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淨宗學苑·答疑解惑第002期▪P3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每一個剎那,它本身是一個因相,它有能生義;但是它又是果相,對望前面,它又是果相;對望後面,它是個因相。就是我們這個水流,我們以當下隨便橫切的一個小點來看,這個點對望著過去,它是一個果相;對望著未來,它又是一個因相。

  分別自性緣起

  什麼叫作「自性緣起」呢?就是我們在生命當中,造了很多的業力,這個業力有的時候是布施、持戒的善業,有的時候是造了殺盜淫妄的罪業,這個業力都保存在阿賴耶識當中,而形成一個種子;這個種子,它能夠生起諸法的現行,由善惡的種子生起的現行,叫作「分別自性緣起」。爲什麼叫作「分別自性緣起」呢?這以下解釋它名稱的由來。「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爲緣性故」,因爲它能夠「分別」,這個「分別」就是清楚分明不會錯亂,它能夠把每一個種子的自性(這個就是「自體」)它的差別自體表現出來。什麼叫作種子的差別自體呢?比如說我們布施,這個布施的業,它種子的自體是能夠招感財富;你修忍辱,這個忍辱業的自體是招感莊嚴;你修慈悲,這個慈悲的自體是招感長壽。它每一個業的種子,都有一個相應果報的招感自體,所以這個業種子,在阿賴耶識保存的時候,是個個差別的,你造什麼業,這個業種子它招感的果報,就各式各樣不同。同樣是善業,但是這個善業的本身,也是各式各樣。所以這個「自性緣起」就是:在阿賴耶識當中,有很多差別的業的自體,而這種業的自體,都是由種子的方式來保存的,所以叫作「自性緣起」。這是引生諸法的親因緣,比如葡萄的種子,它一定産生葡萄;蘋果的種子,就産生蘋果:就是它有它差別的自體。

  分別愛非愛緣起

  這個業種子,它要從種子轉成正式果報,必須經過「十二」因緣的滋潤。你一定有「無明」的滋潤,才産生「行」。這個「行」業力的造作,它有它的種子,不能說「無明」産生「行」,而是因爲「無明」的資助,它是一個助緣而産生「行」,「行」的助緣而産生「識」。所以十二緣起,是每一個都是一個增上緣。因爲無明的滋潤,産生了業力;由業力的滋潤,産生阿賴耶識的種子;由這個阿賴耶識的種子,産生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等等,所以這個「十二緣起」,它是一個增上緣。這個地方,「十二緣起」主要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就是我們這個我執、法執的分別;由于我們我執、法執的分別,把這個業力的種子滋潤以後,就産生了「分別愛、非愛」的果報,這個「分別」就是差別。這個時候,在叁界六道當中,有很多可愛的果報,就是人天可愛的果報;或是有很多不可愛的叁惡道果報出現。因爲這種「善趣、惡趣」的果報,「能」夠明確的「分別」可「愛」、不可愛的「自體」,它有它種種痛苦五蘊、安樂五蘊的自體,所以叫作「分別愛非愛緣起」。就是說它這個緣起,能夠透過我們心中我執、法執的滋潤,使令這個善惡的業種子,轉成叁界的果報。

  內種的成就要經過熏習

  這個「外種」,這個植物在成熟的過程當中,它不一定要經過「熏習」,「外或」,「或」就是可能有,也可能沒有。比如我們前面說過:胡麻跟香花放在一起,所以你榨這個胡麻的時候,就有香味,胡麻能夠受熏;但是蓮花生在汙泥當中,它不受熏,蓮花的種子丟在臭穢的汙泥,它長出的花還是香的,它不受外在環境的熏習。所以身爲「外種」,它在轉成果報的時候,可能會受熏,也可能不受熏,所以「外或無熏習」。那這一點就與「內種」不同。「非內種應知」,我們的種子要轉成果報,一定要經過熏習。比如說你今天念佛,這個念佛的業種子,要轉成淨土的功德莊嚴,定要有信願的熏習,要有深信切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希望,不斷地熏習這個種子,才能得果報。那外種就不一定了,這一點是不同的。

  這以下講出一個實際的例子:「聞等熏習無,果生非道理」。比如從佛法的角度來說,你都沒有對佛法聽「聞」;「等」,「等」包括思跟修,你在佛法當中,都沒有聞思,結果你就自然産生了智慧,有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這是沒有道理的。有些人說:诶!禅宗說掃地也可以開悟,拜佛也可以開悟。其實應該是這樣講:一切法是引自果,每一個法的生起,有每一個法的因地。我們憶佛、拜佛,是跟諸佛菩薩産生感應道交;你要産生智慧,必須在佛法當中聞、思、修。也就是說,有些人拜佛開智慧了,這是有可能的。這是怎麼回事?就是他前生有熏習過佛法的種子,他有這一部分智慧的種子;但是拜佛只是一個增上緣,把它滋潤,讓它生起現行,所以拜佛是引生智慧的增上緣。

