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淨宗學苑·答疑解惑第002期▪P2

  ..續本文上一頁,而退失菩提心。就是說,我們一個人會退失菩提心,這個地方,不共無明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就是說,一個人,你從來不知道什麼叫作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從來不知道有這種觀念,你也可以發菩提心。是的,那你這個菩提心的中間,有一個我執──我愛、我見、我慢、我癡這四種煩惱,在加持這個菩提心。這個時候,你的菩提心是危險的菩提心。就是這個自我意識,一個人的私心,是很難跟菩提心共存的。我們行菩薩道,雖然不能夠馬上斷惡、修善、度衆生;但是有一些基本的概念,你剛開始不得不建立,因爲這個牽涉到你的種姓──大乘圓頓的種姓。你能夠深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你光是深信這樣的思想,所有的逆境現前,不能夠影響你的菩提心。就是不二法門的殊勝,在于它的一個不生滅性,它不會因爲外在因緣而生滅。當然你菩提心堅固,你的成長過程當中,雖然會有逆境,跌跌撞撞的;但是總有一天,你能夠不斷地往上爬。那麼資持你的,就不只是宗教的信心而已,而是對內心一種深觀的智慧,在資持著你前進。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不要小看第七意識──這個不共無明,它是那麼微細,好像它也不能造什麼罪業;但是你看「真義心當生,常能爲障礙,俱行一切分,謂不共無明」。從大乘的角度,它的過失是非常嚴重、非常嚴重的。它把我們凡夫的心態跟佛的心態加以區隔。

  菩薩須先了解生命的根源

  在本論當中,無著菩薩以十種殊勝的法門,總攝整個大乘的境、行、果。在十種法門當中,我們這一科是講到「所知依」。這個「所知依」,就是解釋我們有情衆生,在流轉當中的一個根源。什麼是我們有情衆生生命的根源呢?主要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我們生命的根源,它的相貌簡單地說,就是「恒轉如瀑流」,它恒常相續,而且前後變化,就像是一個無止盡的水流。因爲阿賴耶識不斷地流動,也就帶動我們有情衆生,一次一次地在叁界當中,不斷地得果報、不斷地相續流動下去了。所以我們對阿賴耶識的認識,會影響到我們對整個佛法修證的不同。

  智者大師把佛教的修行者分成叁種差別。第一種是修習有相行:這個有相行,是說這一類的衆生,他對生命的觀察,是觀察到生命的相續,所謂因果的相續;從因果絲毫不爽當中,他開始去持戒、修福、斷惡、修善。因爲生命的相續,造成他對業果的思惟,産生對業果的修學;因爲這樣的修學,都是在有相的因緣當中活動,因爲這樣的活動,就創造了人天的安樂果報,所以叫作有相行,這一類是屬于人天乘的修學法門。第二種修學法門叫作無相行:這個無相行,他能夠進一步觀察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從有相的變化當中,看到生命的本質是無常、無我的,所以它本性是空寂;依止這樣的空寂,就趨向于偏空的涅槃,這個叫作無相行,是一種二乘的修學法門。前面二種的修學,都沒有看到生命的真相,一個看到生命的相續、一個是看到生命的變化。第叁種的修學者是亦有相亦無相:身爲一個菩薩,他在因地的時候,一方面看到生命的相續,因果絲毫不爽,同時也看到生命的變化,所謂的法性本來空寂;因爲菩薩能夠如實的觀察生命,知道生命是如實的即空、即假、即中,所以帶動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菩薩中道妙行。一方面修習我空、法空的智慧,調伏心中的愛取,趨向于無住;一方面,生起廣大的菩提心,上求、下化,積集菩薩道殊勝美妙的福德、智慧二種資糧,這個就是「亦有相、亦無相」的菩薩行。所以我們對生命的觀察有所不同,就帶動不同的修行,最後引生不同的果證。所以在整個十種的殊勝法門當中,爲什麼我們必須第一個先了解到生命的根源,因爲你對生命的根源有所差錯,你在修行、在斷除、在追求的時候,都會有所偏差。

  小乘學者對生命根源錯誤的認知

  這樣子講,我們可以作一個歸納。天臺宗說:我們的止觀有叁種不同:第一種止觀是以衆生法爲所緣境,就是這一類的,或者是以五蘊、或者是以煩惱、或者以邪見爲所觀境,所以這個衆生法爲所觀境,多分來說都是聲聞人,他的所觀境是衆生法界。第二個是以佛法界爲所觀境,比如說淨土宗、密宗,他們對于我現在的五蘊是如何的苦惱、我有什麼煩惱,他不在乎;他就直接觀察佛菩薩的功德,直接跟彌陀的功德、跟本尊的功德感應道交,成就解脫。這種直接觀佛法界,都是修本尊相應的,這也是一個觀法。第叁個是觀心法,大乘的天臺、唯識,多分是以心法爲所觀境,觀照我們現前一念心性,是即空、即假、即中,從本性上來說,它是「因緣所生,無有自性,當體即空」;但是從作用上來說,它有它不同善惡的功能,就是天臺宗說的「性具十法界」。我們的內心當中,有善良的功能、也有邪惡的功能,就是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這個就是假觀。

  所以我們從這段論文,可以看出來:小乘的學者,他整個修行的所觀境,偏重在衆生法界,所以會帶動他比較悲觀消極的思想,對生命産生極度的厭離。這就是講到小乘的學者,對生命根源錯誤的認知。

  什麼叫自內我?

