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解惑第002期
一切法的根源所知依 善惡功能儲存的秘密
現在的這些科學家們,他也知道一個人的行爲,是由心來主導的,他慢慢知道這個道理。世間的心理學家,把心理分成叁個層次。第一個是表層意識,就是我們平常的眼耳鼻舌身,這樣的一個見聞覺知。第二個是潛在意識。潛在意識就是說:你今生所做的某些事情,你忘掉了,但是它的時間還不是很長,可能只是今生的因緣,可以透過催眠,把它調出來,叫潛在意識。第叁個叫深層意識。心理學家認爲這個深層意識,是我們生命邪惡功能主要的樞紐點。誰能夠掌握這個深層意識,你就能夠改造一個人的生命。但是不幸的是,在世間的心理學對深層意識是一無所知,只知道有這個名詞存在,知道我們內心深處的深處有一東西,它儲存了善惡的功能;如果把這個善惡的功能密碼找到,你就能夠改造這個人的思想。但這是一個什麼東西?心理學講不出來。所以你看最近美國發生一件事,就是二個小學生、兄弟,他們在玩遊戲的時候發生爭執。他哥哥也是小學生,十幾歲,去抽屜拿槍,把弟弟打死,用槍打死。這件事震驚整個美國社會。這個時候,美國犯罪心理學家開始探討:這個小孩子他以前沒有拿過槍,他怎麼會有這個拿槍的動作呢?這一直沒辦法解開。所以,當我們觀察生命的時候,你僅止于在今生的觀察,你很多的事情看不出來。這個人他怎麼?你看他剛出家,就能夠把這個戒持這麼好,他持戒如魚得水,他覺得很自然;有些人他禅定就修得很好;有些人他對智慧就遊心法海。就是說我們應該要把生命,從阿賴耶識這樣的一個受熏持種,累積性的、相續性的功能,才能夠看到整個生命的真相。在本段當中,無著菩薩的智慧會帶我們進入到阿賴耶識的領域,來深入的探討我們生命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就是「所知依」。
空觀完成自我淨化 假觀爲菩薩道布局
第二個「所知相」。前面是講到能變現的心識,一切法是從這個根源發動出來。從能變現叫做「所知依」,所變現的萬法叫「所知相」。當這個生命已經被表現出來以後,我們如何來觀察這個生命?這當中,本論講到叁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跟遍計所執性。簡單的講就是:由業力所變現的萬法,這是不帶分別心,叫做依他起性,這當中有雜染的依他起,也有清淨的依他起。依他起性,是約著一切緣起法表相的一種作用。這些差別的染淨作用當中,它的本性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這個我空、法空的理體叫做圓成實性,它是一個圓滿真實存在的東西。當我們的心跟依他起性接觸的時候,心中産生分別──虛妄分別,又創造一個新的影像,這個影像就是遍計所執性,是你自己的妄想捏造出來的。這叁性的安立,就是告訴你一個主題:你在修行的時候,你要知道什麼是你該斷的,什麼是應該要保存的。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諸位持戒,比如說有個人喜歡偷盜,你要不明白叁性:诶!我爲什麼偷盜?因爲我這個手有問題,把這個手砍斷!其實這個手,它是依他起性,它沒有錯。就是說:這個手,它是由業力所變現的一個果報體;你今天會偷盜,是你內心有遍計執。所以你要斷的是這個遍計執,你要保存的是依他起,你所要追求的是圓成實。所以你這個叁性了解以後,面對這個所觀境,你才知道在修行當中,到底你是錯在哪裏?哪些東西是無辜的;哪些東西是有過失的,應該斷的?你一定要先明白,你才有資格開始修行。這二科當中,從「所知依」跟「所知相」,我們開始了解到:在廣大的無量生命當中,我們在這樣一個廣大的生命當中,我們應該如何的取舍。
這個「入所知相」,就是修唯識觀。修唯識觀,簡單的講就是修空、假、中叁觀。在本論當中,它修行的次第是先修空觀。當然你也可以用無常觀,從「生滅變異,虛僞無主」而趨向于空觀;你也可以觀察緣起無自性:「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而趨向空觀。總之空觀所破的是遍計執,所證的是圓成實性。剛開始依止空觀,來調伏心中的愛取,來自我淨化,這是第一個階段。假觀,就是從空出假以後,就開始觀察緣起,觀察依他起性。你從空觀出來以後,你會以一個心平氣和,比較平等的心來面對生命。哪些是你應該放棄的?哪些是你應該追求的?産生一個「善知取舍」,你開始去規劃你的菩薩道:「我應該先到淨土去;到淨土以後,親近十方諸佛,再廣度衆生。」這個假觀就是讓你去布局:你這個菩薩道該怎麼走?這些都是觀依他起性。那麼在中觀當中,把空、假調和。所以這個「入所知相」,是菩薩自利的修行。你剛開始要以空、假、中,來抉擇你整個身心世界。你整個生命的流轉,你現在走到這個地方,你應該何去何從?你會知道你過去是什麼因緣?現在是什麼因緣?未來是什麼因緣?這都是你應該去觀察的──「入所知相」。
