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淨宗學苑·答疑解惑第002期▪P5

  ..續本文上一頁倒的因緣啓動雜染

  染淨相依 染淨不二

  雖然這個無漏的善根,它是暫時寄住在雜染的阿賴耶識;但是它本身不會被「阿賴耶識」的雜染所同化,而且它會去消滅、去「對治」這個阿賴耶識的有漏「種子」,這個就是說明染淨相依、染淨不二。有時候我們也會覺得很奇怪,比如你在修行的時候,你說:我修行的這一念心,到底是雜染的?還是清淨的?有時候你會覺得很奇怪:诶,有時候我的心生起戒定慧,我在佛堂做功課的時候,心與佛合、心與道合;但是有這個雜染的因緣來刺激我的時候,我的內心就會出現貪欲、瞋恚、高慢、嫉妒的煩惱。如果我的心是清淨的,那它就不應該起煩惱;如果我的心是絕對的雜染,它就不應該生起清淨的戒定慧?其實我們的心是不決定的,染淨相依的,它有雜染的功能,也有清淨的功能,就是這麼回事。就是說,善根是寄住在阿賴耶識,這個雜染法跟清淨法是可以和合共住的:是覺悟的因緣來啓動你的心,就帶動了善根;是依止顛倒的因緣,就啓動了雜染的力量。這一段是說明善根的依止處所。

  無漏善根的叁個品類

  這個善根的種子,依止它勢力的強弱有叁品:剛開始叫「下品熏習」,這個「下品熏習」叫作「聞」所成慧。聞所成慧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去熏習善根的時候,是透過我們正確而不錯謬的聽聞;聽聞了以後,我們內心當中産生一種正見;有這個正見的觀照,産生一種慚愧心;有這個慚愧心來滅惡生善。但是這個時候的慚愧心是不堅固的,有時候信心具足,慚愧心很強;有時候信心羸弱,慚愧心就消失了。所以我們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內心的善根,跟這個廣大的煩惱罪業作戰,我們有時候戰勝,有時候失敗。所以一個初學佛法的人,剛開始的情緒是變化很大,晴時多雲偶陣雨,你看他昨天好像正念現前,今天卻起煩惱。就是說他在跟煩惱對抗的時候,有時候是正念強,有時候正念薄弱,因爲他的善根是薄弱的。所以他要面對無始的煩惱跟罪業,有時候就有很多的變化,這個我們都叫作聞所成慧。

  第二個,當然我們可以再進步,仰仗我們不放棄的道心,慢慢地隨著我們修行時間的增長,就到了「中品熏習」。這個「中品熏習」叫作「思」所成慧,就是我們經常在生命當中,利用這個空檔的時間,在寂靜的心中,思惟、消化這些語言文字的教法,把語言文字的教法,轉成內心的智慧。這個語言文字是一個心外之法,但經過你的思惟以後,就變成你的心內之法,它就是有這種力量,這種對于佛法的善根,就叫作勝解,一種堅定而有力量的理解,這個時候,我們對煩惱的調伏力量就增加了。這個思慧,一個人思慧産生以後的相貌,古人說這個人修行上路了,這個人上了高速公路了(哈──)。就是你剛出家的時候,在這個市區上到處轉,今天用功、明天懈怠,煩惱情緒的變化很大,因爲你還沒有找到上高速公路的交流道。這個思慧不同,雖然他的內心當中,還有很多身口意的過失沒有消除,也有很多諸佛菩薩的功德還沒有生起;但是他內心當中不容易退轉了,這個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在他的生命當中,每一天都在增上當中,而他的情緒也穩定下來了。內心有再大的煩惱,對他來說都有辦法去調伏它,雖然不可能說沒有煩惱,但是他有抗拒煩惱、調伏煩惱的力量,這種人叫作修行上路了,就是這個人上了高速公路了,他到臺北去,只是遲早的問題而已,這個叫作中品熏習。

  當然我們不應該得少爲足,「依中品熏習,成上品熏習」,不斷地加強心中的禅定。這個「上品熏習」就是「修」所成慧,他能夠依止一個專注的力量,以這個禅定力,在心中觀察、思惟諸法實相,這個時候,就能夠斷惑證真,轉凡成聖,所以這個上品熏習是能夠轉凡成聖、斷除煩惱的。總而言之,「依聞、思、修多分修作得相應故」,所有的善根要能夠進步,都是有聞、思、修的相續而不間斷的修行,才能夠成就的。這個地方是把這個無漏的善根,分成了叁個品類。

  

  轉依的因相:出世善根漸增 雜染種子漸減

  這個淨法的「熏習」,它的體性是無漏的,所以它跟「阿賴耶識」是不同的,它有趨向于「法身」跟「解脫身」的功德。如果是大乘,是萬德莊嚴的法身;如果是小乘,是偏空涅槃的解脫身。這種善根的熏習是「如如熏習」,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在心中不斷的思惟觀察,使令我們的善根從「下品」而轉成「中品」,由「中品」轉成「上品」,這種出世的善根是「次第漸增」。這樣增加的結果「如是如是,異熟果識,次第漸減,即轉所依。」在我們「異熟果識」當中,出世的善根慢慢地增加,雜染的種子慢慢地減少,就能夠産生一個「轉依」,轉有漏的阿賴耶識成無漏的清淨識、無垢識。就是這個「轉」,在因地是這樣的做法。這個地方是講熏習次第漸增。

