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净宗学苑·答疑解惑第002期▪P5

  ..续本文上一页倒的因缘启动杂染

  染净相依 染净不二

  虽然这个无漏的善根,它是暂时寄住在杂染的阿赖耶识;但是它本身不会被「阿赖耶识」的杂染所同化,而且它会去消灭、去「对治」这个阿赖耶识的有漏「种子」,这个就是说明染净相依、染净不二。有时候我们也会觉得很奇怪,比如你在修行的时候,你说:我修行的这一念心,到底是杂染的?还是清净的?有时候你会觉得很奇怪:诶,有时候我的心生起戒定慧,我在佛堂做功课的时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但是有这个杂染的因缘来刺激我的时候,我的内心就会出现贪欲、瞋恚、高慢、嫉妒的烦恼。如果我的心是清净的,那它就不应该起烦恼;如果我的心是绝对的杂染,它就不应该生起清净的戒定慧?其实我们的心是不决定的,染净相依的,它有杂染的功能,也有清净的功能,就是这么回事。就是说,善根是寄住在阿赖耶识,这个杂染法跟清净法是可以和合共住的:是觉悟的因缘来启动你的心,就带动了善根;是依止颠倒的因缘,就启动了杂染的力量。这一段是说明善根的依止处所。

  无漏善根的三个品类

  这个善根的种子,依止它势力的强弱有三品:刚开始叫「下品熏习」,这个「下品熏习」叫作「闻」所成慧。闻所成慧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去熏习善根的时候,是透过我们正确而不错谬的听闻;听闻了以后,我们内心当中产生一种正见;有这个正见的观照,产生一种惭愧心;有这个惭愧心来灭恶生善。但是这个时候的惭愧心是不坚固的,有时候信心具足,惭愧心很强;有时候信心羸弱,惭愧心就消失了。所以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善根,跟这个广大的烦恼罪业作战,我们有时候战胜,有时候失败。所以一个初学佛法的人,刚开始的情绪是变化很大,晴时多云偶阵雨,你看他昨天好像正念现前,今天却起烦恼。就是说他在跟烦恼对抗的时候,有时候是正念强,有时候正念薄弱,因为他的善根是薄弱的。所以他要面对无始的烦恼跟罪业,有时候就有很多的变化,这个我们都叫作闻所成慧。

  第二个,当然我们可以再进步,仰仗我们不放弃的道心,慢慢地随着我们修行时间的增长,就到了「中品熏习」。这个「中品熏习」叫作「思」所成慧,就是我们经常在生命当中,利用这个空档的时间,在寂静的心中,思惟、消化这些语言文字的教法,把语言文字的教法,转成内心的智慧。这个语言文字是一个心外之法,但经过你的思惟以后,就变成你的心内之法,它就是有这种力量,这种对于佛法的善根,就叫作胜解,一种坚定而有力量的理解,这个时候,我们对烦恼的调伏力量就增加了。这个思慧,一个人思慧产生以后的相貌,古人说这个人修行上路了,这个人上了高速公路了(哈──)。就是你刚出家的时候,在这个市区上到处转,今天用功、明天懈怠,烦恼情绪的变化很大,因为你还没有找到上高速公路的交流道。这个思慧不同,虽然他的内心当中,还有很多身口意的过失没有消除,也有很多诸佛菩萨的功德还没有生起;但是他内心当中不容易退转了,这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已,在他的生命当中,每一天都在增上当中,而他的情绪也稳定下来了。内心有再大的烦恼,对他来说都有办法去调伏它,虽然不可能说没有烦恼,但是他有抗拒烦恼、调伏烦恼的力量,这种人叫作修行上路了,就是这个人上了高速公路了,他到台北去,只是迟早的问题而已,这个叫作中品熏习。

  当然我们不应该得少为足,「依中品熏习,成上品熏习」,不断地加强心中的禅定。这个「上品熏习」就是「修」所成慧,他能够依止一个专注的力量,以这个禅定力,在心中观察、思惟诸法实相,这个时候,就能够断惑证真,转凡成圣,所以这个上品熏习是能够转凡成圣、断除烦恼的。总而言之,「依闻、思、修多分修作得相应故」,所有的善根要能够进步,都是有闻、思、修的相续而不间断的修行,才能够成就的。这个地方是把这个无漏的善根,分成了三个品类。

  

  转依的因相:出世善根渐增 杂染种子渐减

  这个净法的「熏习」,它的体性是无漏的,所以它跟「阿赖耶识」是不同的,它有趋向于「法身」跟「解脱身」的功德。如果是大乘,是万德庄严的法身;如果是小乘,是偏空涅槃的解脱身。这种善根的熏习是「如如熏习」,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在心中不断的思惟观察,使令我们的善根从「下品」而转成「中品」,由「中品」转成「上品」,这种出世的善根是「次第渐增」。这样增加的结果「如是如是,异熟果识,次第渐减,即转所依。」在我们「异熟果识」当中,出世的善根慢慢地增加,杂染的种子慢慢地减少,就能够产生一个「转依」,转有漏的阿赖耶识成无漏的清净识、无垢识。就是这个「转」,在因地是这样的做法。这个地方是讲熏习次第渐增。