  阿賴耶識 內我性攝

  這個「阿賴耶識」的我見,是一個「內我」,這個「內我」,在唯識的專有名詞,經常講到「自內我」,加一個「自」。這個自內我跟外在的我,有什麼差別?我們前面說過,外在的自我是薩迦耶見,它是攀緣五取蘊相,才産生自我意識,所以它是第六意識的一個生滅法,它只有生滅,沒有相續,它有時候出現,有時候不出現。你看入了無想定,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就消失了,所以這個外在自我也就消失了。但是這個自內我,它是永遠不消失的,不管你跑到叁界九地,乃至到等覺菩薩,我們的內心深處,對于內心有一個微細的自我意識,是任運的執持,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個是第七意識執阿賴耶識爲自我,叫作俱生我執,它是任運現前,所以它叫作自內我。這個我是內在的,它不攀緣任何的外境,不管你外境怎麼變化,它永遠是愛著自我的,所以這個我,是自內我。

  菩薩爲什麼還有變易生死?

  一個加行位的修行者,到了暖、頂、忍、世第一的時候,他對于這個外在的自我,就是在五蘊當中的分別,有一個能夠主宰五蘊的、能夠去感受五蘊的自我,他是放棄的,這個加行位的菩薩,能夠放棄外在粗顯的分別「我見」;但是對于內心微細的俱生我見,他還是深深地「愛」著,這就是爲什麼菩薩還有變易生死。

  在經論當中有一個公案:有一個老和尚,帶著一個徒弟在山中修行。這個徒弟因爲精進,而且善根深厚,就證得阿羅漢果;但是這個師父只證到叁果,因爲對教理沒有深入了解,他就以叁果爲四果,起了增上慢,所以內心當中就一直停留在叁果的階位,不求進取、突破。身爲徒弟,他也不好意思公開地來教授師父。這怎麼辦呢?這個徒弟就施設一個方便,有一天這個師父到山下托缽的時候,經過一棵大樹,突然間轉過去的時候,看到一只大老虎。這個師父是叁果的聖人,叁果聖人的心性跟老虎接觸的時候,他第一個念頭起了恐懼心。我們講「一切法因緣生」,我們有很多潛伏的功能,要由境界風的刺激,才能夠生起現行;他平常沒有這個刺激的時候,他內心的自我意識是潛伏在裏面,所以當他産生害怕,這個叁果聖人他就檢討:我爲什麼會害怕呢?就是想要保護自我!所以,他知道自己的修證還不圓滿,後來就精進地用功,也就證得四果了。

  不過在唯識的經論上說:阿羅漢如果沒有進入無余依涅槃,他還是有余依涅槃的時候、他生命還在的時候,他的俱生我見還在,他只斷除分別的我見。所以當他遇到一些極度恐怖的事,他還是會有微細的害怕,就是他那個我相、人相的對立還存在,他還沒有進入到佛的不二法界,那是沒有所謂的個體,沒有說誰害怕、誰不害怕,沒有這種事情。這就是說明:即使我們能夠信解我見、調伏對粗顯生滅的分別我見;但是對于相續的微細我見,還是愛著的。

  阿賴耶識的因相和果相

  什麼是「阿賴耶識」的「因相」呢?就是具足「一切」善惡「種子」的這個「阿賴耶識」,它在「一切時」當中,「與彼雜染品類」的「諸法」,以這個第六意識的「現」行來當作「因」,也就是說這個地方是偏重在種子起現行。就是什麼叫作「因」?「因」就是能生,「阿賴耶識」能夠引生第六意識,所以阿賴耶識它是一個因相,來生不管你是到淨土去、或者在叁界,你一定有一個第六意識。你來生的第六意識是怎麼來的?是阿賴耶識創造的。所以阿賴耶識,它能夠把第六意識「雜染品法」的「現」行,來當作它的「因」。比如我上次在打佛七的時候,我本來第六意識都是在念佛,「心于佛號專一安住,心于佛號相續安住」的,怎麼念一念,突然間生起了貪煩惱、瞋煩惱呢?我根本就沒有注意貪瞋煩惱這樣的一個因緣,怎麼突然間會冒出貪瞋的煩惱呢?就是阿賴耶識有貪欲、瞋恚的種子,當這個種子遇到因緣的時候,就把它表現出來。所以它是一切雜染品法生起的因相,它有能生起雜染品法的一個能力,所以叫「阿賴耶識因」,就是種子能夠起現行,這是講「因相」。

  「阿賴耶識」它的「果相」是什麼呢?第六意識它不斷的不斷的在所緣境中造作「熏習」,使令「阿賴耶識」展轉的「相續生」起。這個地方是約著現行熏種子來說的,現行熏種子。阿賴耶識它創造第六意識,它是因相;但第六意識的造業,又創造了阿賴耶識,那阿賴耶識是被創造,所以它是個「果相」。蕅益大師講得好,其實生命的相貌說穿了:「只是現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後名因。」其實生命的本質不多,就是現前的一念心性,這一念流動的心性,對望前面,它是一個果相,因爲有這個「望前名果」,它是由前面的業力所創造;但是對望未來,它又是一個新的因,它又是一個因地:「望前名果,望後名因」。…

《般若淨宗學苑·答疑解惑第002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