從顛倒中省悟過來,告訴自己不可這樣做,這表示自己一定有戒體;因爲有生起防非止惡的功能,表示自己一定有善種子,善種子絕不會憑空跑出來。當然我們第一個戒體是來自于如法的儀規操作,然後面對殊勝境界的發心。
但諸位要知道,既然它是阿賴耶識的善種子,種子是生滅法,它會增長或減少,它不是涅槃的不生不滅,種子是會生滅的。所以即使剛開始受戒時是如法的受戒而得到戒體,如果受戒後不用佛法來熏修栽培它,它也會退失。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從佛法的聞思當中,加強自己的正念,善功能才會增長廣大。
專修跟圓修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說,修念佛法門有兩種,一者專修,二者圓修。專修是什麼?就是臨命終的人,或者說年紀大了,要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這樣子是法不契機。要怎麼樣呢?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用第十八願來攝受他,叁業專修。你這個時候講什麼都沒有用,不是叫你趕快去布施來不及了,往生不是靠資糧力的,靠的是什麼?靠的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個時候你遇到年紀大的人,你就告訴他說,你內心當中只要做一件事情,你把你過去忘掉,想你的未來就好,就是順從本願,欲生我國。所以他這個時候,善導大師所提的叁業專修就很有效了。這個時候什麼叫順從本願呢?身業專門禮拜阿彌陀佛,其它的佛一概不拜;口業專門稱念阿彌陀佛;意業專門觀想阿彌陀佛。萬修萬人去,這叫叁業專修。
第二個是圓修。看蕅益大師的意思他是選擇第二個。什麼是圓修呢?就是以一門圓攝百千法門,以念佛爲正行,以戒定慧整個波羅蜜爲助行,他提出了正助雙行。但是在這個地方要至心發願,叁業專修所強調的是一種信心,至心信樂;這個圓修所強調的是至心發願,強調的是願望。
但是專修和圓修當中,要揀別另外一個叫雜修。這個雜修是說有些人是今天念地藏王菩薩,明天念觀世音菩薩,誦《地藏經》、誦《金剛經》。這個法門通通沒有錯,錯在他的心態沒有信願具足。你的目標沒有明確,那就完了。那你既不是至心信樂,十八願也不攝受你;你也不是至心發願,十九願也不攝受你。那你就由業力來攝受你。
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是說,淨土法門要麼強調信心,要麼強調願望——其實這二個都是有具足,只是有所偏重。所以窺基大師他綜合第十八願跟第十九願,他講出一個總結,他說,彼方精微,欲往實難;佛力加持,去之甚易。極樂世界若實論之是一個非常精妙的地方,要往生是很困難的,那是連阿羅漢都沒辦法去的。但是怎麼辦呢?佛力加持,去之甚易。你一定要去觸動阿彌陀佛的本願,唯一的選擇就本尊相應法,那麼觸動彌陀的本願。從經文當中來看,你有二個選擇:第一個你選擇至心信樂,順從本願;第二個你選擇爲菩提道求生淨土,選擇至心發願。
這二個我們淨土宗的思考模式跟修禅宗、跟天臺宗的差別在哪裏,諸位知道嗎?它們都強調正念,都是在心地上下功夫。但是諸位要知道,你修天臺圓頓止觀也好,修禅宗也好,他的心是觀察過去,你從什麼地方來?所有的天臺止觀、圓頓止觀都是在探討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你原來是什麼東西?你父母未生之前什麼是你本來面目?淨土宗剛好相反,淨土宗不問你的過去,你過去造善也好,造惡也罷,它的重點是你將往哪裏而去?它不問你從什麼地方來的?它問你以後要怎麼樣,你將往哪裏而去?你是不是真實地歸依阿彌陀佛?真實地願意求生淨土?這是成敗的關鍵。
所以在大乘的修心法門當中,天臺宗是去找他的過去,淨土宗是找他的未來,這個地方大家要把心地法門抓到。淨土宗是既往不究,它不管過去的,但是你未來很重要。
總相菩提心與別相菩提心
當阿難尊者消除了顛倒想以後,他說我對于未來有兩個期望,第一個,願今得果成寶王,我希望我趕快能夠成就無量的波羅蜜,成就佛陀,成就寶王;第二個,我希望以我的波羅蜜來救度一切恒沙的衆生。那麼這樣的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他的心態是怎麼樣呢?將此深心奉塵剎,當然這段話最主要就是“深心”,古德解釋這個深心就是真實而不虛妄的心,不爲名利,不爲人天果報,不求二乘涅槃,一心一意爲了衆生,爲了菩提,這種深心。當然阿難尊者能夠生起這樣的深心也就是因爲他經過“首楞嚴王叁昧”的一個洗滌,消除了顛倒想才做得到的,沒有夾雜任何的顛倒想。那麼依止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來報答佛陀的說法之恩,蕅益大師說它是一個總相的菩提心,一般性的菩提心。
下一段叫作別相的、增上的菩提心。伏請世尊爲證明,這個時候阿難尊者跪在佛前,請佛陀來證明他的內心,他說我今天要度衆生,是怎麼度衆生呢?是“五濁惡世誓先入”。這個地方就很特別了,蕅益大師說這個五濁惡世的特色,從外在的環境來說去佛久遠,魔強法弱,就是染汙的力量很大,清淨的力量很少,誘惑很多;從內心的世界,衆生煩惱粗重、剛強難化。所以在這樣的一種外緣跟內因都非常汙濁的環境之下,一般的菩薩是不敢來到這個世界度衆生的。那麼阿難尊者今天他以這個堅固的誓願說“五濁惡世誓先入”,且他說 “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假設一個衆生沒有成佛,他絕對不成就大般涅槃。
蕅益大師講這個別相的菩提心,他說菩薩的誓願是以心中的智慧做基礎的。阿難尊者今天敢發一個這麼重的誓願說是“五濁惡世誓先入”,這表示阿難尊者是透過“首楞嚴王叁昧”而成就了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他能夠從這樣的一個衆生的妄想當中找到一個清淨的本體,說是“把心帶回家”,而從這個家當中他産生一種同體的大悲,方能至此,否則一般人不敢發這麼一個深固的誓願,他發不出來。
答疑解惑第001期圓滿
《般若淨宗學苑·答疑解惑第001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