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就不是深信因果。你认为好像出现恶法无所谓,你认为这恶法本身并没有什么功能,没有召感痛苦果报的功能,所以不会去呵责它。假设你能够知道,你起这样的恶法,已经开始在创造地狱刀山油锅的因时,你那时对恶法的诃责是很厉害的。我们现在是没有一个人见到真理,我们没有见到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我们也没有见到涅槃,也没有见到我空、法空,我们刚开始修行就是仰赖对业果的信心。内心当中永远抱着尊重善法轻贱恶法的心情,才有办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所以佛弟子的修善跟一般人不同,因为一般人他没有深信因果,他偶尔也会造善业,但是他不会持久的,他只是一时的起意,一时的因缘。而当我们的内心中建立一个坚固的正见以后,我们对于断恶修善是一种恒常相续的、尽形寿的实践。佛弟子的断恶修善跟外道不同,外道他们不一定有生命相续,业果相续的思想。有一种依止的正见那力量就是不一样。
真如三昧与念佛三昧
大乘的法门有所谓的共于人天跟二乘的法门;也有不共的法门,所谓的诸佛秘密藏。本论当然所强调的是大乘的不共法门,就是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有二个:一个是修真如三昧,一个是修念佛三昧;一个是无相三昧,一个是一相三昧。这二个法门,我们也可以作一个简别。我们先从果地上来说,再说它的因地。
从果地上来说,如果你一路修真如三昧,会有什么问题?当然我们今生修真如三昧应该没什么问题,因为这个真如三昧是谁也不能破坏的,它是金刚三昧,因为它是直接从有相到无相。所以鬼神也不能障碍你,烦恼也不能障碍你,罪业也不能障碍,这是事实。因为从真如三昧来观察,这些都不可得。所以你入了真如三昧以后,那是一个非常安稳的处所。
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生死凡夫有这个死亡的问题。这是一个你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说你经常修真如三昧,可能你就会忽略一些生命的现实面,就是你会忽略你还有死亡这件事情。当你死掉以后,我们内心当中有这个业力,就去得果报了;得果报了以后呢,可能你的修行就会中断,这是一个问题,就是你要面临死亡。
如果我们今天的寿命就像净土无量无边阿僧袛劫,那你修什么都好,因为你成佛有三大阿僧袛劫,你再怎么懈怠,你也不要用到无量无边阿僧袛劫吧?但问题是:我们的生命只有70岁80岁!这个分段生死,在我们凡位的菩萨修大乘善根,这件事情非常严重,是我们要去面对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来生只有二个选择:我们不能到涅槃去,你要么在秽土继续流转,你要么到净土去,就是两个选择。就是我们相信有来生,来生你一定要作一个规划,生命的规划。然而你要是说在三界继续流转,那这件事情谁也不敢说,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你这个羽毛要飘到哪里去,谁也说不准,我们只能够说祝福你了。
你要求生净土,就是有这个好处,第一个保证你不到三恶道去,第二个你保证见到佛陀。你有任何疑惑,你有任何遮障,你的病再重,你看到好的医生,就不怕,他有方便力。这件事情你要想一想。
当然你一天到晚修真如三昧,我经常在思维,一个人经常修真如三昧,会忽略一些生命的现实。我相信很多人会有这种感觉:你在无相三昧待久了,你好像对这个生死的害怕轻薄,但是你对它害怕轻薄,它还是存在。所以我们有时候也要想一想这个生命的规划,你来生应该怎么办?既然有来生,你就应该作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抉择,你应该在秽土继续流转,或者到净土去比较好,这是你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好,假设你决定求生净土,你认为这件事情对你非常重要──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我们从一个比较现实的角度,忆念弥陀的圣号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说一切法因缘生,你今天栽培什么因缘,它就得什么果报。当然真如三昧是成就大乘善根,那是一个非常长远的布局。但是就着来生求生净土的角度,你忆念弥陀的圣号,临终蒙佛的接引,这是你短期内要达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所以到底我们应该偏重真如三昧,或偏修念佛三昧?这就是你应该把你的目标订出来,你才知道在你的有限生命当中,你要把比较多的精神体力放在哪里,就是说你是由目标来引导你的修行。反正你今生能够用的精神体力就这么多,你扣掉吃饭、睡觉、杂务,你的时间就这么多,你如何来规划你这些时间,来规划你长远的菩提道,这都是你自己要去规划的。当然生命就是一个抉择,你这样子抉择,你就承担你的抉择,我们很难说谁好谁坏。但是要想清楚你该怎么走,你再去做,这个是比较好的方法。