「入所知相」的唯識觀,是偏重在自身的修習,以空觀來調伏愛取,以假觀來善知取舍;「彼入因果」是講到修習利他的妙行,這地方講到六波羅蜜的修學法門,包括修善,也包括度衆生。本論當中「彼入因果」的六度,它是從資糧位的六度,講到加行位的六度,講到通達位的六度。從一個有漏凡夫的六度,講到菩薩無漏的六度。本論的殊勝,比如你去讀《華嚴經》,《華嚴經》也講六度,你內心當中只有隨喜贊歎,因爲你做不到。但是本論的六度,它是引導一個初心的菩薩,如何踏出第一步。就是假設你是一個有漏,就是你心中有所得,有所得就是有所愛取,沒關系!我們剛開始都是搖搖晃晃的,從這個地方跌跌撞撞當中,去訓練自己。它剛開始會告訴你:你身爲一個凡位的菩薩,你如何修六度?如何從錯誤當中自我調整?慢慢的到加行位,到通達位。所以這個「彼入因果」,就是因地,當然是有漏的因果,到果地清淨的六度,這個地方會詳細地說明,它整個六度的轉換的過程。
第七意識在轉凡成聖中扮演的角色
我們內心的狀態,詳細地分析有叁個層次:前六識、第七意識跟第八識。這個居于中間的第七意識,它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第一個、它向內幹擾第八識。第八識它的功能是收集業力、變現果報。我們就會問:它爲什麼會不斷地在收集業力的時候,這個業力又會變成果報呢?就是說這個生命的水流,它爲什麼會不斷地流動呢?爲什麼我們死掉以後,很自然地這個業力,又會從這樣的種子、這種潛伏的功能,變現一個果報呢?這個時候跟第七意識有關。就是這個第七意識的無明,它有「潤生」的功能,滋潤生死的功能。我們應該要了解生死是由業力所招感;但是沒有無明的滋潤,這個業力不能得果報。所以阿賴耶識身爲一個生命的水流,它之所以能夠不停止地流動下去,跟第七意識有密切的關系。假設第七意識不執我,這個阿賴耶識馬上轉成大圓鏡智,它不再流動了。所以第八識會不斷地創造這種生滅相,跟第七意識有關的,因爲第八識不能控製自己,它也不能作主的。這個「恒審思量我相隨」,第七意識老是跟第八識在一起,「內擾第八而成賴耶」,把這第八意識轉成阿賴耶識了。第七意識的影響,不只是潤生而已,它還發業,發動有漏的業力。就是前六識在造業的時候,前六識主要是第六意識,它是主,它帶動前五識造業的時候,非常不幸的是,第六意識以第七意識爲根。身爲第六識的根──染汙末那,它就不斷地給第六意識一個錯誤的訊息,就是「恒審思量我相隨」,它一直告訴第六意識:你的內心深處,有一個真實的自我。使令第六意識所造的業力,通通變成有漏的業力,都是跟私心、欲望相應有所得的有漏業力。所以說這個第七意識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它發動了有漏的業力,再把這個業力,加以滋潤而得果報,所以我們就不得不了解它了。就是在整個轉凡成聖的過程當中,第七意識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這就是我們必須要建立它的理由。所有的佛法都不是碰運氣的,你要扭轉一種心態,你要先了解它的相貌,你不可能說你不了解,剛好運氣讓你碰到,你把它轉變了,不可能!一定是有正確的觀照力,才有正確的行動力,所以了解第七意識的相貌,在我們的修行當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六轉呼爲染淨依」,所有染淨的根源。這個地方是講到心、意、識的「意」,第七意識的一個存在的情況。
什麼樣的菩提心不容易退?
在《大乘起信論》講到這個菩提心(整個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是菩提心),諸位受了菩薩戒也知道,你失掉了菩提心,你所有的斷惡、修善、度衆生,只是一個人天的善法;沒有菩提心的攝受引導,你跟無上菩提就不相應。這個地方,馬鳴菩薩說:菩提心有二種,一種菩提會退,一種菩提心不會退。有些人發了菩提心,他容易退;有些人發了菩提心,不容易退。原因在哪裏呢?《起信論》上說:如果你的菩提心,是依止事相的因緣所發的菩提心:诶!你看到叁寶的莊嚴發菩提心;或者遇到人,有善知識攝受你,你也發菩提心。依止外在的人事因緣,所發的菩提心,在《楞嚴經》說:依止「生滅心」所發的菩提心,這樣的菩提心是非常脆弱的,遇到惡因緣,就産生退轉。第二種菩提心,它是依止不生滅心,就是說他能夠「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他能夠經常觀察我們這個明了的心識:雖然我現在的心有很多很多的煩惱,也缺乏很多很多福德、智慧的莊嚴,在整個菩薩道當中,我還有很多斷惡、修善、度衆生的事業要做。沒錯!但是,把這些如夢如幻的善惡功能撥開以後,我們發覺到:我們這個明了心識的體性是「如」,叁世諸佛清淨的本性也是「如」,一如無二如。這個時候從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平等思想,開始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就不會退轉。
什麼叫不退轉?就是說:所有人的菩提心都退了、都不想行菩薩道了,你還是可以行菩薩道。你不會受外在人事的變化…
《般若淨宗學苑·答疑解惑第002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