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每一个剎那,它本身是一个因相,它有能生义;但是它又是果相,对望前面,它又是果相;对望后面,它是个因相。就是我们这个水流,我们以当下随便横切的一个小点来看,这个点对望着过去,它是一个果相;对望着未来,它又是一个因相。
分别自性缘起
什么叫作「自性缘起」呢?就是我们在生命当中,造了很多的业力,这个业力有的时候是布施、持戒的善业,有的时候是造了杀盗淫妄的罪业,这个业力都保存在阿赖耶识当中,而形成一个种子;这个种子,它能够生起诸法的现行,由善恶的种子生起的现行,叫作「分别自性缘起」。为什么叫作「分别自性缘起」呢?这以下解释它名称的由来。「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因为它能够「分别」,这个「分别」就是清楚分明不会错乱,它能够把每一个种子的自性(这个就是「自体」)它的差别自体表现出来。什么叫作种子的差别自体呢?比如说我们布施,这个布施的业,它种子的自体是能够招感财富;你修忍辱,这个忍辱业的自体是招感庄严;你修慈悲,这个慈悲的自体是招感长寿。它每一个业的种子,都有一个相应果报的招感自体,所以这个业种子,在阿赖耶识保存的时候,是个个差别的,你造什么业,这个业种子它招感的果报,就各式各样不同。同样是善业,但是这个善业的本身,也是各式各样。所以这个「自性缘起」就是:在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差别的业的自体,而这种业的自体,都是由种子的方式来保存的,所以叫作「自性缘起」。这是引生诸法的亲因缘,比如葡萄的种子,它一定产生葡萄;苹果的种子,就产生苹果:就是它有它差别的自体。
分别爱非爱缘起
这个业种子,它要从种子转成正式果报,必须经过「十二」因缘的滋润。你一定有「无明」的滋润,才产生「行」。这个「行」业力的造作,它有它的种子,不能说「无明」产生「行」,而是因为「无明」的资助,它是一个助缘而产生「行」,「行」的助缘而产生「识」。所以十二缘起,是每一个都是一个增上缘。因为无明的滋润,产生了业力;由业力的滋润,产生阿赖耶识的种子;由这个阿赖耶识的种子,产生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等等,所以这个「十二缘起」,它是一个增上缘。这个地方,「十二缘起」主要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就是我们这个我执、法执的分别;由于我们我执、法执的分别,把这个业力的种子滋润以后,就产生了「分别爱、非爱」的果报,这个「分别」就是差别。这个时候,在三界六道当中,有很多可爱的果报,就是人天可爱的果报;或是有很多不可爱的三恶道果报出现。因为这种「善趣、恶趣」的果报,「能」够明确的「分别」可「爱」、不可爱的「自体」,它有它种种痛苦五蕴、安乐五蕴的自体,所以叫作「分别爱非爱缘起」。就是说它这个缘起,能够透过我们心中我执、法执的滋润,使令这个善恶的业种子,转成三界的果报。
内种的成就要经过熏习
这个「外种」,这个植物在成熟的过程当中,它不一定要经过「熏习」,「外或」,「或」就是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比如我们前面说过:胡麻跟香花放在一起,所以你榨这个胡麻的时候,就有香味,胡麻能够受熏;但是莲花生在污泥当中,它不受熏,莲花的种子丢在臭秽的污泥,它长出的花还是香的,它不受外在环境的熏习。所以身为「外种」,它在转成果报的时候,可能会受熏,也可能不受熏,所以「外或无熏习」。那这一点就与「内种」不同。「非内种应知」,我们的种子要转成果报,一定要经过熏习。比如说你今天念佛,这个念佛的业种子,要转成净土的功德庄严,定要有信愿的熏习,要有深信切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希望,不断地熏习这个种子,才能得果报。那外种就不一定了,这一点是不同的。
这以下讲出一个实际的例子:「闻等熏习无,果生非道理」。比如从佛法的角度来说,你都没有对佛法听「闻」;「等」,「等」包括思跟修,你在佛法当中,都没有闻思,结果你就自然产生了智慧,有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这是没有道理的。有些人说:诶!禅宗说扫地也可以开悟,拜佛也可以开悟。其实应该是这样讲:一切法是引自果,每一个法的生起,有每一个法的因地。我们忆佛、拜佛,是跟诸佛菩萨产生感应道交;你要产生智慧,必须在佛法当中闻、思、修。也就是说,有些人拜佛开智慧了,这是有可能的。这是怎么回事?就是他前生有熏习过佛法的种子,他有这一部分智慧的种子;但是拜佛只是一个增上缘,把它滋润,让它生起现行,所以拜佛是引生智慧的增上缘。
我们经常说:持戒能够产生定,定能够产生慧。其实这个道理也是一样。持戒的人怎么产生禅定?你看持戒持得好的人,心散乱的多的是。持戒是成就禅定的增上缘,因为你戒持得清净,你内心安稳,你不会恐惧,内心坦荡,无所畏惧。你「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内心坦荡,你修禅定容易成就,所以持戒是成就禅定的增上缘。禅定能够引生智慧,外道有四禅八定多的是,但是每一个人都邪知邪见。就是禅定,你内心寂静,你对法义的吸收也有帮助。所以这个戒、定、慧的引生,都是增上缘,包括十二缘起都是增上缘。「无明」滋润的这个业种子变成「行」,「行」而变成「识」,这个「无明」跟「行」也是个增上缘,每一个人都有他各类的种子。所以说,这个内种的成就跟外种的不同,是它要经过熏习。