  本論的熏習,這個善根,是比較狹隘的針對聽聞來說。我們要讀《法華經》,《法華經》的〈方便品〉是說:「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法華經》說:諸佛出世的本懷,是要使令一切衆生成就佛的知見,在這樣一個目標的前提之下,佛陀是廣設方便的。所以你讀《法華經》的〈方便品〉,智者大師說:《法華經》最重要的是〈方便品〉。有人就問說:《法華經》是講一佛乘,它是要趨向諸法實相,爲什麼強調〈方便品〉呢?蕅益大師解釋說:因爲沒有〈方便品〉,就沒有真實的功德。所以佛法的殊勝在〈方便品〉。雖然我們今天的目標是理體叁寶,但是沒有住持叁寶,沒有一個人可以從生死凡夫趨向理體叁寶,不可以!你超越了住持叁寶,你就跳躍不到理體叁寶。你看《法華經》的〈方便品〉,它沒講那麼高深,一定要聽聞。它說:一個生死凡夫,他做了一些生死的事業,他去賺錢回來以後,诶!經過一個佛堂的前面,他看到佛像很莊嚴,合掌起歡喜心,種下一個善根。種下一個善根,他來生就能夠生長在有叁寶住世的地方。诶,有人蓋廟,他就出個二百塊,又種下一個善根。種下一個善根,他就更有可能跟叁寶在一起,來生又生長在有叁寶的地方。慢慢慢慢地就做一個五戒的優婆塞、優婆夷,乃至于再慢慢慢慢地出家,最後一念的相應成就聖道。你說:诶,修行最重要就是那一念的光明現前。那我問你:他剛開始的時候,如果沒有佛像讓他生起歡喜心,他怎麼會有最後的那一念光明出現呢?所以智者大師贊歎〈方便品〉是對的!

  我們看這一段文怎麼說呢?「如如熏習下、中、上品次第漸增」。比如說:诶,都沒有人要出家,沒有人願意穿這個袈裟來扮演僧寶的角色,那你怎麼栽培善根呢?衆生就沒有辦法栽培善根!這就是住持叁寶。沒有人蓋佛廟,沒有人來承辦佛像,那衆生也沒有辦法跟佛結緣。所以他這個善根是慢慢的、點點滴滴的累積,從淺到深慢慢的增加,所以因地的時候是沒有跨越的。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說:有人說永嘉大師好像是一下子就開悟了。永嘉大師說:「我也曾經累劫修」。你看禅宗的祖師,叁言二語就開悟了;但是你沒看他過去生是怎麼修的。就是說他吃叁碗飯吃飽了,你看他吃到第叁碗,他前面二碗飯已經吃好了。所以所謂的頓悟,都是從因地的栽培而來的,沒有一個人能夠跨越這個次第,不可能!一定是從聞而後思,由思而成就修,「如如熏習下、中、上品」,決定是「次第漸增」的,慢慢地有漏的這個種子漸減,出世的善根漸增。這個是講因相。

  無漏善根加入阿賴耶識 減損阿賴耶識

  這個地方是說:我們無漏的善根,它保存在阿賴耶識當中,好像「水乳」一般的和合。和合的結果,這個時候「非阿賴耶識」所收攝的無漏種子,跟「阿賴耶識同」時同「處」地運「轉」;同時同處運轉,使令這個「阿賴耶識」裏面的雜染種子慢慢地消失,而不是使「阿賴耶識」的雜染種子增加。意思就是說,「非阿賴耶識」的這個無漏善根,跟雜染的阿賴耶識在一起運轉。但是我們一般說:你加入它們的行列當中,你應該使令它增加,結果不是!反而使令阿賴耶識的有漏種子減少。你加進去以後,你反而在減損阿賴耶識,這是什麼道理?提出這個問題。說你進去以後,它的力量不但不增加,反而減少?

  譬如于水,鵝所飲乳。

  這個「水」就是無漏的善根;「乳」是有漏的種子,有漏的煩惱。「水」它寄住在「乳」當中,但是「鵝」去「飲乳」的時候,因爲鵝的嘴巴當中有一個酸的物質,它能夠把這個乳凝固,所以鵝能夠把乳吸收掉,最後只剩下水。就比喻說我們這個無漏善根深入到阿賴耶識當中,我們不斷地觀照以後,有漏的這個乳就慢慢減少,水的力量慢慢增加,是這個意思。

  粗重相與輕安相

  粗重相者,謂煩惱、隨煩惱種子。

  輕安相者,謂有漏善法種子。

  有情衆生的果報體,除了共相跟別相以外,還有「粗重」跟「輕安」的差別。「粗重」這個「粗」就是粗惡,這個「重」就是很沈重。有些人的身心世界,他感到他的生命非常的粗惡沈重,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爲他內心當中有很多很多的「煩惱」,貪、瞋、癡、高慢心的煩惱,以及這個「煩惱」等流的「種子」,這個地方應該也包括罪業,就是煩惱跟罪業這個種子太多的時候,就使令一個人內心粗重。這種粗重性,一般來說,剛開始出家的人,這種相貌會比較明顯。就是剛開始出家的人,他內心就是依止一念的善根,他的善根遇到叁寶因緣的刺激,發動了想要修行的意樂;但是他剛剛來到僧團,他的內心當中基本上都是粗重的,你看他沒有事情就是悶悶不樂,當然也不是他喜歡這樣,就是他內心的煩惱跟罪業産生了遮障。第二種相貌就是「輕安相,謂有漏的善法種子」。你在叁寶當中不斷的忏悔業障、積集資糧,這個時候你的身心世界會改變,改變成一種輕松安樂的相貌。就是我們內心的種子,累積很多的善業跟善念的種子,這個種子雖然它正式的果報在來生,來生的果報才正式出現;但是在今生的時候,你會有一點消息出現,就是它即使是個種子,你都能夠感受到它所釋放出來的輕安相,雖然你的果報是來生,但是你今生當中也有一點征兆。是什麼征兆呢?你感到你的身心特別輕安,就是這個人內心善業強。

  

答疑解惑002圓滿

  

《般若淨宗學苑·答疑解惑第002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