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有困難;假設你的六根所接觸的六塵,都是歡喜的,你色身的抵抗力會比較強。前面的段食是約著物質的享受來說,這以下的觸食是約著精神享受。就是說我雖然出了家,我受用物質的飲食比較單薄;但是我的觸食,我經常內心保持歡喜,這個時候你色身的抵抗力強,因爲有觸食的資持。第叁個是思食:「思」就是希望,一個人對未來有希望,雖然我現在的生活不是很滿意,但是我知道我以後、晚年的時候、我來生的時候會更好。有希望在資持,這個人的身體也會比較健康,這叫思食。這二個都是精神的受用。第四個是識食:這個識食就不是前六識,前面的觸食跟思食都是第六意識,這個識食是第八識,就是你業力的資持。你看餓鬼道的衆生、地獄道的衆生,他們也沒有飲食飯菜可以吃,他所接觸的環境也不可能讓他快樂,都是刀山油鍋,也不可能有希望,他不知道什麼時候離開地獄。他現在死掉了,馬上受生,又再接受痛苦,所以他不可能有希望的。那這個地獄的衆生,他的生命是如何相續呢?他沒有段食、觸食、思食,他是靠這個識食,就是阿賴耶識的業力,不斷的資持他的色身。所以,假設沒有阿賴耶識這個業力的識食,這個識食體就不能成立了。「何以故?于六識中,隨取一識,于叁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因爲前六識不能做識食體。爲什麼呢?因爲前六識不能普遍叁界,有的地方有第六意識,有的地方沒有第六意識,你看無想天就沒有第六意識了,所以它不能扮演識食體。當然第六意識所帶動的觸食跟思食,也有幫助,但是它不是主要的因素,這個識食是最重要的,就是業力。
有關業力的資持,我講一個公案,大家體會一下這個生命的真相。我年初的時候到新加坡去弘法,去了將近十天,前五天是講經,後面幾天就帶大家念佛共修。在新加坡的時候,我的身心狀態非常的好,但一回到臺灣,不到一個禮拜就生了重病。這個病,病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我過去的習慣就是斷食,但是我這次的病,斷了叁次,連續斷了叁次,一次斷叁天,等于斷了九天,都沒有效果。後來有一天晚上我做夢,在夢境當中,那個意思就是有這個鬼神障。後來我就持咒,持了叁天感到有一點好轉,到了第叁天晚上靜坐的時候,我突然間有一個感覺:我現在不要持咒,就念阿彌陀佛。那個時候,當然有障礙的人,心情的歸依就不同,我那時候觀想阿彌陀佛的聖號,無量光、無量壽,他決定能夠救拔我。那個時候,我生起了強大的歸依心,一直地念佛,念了將近二十分鍾。在二十分鍾當中,突然間聽到:「劈啪」的一聲,突然間,身心的暗鈍相、粗重相消失了,從那時候,身體就開始恢複健康。我想每一個人多少都會遇到鬼神障,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我們是帶著果報體,帶著業障、報障在修行。
比如說你看很多老和尚,他去打佛七,打完七以後回來就生病了,你怎麼解釋呢?你說:诶,代衆生受苦。這樣講也是有道理,其實都是自己業力的表現。鬼神障也好,外在的因緣只是增上緣,因爲這個地方講識食體,就是你的果報體,永遠是你心中阿賴耶識的業力所釋放出來的,不可能有一個外在的業力,跑到你的身心來給你快樂、給你痛苦,不可能。如果有可能的話,這個唯識學的觀念就會全部被推翻掉了。所以我們一個人的菩提心,一定要依止正見,否則你的菩提心不能相續。這個地方講「識食體」就是說,我們相信果報體任何的變化,外在的環境只是一個增上緣,你自己心中的業力才是親因緣。這樣子你不管遇到任何的逆境,你的菩提心不會退轉,這個正見非常重要。
如何解釋聽聞法義跟如理作意的前後差距?
這個地方很重要,就是說,你在「如理作意」開始思惟法義的時候,跟過去聽聞法義的時候,這二個的相互作用,是有前後差距的。也就是說,你可能去年聽到某一個法,那個時候你沒有很特殊的感覺;但是這個法不管你有沒有感覺,這個法進入到你的阿賴耶識這個倉庫保存下來,等待你以後備用。二年後,你遇到一個障礙,這個時候,突然間這個法的力量生起來了,引導著你在所有障礙當中突破過去。這個時候,假設沒有第八識來做倉庫,你這個聞思的智慧是「久滅過去」,那是以前聞思的,怎麼能夠生起後來如理作意的相應之心呢?你聽聞的時候,跟你如理作意的時候,在表現出來時候,有前後的距離,如果沒有阿賴耶識,怎麼能夠保存呢?這個地方就會有問題。就是說,如果我們修人天的善法,甚至于你修小乘的教法,會發覺你馬上可以用得到,因爲它本身對生命沒有全盤的了解,它只是告訴你如何破除眼前的障礙;但是大乘佛法是把全盤的染淨因果告訴你,有的法你馬上用得到,有的法你可能不是馬上用得到。但是你到了淨土以後,诶,突然間你有個智慧現前,那可能是你在某一生當中,聽到某一部經、某一部論所得到的收獲。所以你在栽培善根,跟善根起現行的時候,是有中間的時間差,而這個時間差,如果沒有阿賴耶識是不能成立的。
有阿賴耶識才能建立十法界染淨因果
所以假設我們沒有第八識阿賴耶識,沒有一個人能夠成就聖道,因爲我們都是依止有漏的心來修學聖道。如果完全靠第六意識,這個善惡的功能不能明確地區分,這樣子無漏的善根就永遠不能現前,一定是有這個阿賴耶識。你雖然修學這個法是無漏的,你也打妄想,但是進入到阿賴耶識的時候,你第六意識是錯綜複雜的,有時候起善心、有時候起惡心,所以第六意識是變化很多的。有時候你很想修行、有時候懈怠放逸,但是不管你第六意識多麼的變化,進入到阿賴耶識的時候,它在保存種子的時候,是清楚分明的,它是歸類的──無漏的善根歸到無漏的種子;淨土的善根歸入到淨土的種子;叁惡道的造作,歸類到叁惡道的種子:這十法界的種子到了倉庫的時候,是分得很清楚,就等待你臨終的時候,看你生起什麼樣的念頭來滋潤它。所以一定要有阿賴耶識,才能夠建立十法界染淨因果的相續。這個地方是約著出世間的功德來說明。
雜染法和清淨法漢賊不兩立嗎?