  我們經常說:持戒能夠産生定,定能夠産生慧。其實這個道理也是一樣。持戒的人怎麼産生禅定?你看持戒持得好的人,心散亂的多的是。持戒是成就禅定的增上緣,因爲你戒持得清淨,你內心安穩,你不會恐懼,內心坦蕩,無所畏懼。你「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內心坦蕩,你修禅定容易成就,所以持戒是成就禅定的增上緣。禅定能夠引生智慧,外道有四禅八定多的是,但是每一個人都邪知邪見。就是禅定,你內心寂靜,你對法義的吸收也有幫助。所以這個戒、定、慧的引生,都是增上緣,包括十二緣起都是增上緣。「無明」滋潤的這個業種子變成「行」,「行」而變成「識」,這個「無明」跟「行」也是個增上緣,每一個人都有他各類的種子。所以說,這個內種的成就跟外種的不同,是它要經過熏習。

  從事忏到理忏

  當我們在修習忏悔的時候,有一個偈頌值得我們注意,在《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上說:「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觀實相;罪業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佛教的忏悔有二個不同的方法:

  第一個是事忏:事忏主要是依止我們的信心──我們對叁寶的信心。當我們造了身口意的罪業,我們對于這個罪業,是非常的厭惡跟诃責,因爲厭惡跟诃責這樣的一個作用,使令這個罪業的勢力得到了減損。這樣的忏法,基本上是在業的表層作用诃責,因爲沒有從根本上拔除,所以當我們遇境逢緣的時候,就很可能會有第二次、第叁次造罪的可能,所以叫作事忏。我們剛開始忏悔的時候,都是依止這個方法來下手。

  第二個是理忏:當我們造了罪業以後,或者我們在拜忏的時候,我們除了有叁寶信心的資持,另一方面我們能夠生起智慧的觀照,觀察業的體性,爲什麼會造業?爲什麼我們人會造業?樹跟桌子不會造業?這個業是從哪裏生起的?它造了以後跑到哪裏去了?它得果報的過程當中,又起了什麼樣的變化?這個時候,我們透過佛陀的聖教量,能夠觀察業的本性是即空、即假、即中的,所謂「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觀實相」,觀察到業的真實相,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這個時候,我們就能夠從根本上,把罪業作一個徹底的扭轉,這個叫作理忏。這個「理」就是有理性的觀照。因此之故,在我們佛教的修學當中,不僅是忏悔如此,其實像念佛、持咒等所有的行門,也都應該有智慧的觀照來當引導,這樣的修行,才能夠徹底地滅惡、生善。所以身爲一個佛弟子,我們不斷地聽聞大乘的經論,加強我們對生命的觀照,使令我們所有的修行,都能夠達到最好的滅惡、生善的效果,這一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破和合識是第六意識

  這個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你一定要說「識緣名色」這個「和合」的「識」是第六意識,這個和合的識它的體性「是意識性」,就是第六意識,這樣子講是非常「不」合「道理」。爲什麼呢?這當中有叁個過失:第一個,「依染汙故」。因爲這個和合識,它的體性是染汙的。如果說你臨終的時候,這個阿賴耶識是受染汙意識的刺激,把有漏的業力帶動出來,所以這個和合識基本上是有所得的。那阿羅漢入滅以後,爲什麼不能啓動和合識呢?因爲他臨終的時候,心是清淨的,所以他的和合識不能動,就入了涅槃,他跟來生的果報體不能相結合。所以你會跟這個果報體相結合,這個和合識就是染汙的,這個體性是染汙的;但第六意識不一定是染汙的,有時候我們修止觀的時候,第六意識可以跟我空、法空的真理相應,心中能夠入無所得的清淨狀態。所以第六意識有時候是染汙、有時候是清淨,是不決定;而這個和合識的體性決定是染汙,所以不合理。

  第二個,「時無斷故」,和合識不能有間斷。不能有間斷,事實上第六意識有間斷,因爲你在死亡的時候是經過悶絕,第六意識中斷了。所以,以這個和合識當第六意識不合道理,因爲第六意識是有間斷的。

  第叁個,「意識所緣不可得故」。沒有一個人投胎的時候是清楚的,包括阿羅漢在內。就算他是一個阿羅漢、或者說是叁果的聖人,他發願來生要做人的時候,經過死亡的階段,他也要經過一個悶絕的狀態。而這個悶絕狀態,它的了別性是不清楚的,這完全是第八識,第八識的了別性是不可知執受,它是不可知的,沒有一個人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就像我們在睡覺的時候沒有做夢的狀態。所以說這種狀態是「意識所緣不可得故」。假設它是第六意識,那你在投胎的過程當中,你應該很清楚,就是我們第六意識的了別識是清楚的,即使做夢,你都知道你做夢的時候,看到什麼人、遇到什麼事。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在投胎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知道它的過程是什麼,所以它不是意識所緣的境界。所以,依止這叁種情況:「依染汙故,時無斷故,意識所緣不可得故」,你說我們在生命剛開始的時候,那個和合識是第六意識,是不合道理的。

  一切有情 皆依食住

  佛陀在經典上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有情衆生的依止處,有四個飲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個是段食:「段」就是分段的飲食,我們吃的這些飯菜等等。第二個是觸食:「觸」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産生六識。假設我們所接觸的環境,都經常是不如意的環境,你的身體要好…

《般若淨宗學苑·答疑解惑第002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