如果说我们害怕退转,来生真的是充满了不确定,我们应该先到净土去,这个时候你也可以兼修真如三昧,但是你要偏重在念佛三昧,因为这个感应道交,你一定要忆念圣号,才能够产生感应道交,这个不是单方面的。所以念佛三昧,临终的忆佛、念佛,要从平常的栽培,那这件事情你就不能忽略了。所以说你规划你今生的修学,你知道你来生要到哪里去,你就知道你今生应该要积集什么样的资粮,你这样子规划会比较完整。你成佛之道应该怎么走?你先规划完你再去走,那就知道你应该如何做取舍了,你有限的精神体力如何取舍。
——《大乘起信论》
制教化教
在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中,讲到化教与制教,制教诠释戒律之学,以摄受我们身口二业,对治身口的罪业;化教则诠释定慧之学,调伏我们意业的爱取颠倒。在佛陀一代的教法中,对制教的戒学及化教的定慧之学,都能叙述其事相,张举其义理的,可说没有超过《佛遗教经》的了。也就是说,一般的经典都有所偏重,或偏重戒律,或偏重止观,只有本经是戒定慧三学都完全开展叙述。
中国戒律的特色——道宣律祖的戒体观念
佛在世时讲戒并没有所谓法体形象的观念。道宣律祖身为一代祖师,他的不可思议功德是把戒法开出法体形象,尤其是安立戒体,这是中国律学上特别殊胜的地方。当然戒体的有无,到底一个人是否得戒,中国佛教有很多人提出见解,也有很多辩论。如果站在实法的角度,实法中的戒体是色法,它是“有表色”,必须表现出来,由身口的造作来决定戒体的有无,因为它的戒体是色法。所以依“有表色”的角度,实法中在判断戒体的有无,完全看仪规是否如法。
但道宣律师提出另一种思考,戒体也有圆满的戒体,这是阿赖耶识的善种子,也就是缘境发心时,心中所起的作意。所以道宣律祖戒体的观念偏重在善功能善种子,种子就是一种功能。这是说,心境接触时,“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若能产生防非止恶的功能,这就是戒体。我觉得戒体的有无,别人不用多说,自己是否有戒体,自己应该最清楚。当心与染污境界接触时,心若堕落于欲望的颠倒,对恶法完全没有排斥性,心中无法生起防非止恶的功能,如果说自己有戒体,为什么这戒体不能产生作用呢?有体一定有用。当心与杂染境界接触时,心中会产生保护自己的功能,会从颠倒中省悟过来,告诉自己不可这样做,这表示自己一定有戒体;因为有生起防非止恶的功能,表示自己一定有善种子,善种子绝不会凭空跑出来。当然我们第一个戒体是来自于如法的仪规操作,然后面对殊胜境界的发心。
但诸位要知道,既然它是阿赖耶识的善种子,种子是生灭法,它会增长或减少,它不是涅槃的不生不灭,种子是会生灭的。所以即使刚开始受戒时是如法的受戒而得到戒体,如果受戒后不用佛法来熏修栽培它,它也会退失。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从佛法的闻思当中,加强自己的正念,善功能才会增长广大。
专修跟圆修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说,修念佛法门有两种,一者专修,二者圆修。专修是什么?就是临命终的人,或者说年纪大了,要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这样子是法不契机。要怎么样呢?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用第十八愿来摄受他,三业专修。你这个时候讲什么都没有用,不是叫你赶快去布施来不及了,往生不是靠资粮力的,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个时候你遇到年纪大的人,你就告诉他说,你内心当中只要做一件事情,你把你过去忘掉,想你的未来就好,就是顺从本愿,欲生我国。所以他这个时候,善导大师所提的三业专修就很有效了。这个时候什么叫顺从本愿呢?身业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其它的佛一概不拜;口业专门称念阿弥陀佛;意业专门观想阿弥陀佛。万修万人去,这叫三业专修。