从事忏到理忏
当我们在修习忏悔的时候,有一个偈颂值得我们注意,在《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上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观实相;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佛教的忏悔有二个不同的方法:
第一个是事忏:事忏主要是依止我们的信心──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当我们造了身口意的罪业,我们对于这个罪业,是非常的厌恶跟诃责,因为厌恶跟诃责这样的一个作用,使令这个罪业的势力得到了减损。这样的忏法,基本上是在业的表层作用诃责,因为没有从根本上拔除,所以当我们遇境逢缘的时候,就很可能会有第二次、第三次造罪的可能,所以叫作事忏。我们刚开始忏悔的时候,都是依止这个方法来下手。
第二个是理忏:当我们造了罪业以后,或者我们在拜忏的时候,我们除了有三宝信心的资持,另一方面我们能够生起智慧的观照,观察业的体性,为什么会造业?为什么我们人会造业?树跟桌子不会造业?这个业是从哪里生起的?它造了以后跑到哪里去了?它得果报的过程当中,又起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个时候,我们透过佛陀的圣教量,能够观察业的本性是即空、即假、即中的,所谓「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观实相」,观察到业的真实相,是即空、即假、即中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从根本上,把罪业作一个彻底的扭转,这个叫作理忏。这个「理」就是有理性的观照。因此之故,在我们佛教的修学当中,不仅是忏悔如此,其实像念佛、持咒等所有的行门,也都应该有智慧的观照来当引导,这样的修行,才能够彻底地灭恶、生善。所以身为一个佛弟子,我们不断地听闻大乘的经论,加强我们对生命的观照,使令我们所有的修行,都能够达到最好的灭恶、生善的效果,这一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破和合识是第六意识
这个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你一定要说「识缘名色」这个「和合」的「识」是第六意识,这个和合的识它的体性「是意识性」,就是第六意识,这样子讲是非常「不」合「道理」。为什么呢?这当中有三个过失:第一个,「依染污故」。因为这个和合识,它的体性是染污的。如果说你临终的时候,这个阿赖耶识是受染污意识的刺激,把有漏的业力带动出来,所以这个和合识基本上是有所得的。那阿罗汉入灭以后,为什么不能启动和合识呢?因为他临终的时候,心是清净的,所以他的和合识不能动,就入了涅槃,他跟来生的果报体不能相结合。所以你会跟这个果报体相结合,这个和合识就是染污的,这个体性是染污的;但第六意识不一定是染污的,有时候我们修止观的时候,第六意识可以跟我空、法空的真理相应,心中能够入无所得的清净状态。所以第六意识有时候是染污、有时候是清净,是不决定;而这个和合识的体性决定是染污,所以不合理。
第二个,「时无断故」,和合识不能有间断。不能有间断,事实上第六意识有间断,因为你在死亡的时候是经过闷绝,第六意识中断了。所以,以这个和合识当第六意识不合道理,因为第六意识是有间断的。
第三个,「意识所缘不可得故」。没有一个人投胎的时候是清楚的,包括阿罗汉在内。就算他是一个阿罗汉、或者说是三果的圣人,他发愿来生要做人的时候,经过死亡的阶段,他也要经过一个闷绝的状态。而这个闷绝状态,它的了别性是不清楚的,这完全是第八识,第八识的了别性是不可知执受,它是不可知的,没有一个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像我们在睡觉的时候没有做梦的状态。所以说这种状态是「意识所缘不可得故」。假设它是第六意识,那你在投胎的过程当中,你应该很清楚,就是我们第六意识的了别识是清楚的,即使做梦,你都知道你做梦的时候,看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投胎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知道它的过程是什么,所以它不是意识所缘的境界。所以,依止这三种情况:「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你说我们在生命刚开始的时候,那个和合识是第六意识,是不合道理的。
一切有情 皆依食住
佛陀在经典上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有情众生的依止处,有四个饮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是段食:「段」就是分段的饮食,我们吃的这些饭菜等等。第二个是触食:「触」就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产生六识。假设我们所接触的环境,都经常是不如意的环境,你的身体要好…
《般若净宗学苑·答疑解惑第002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