  本论的熏习,这个善根,是比较狭隘的针对听闻来说。我们要读《法华经》,《法华经》的〈方便品〉是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法华经》说:诸佛出世的本怀,是要使令一切众生成就佛的知见,在这样一个目标的前提之下,佛陀是广设方便的。所以你读《法华经》的〈方便品〉,智者大师说:《法华经》最重要的是〈方便品〉。有人就问说:《法华经》是讲一佛乘,它是要趋向诸法实相,为什么强调〈方便品〉呢?蕅益大师解释说:因为没有〈方便品〉,就没有真实的功德。所以佛法的殊胜在〈方便品〉。虽然我们今天的目标是理体三宝,但是没有住持三宝,没有一个人可以从生死凡夫趋向理体三宝,不可以!你超越了住持三宝,你就跳跃不到理体三宝。你看《法华经》的〈方便品〉,它没讲那么高深,一定要听闻。它说:一个生死凡夫,他做了一些生死的事业,他去赚钱回来以后,诶!经过一个佛堂的前面,他看到佛像很庄严,合掌起欢喜心,种下一个善根。种下一个善根,他来生就能够生长在有三宝住世的地方。诶,有人盖庙,他就出个二百块,又种下一个善根。种下一个善根,他就更有可能跟三宝在一起,来生又生长在有三宝的地方。慢慢慢慢地就做一个五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乃至于再慢慢慢慢地出家,最后一念的相应成就圣道。你说:诶,修行最重要就是那一念的光明现前。那我问你:他刚开始的时候,如果没有佛像让他生起欢喜心,他怎么会有最后的那一念光明出现呢?所以智者大师赞叹〈方便品〉是对的!

  我们看这一段文怎么说呢?「如如熏习下、中、上品次第渐增」。比如说:诶,都没有人要出家,没有人愿意穿这个袈裟来扮演僧宝的角色,那你怎么栽培善根呢?众生就没有办法栽培善根!这就是住持三宝。没有人盖佛庙,没有人来承办佛像,那众生也没有办法跟佛结缘。所以他这个善根是慢慢的、点点滴滴的累积,从浅到深慢慢的增加,所以因地的时候是没有跨越的。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说:有人说永嘉大师好像是一下子就开悟了。永嘉大师说:「我也曾经累劫修」。你看禅宗的祖师,三言二语就开悟了;但是你没看他过去生是怎么修的。就是说他吃三碗饭吃饱了,你看他吃到第三碗,他前面二碗饭已经吃好了。所以所谓的顿悟,都是从因地的栽培而来的,没有一个人能够跨越这个次第,不可能!一定是从闻而后思,由思而成就修,「如如熏习下、中、上品」,决定是「次第渐增」的,慢慢地有漏的这个种子渐减,出世的善根渐增。这个是讲因相。

  无漏善根加入阿赖耶识 减损阿赖耶识

  这个地方是说:我们无漏的善根,它保存在阿赖耶识当中,好像「水乳」一般的和合。和合的结果,这个时候「非阿赖耶识」所收摄的无漏种子,跟「阿赖耶识同」时同「处」地运「转」;同时同处运转,使令这个「阿赖耶识」里面的杂染种子慢慢地消失,而不是使「阿赖耶识」的杂染种子增加。意思就是说,「非阿赖耶识」的这个无漏善根,跟杂染的阿赖耶识在一起运转。但是我们一般说:你加入它们的行列当中,你应该使令它增加,结果不是!反而使令阿赖耶识的有漏种子减少。你加进去以后,你反而在减损阿赖耶识,这是什么道理?提出这个问题。说你进去以后,它的力量不但不增加,反而减少?

  譬如于水,鹅所饮乳。

  这个「水」就是无漏的善根;「乳」是有漏的种子,有漏的烦恼。「水」它寄住在「乳」当中,但是「鹅」去「饮乳」的时候,因为鹅的嘴巴当中有一个酸的物质,它能够把这个乳凝固,所以鹅能够把乳吸收掉,最后只剩下水。就比喻说我们这个无漏善根深入到阿赖耶识当中,我们不断地观照以后,有漏的这个乳就慢慢减少,水的力量慢慢增加,是这个意思。

  粗重相与轻安相

  粗重相者,谓烦恼、随烦恼种子。

  轻安相者,谓有漏善法种子。

  有情众生的果报体,除了共相跟别相以外,还有「粗重」跟「轻安」的差别。「粗重」这个「粗」就是粗恶,这个「重」就是很沉重。有些人的身心世界,他感到他的生命非常的粗恶沉重,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他内心当中有很多很多的「烦恼」,贪、瞋、痴、高慢心的烦恼,以及这个「烦恼」等流的「种子」,这个地方应该也包括罪业,就是烦恼跟罪业这个种子太多的时候,就使令一个人内心粗重。这种粗重性,一般来说,刚开始出家的人,这种相貌会比较明显。就是刚开始出家的人,他内心就是依止一念的善根,他的善根遇到三宝因缘的刺激,发动了想要修行的意乐;但是他刚刚来到僧团,他的内心当中基本上都是粗重的,你看他没有事情就是闷闷不乐,当然也不是他喜欢这样,就是他内心的烦恼跟罪业产生了遮障。第二种相貌就是「轻安相,谓有漏的善法种子」。你在三宝当中不断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个时候你的身心世界会改变,改变成一种轻松安乐的相貌。就是我们内心的种子,累积很多的善业跟善念的种子,这个种子虽然它正式的果报在来生,来生的果报才正式出现;但是在今生的时候,你会有一点消息出现,就是它即使是个种子,你都能够感受到它所释放出来的轻安相,虽然你的果报是来生,但是你今生当中也有一点征兆。是什么征兆呢?你感到你的身心特别轻安,就是这个人内心善业强。

  

答疑解惑002圆满

  

《般若净宗学苑·答疑解惑第002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