當然我們聽聞以後,是一個無漏的善根。那聽「聞」正法「熏習」的這個善根,它是以「阿賴耶識」爲「自性」?還是它不以「阿賴耶識」爲「自性」?就是阿賴耶識是雜染法,你是清淨的,那你到底是要跟它在一起?還是不跟它在一起?你的體性到底是跟它相同?還是不同?提出這個問題。「若是」你這個無漏的善根體性,跟「阿賴耶識」是相同的體性,你是跟它相同,你怎麼能夠去「對治」、或者說是消滅阿賴耶識的「種子」呢?說你跟它相同,你們二個應該是和合的、隨順的;但是,不是!你這個善根種子進去以後,對阿賴耶識的這種生滅性,這個阿賴耶識是「恒轉如瀑流」,它是啓動我們生死業力一個最大的動力。生命的水流爲什麼能夠相續?就是有阿賴耶識有漏種子的推動,那我們聽聞這個佛法的善根,進入到我們心中以後,它産生一種對治生死的力量。如果說你的體性跟阿賴耶識相同,它怎麼會「對治」阿賴耶識呢?如果是不同于「阿賴耶識」,你是清淨的,阿賴耶識是雜染的,你不屑跟它在一起,這樣子的話,你這個「種子」的依止處到底在哪裏呢?你不依止阿賴耶識,那你依止誰而住呢?這一段的征問是說:我們凡夫的思考,在沒有經過大乘的熏習之前,我們都是有自性執。就是說這個雜染法跟清淨法是不兩立的,漢賊不兩立,你是雜染法就不應該跟清淨的法在一起,你是清淨法就不應該跟雜染法在一起,染淨不能共存,所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難。
猶如水乳和合共處 無漏善根在有漏的阿賴耶識暫時寄住
我們凡夫在「證得」無上「菩提」之前,就是在這個金剛道之前,這個時候,第八識異熟識都是存在的。我們在因地的時候,所積集的戒定慧的善根,都是依止在阿賴耶識當中。怎麼依止呢?「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隨在一種」,就是說隨在一種叁界的果報當中,阿賴耶識有不同的轉生處所,你就住在這一期阿賴耶識的轉生處所當中,跟阿賴耶識俱生俱滅同時地運轉。比如說:你是一個人,你在人道的時候,栽培了聽聞佛法、如理思惟的無漏善根,你來生生到天人,你這個時候是一個「所依轉處」,你的阿賴耶識就變成一個天人的阿賴耶識,這個時候你雖然看起來外表是有漏的,但是你這個天人跟一般的天人不同。比如說:他是一貫道的信徒,他也修習善業到天人去了,他也現出天人;你是佛弟子,你修習戒定慧,但是你還沒有成佛之前,你也做天人。你們二個是隔壁,看起來沒什麼差別,但是有差別!就是你這個有漏的天人果報當中,內心有無漏的善根,這一點是不共于一般的天人。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當中,也講到一個情況:白鶴聽法而轉成一個禅師。說:诶,你看它是一只白鶴,是一個畜生道的五蘊身心,但是這只白鶴,它雖然過去生有一種罪業的力量起現行而變成白鶴,但是我們不能忽略,它這個有漏的、帶有罪業的身心當中,它有無漏的善根,它能夠來到法師的說法處來聽法。所以在《瑜伽師地論》上說:菩薩在因地的時候,栽培無漏的善根,即使墮落到惡趣,「若墮惡趣,終不久留」。就是說有善根的人,在苦惱當中,他很容易生起慚愧心,所以他的罪業會比一般人早一點結束。也就是說,當我們聽聞佛法以後,這個善根,在成佛之前,生生世世隨著我們某一期生命當中的轉生處所,就寄在這一期的異熟識當中,跟異熟識和合俱生俱滅。講一個譬喻:「猶如水乳」。這個「乳」指的是雜染性,「水」是清淨的,水跟乳雖然體性不同,但是它們二個能夠完全和合的混在一起;說水是清淨的,乳是有雜質的,雖然體性不同,但是不影響它們之間的和合相處。就好像這個善根是無漏的,阿賴耶識是有漏的,但是它也可以暫時的寄住在阿賴耶識,這是合理的。
覺悟的因緣帶動善根 顛…
《般若淨宗學苑·答疑解惑第002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