第二个是圆修。看蕅益大师的意思他是选择第二个。什么是圆修呢?就是以一门圆摄百千法门,以念佛为正行,以戒定慧整个波罗蜜为助行,他提出了正助双行。但是在这个地方要至心发愿,三业专修所强调的是一种信心,至心信乐;这个圆修所强调的是至心发愿,强调的是愿望。
但是专修和圆修当中,要拣别另外一个叫杂修。这个杂修是说有些人是今天念地藏王菩萨,明天念观世音菩萨,诵《地藏经》、诵《金刚经》。这个法门通通没有错,错在他的心态没有信愿具足。你的目标没有明确,那就完了。那你既不是至心信乐,十八愿也不摄受你;你也不是至心发愿,十九愿也不摄受你。那你就由业力来摄受你。
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净土法门要么强调信心,要么强调愿望——其实这二个都是有具足,只是有所偏重。所以窥基大师他综合第十八愿跟第十九愿,他讲出一个总结,他说,彼方精微,欲往实难;佛力加持,去之甚易。极乐世界若实论之是一个非常精妙的地方,要往生是很困难的,那是连阿罗汉都没办法去的。但是怎么办呢?佛力加持,去之甚易。你一定要去触动阿弥陀佛的本愿,唯一的选择就本尊相应法,那么触动弥陀的本愿。从经文当中来看,你有二个选择:第一个你选择至心信乐,顺从本愿;第二个你选择为菩提道求生净土,选择至心发愿。
这二个我们净土宗的思考模式跟修禅宗、跟天台宗的差别在哪里,诸位知道吗?它们都强调正念,都是在心地上下功夫。但是诸位要知道,你修天台圆顿止观也好,修禅宗也好,他的心是观察过去,你从什么地方来?所有的天台止观、圆顿止观都是在探讨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你原来是什么东西?你父母未生之前什么是你本来面目?净土宗刚好相反,净土宗不问你的过去,你过去造善也好,造恶也罢,它的重点是你将往哪里而去?它不问你从什么地方来的?它问你以后要怎么样,你将往哪里而去?你是不是真实地归依阿弥陀佛?真实地愿意求生净土?这是成败的关键。
所以在大乘的修心法门当中,天台宗是去找他的过去,净土宗是找他的未来,这个地方大家要把心地法门抓到。净土宗是既往不究,它不管过去的,但是你未来很重要。
总相菩提心与别相菩提心
当阿难尊者消除了颠倒想以后,他说我对于未来有两个期望,第一个,愿今得果成宝王,我希望我赶快能够成就无量的波罗蜜,成就佛陀,成就宝王;第二个,我希望以我的波罗蜜来救度一切恒沙的众生。那么这样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的心态是怎么样呢?将此深心奉尘剎,当然这段话最主要就是“深心”,古德解释这个深心就是真实而不虚妄的心,不为名利,不为人天果报,不求二乘涅槃,一心一意为了众生,为了菩提,这种深心。当然阿难尊者能够生起这样的深心也就是因为他经过“首楞严王三昧”的一个洗涤,消除了颠倒想才做得到的,没有夹杂任何的颠倒想。那么依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来报答佛陀的说法之恩,蕅益大师说它是一个总相的菩提心,一般性的菩提心。
下一段叫作别相的、增上的菩提心。伏请世尊为证明,这个时候阿难尊者跪在佛前,请佛陀来证明他的内心,他说我今天要度众生,是怎么度众生呢?是“五浊恶世誓先入”。这个地方就很特别了,蕅益大师说这个五浊恶世的特色,从外在的环境来说去佛久远,魔强法弱,就是染污的力量很大,清净的力量很少,诱惑很多;从内心的世界,众生烦恼粗重、刚强难化。所以在这样的一种外缘跟内因都非常污浊的环境之下,一般的菩萨是不敢来到这个世界度众生的。那么阿难尊者今天他以这个坚固的誓愿说“五浊恶世誓先入”,且他说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假设一个众生没有成佛,他绝对不成就大般涅槃。
蕅益大师讲这个别相的菩提心,他说菩萨的誓愿是以心中的智慧做基础的。阿难尊者今天敢发一个这么重的誓愿说是“五浊恶世誓先入”,这表示阿难尊者是透过“首楞严王三昧”而成就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他能够从这样的一个众生的妄想当中找到一个清净的本体,说是“把心带回家”,而从这个家当中他产生一种同体的大悲,方能至此,否则一般人不敢发这么一个深固的誓愿,他发不出来。
答疑解惑第001期圆满
《般若净宗学苑·答疑解惑第001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