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清凉第003期
菩提心建立在责任感,而不是彼此的情感。
- 我们一般人要去做一件事情,只有一个理由,就是我想要去做,因为这个事情做了以后对我有好处,依止对自己有好处的动机做这件事情。当你度化这个众生,这个众生对你没有好处的时候,你一定把他放弃掉,因为你一开始的动机,就是以一种好乐心去度化他。
- 但责任感不同。我对你有责任感,你对我好,我对你有责任感;你对我不好,我对你也有责任感:这责任感是超越好坏的,这叫大地。你看那个大地,你用干净的东西丢到大地,大地也是如如不动,也是荷负你,不论你怎么样,它就是不动。
- 所以菩提心是建立在责任感,而不是建立在彼此的感情,感情是变化的,靠不住的。这个地方叫地,不动,在不动当中生起它的责任感。
- 小乘的空观,它对众生是没有责任感的。在经论上说:小乘的学者在空性的涅槃当中,其实他很清楚的知道,他过去的眷属在三界流转,受了很多痛苦的折磨,他很清楚。他的内心当中没有悲悯心,因为他认为这不是我该度化的,他没有这个责任感。其实他不是不知道,他很清楚地知道,因为他内心当中的空里面没有大地。菩萨的空性当中有大地,他有“名利不可争、义务不可辞”,他对弘扬佛法、度化众生有责任感。
三学彼此融通 六度相互增上
- 在小乘的戒法,戒定慧三者是各自独立的──经有经的诠释,律学有律学的诠释。但是菩萨的三学是融通的,菩萨戒的每一条戒法,都要依止心中止观的力量,这个戒学跟定慧二学,是互相增上。没有一个菩萨戒法在持的时候,没有依止这个菩提心、这个观照力的,不可能。
- 小乘戒法的施设,是追求一种消极的身心解脱,叫作别解脱戒。菩萨的目的是积极地要成就功德庄严,所以叫作增上,他是比较积极的态度。
- 菩萨戒之所以称为增上戒,因为它的戒定慧是互相增上的,所以安立为增上戒,因为它增上的目的,是要成就圆满菩提。
- 一个菩萨,假设你身口意不清净,那你所修的善法都会受到染污,你根本不可能摄善法戒;一个菩萨自己的身口意有重大的过失,众生也不会对你产生信心跟恭敬,你根本不可能产生摄众生戒:所以律仪戒是摄善法戒跟饶益有情戒建立的根本。
- 菩萨的观照力,他的整个胜解行地,要经过戒、定、慧三学的修学。比如说,你观照力很好,但是你菩萨戒有所违犯,你观照力会大受伤害;你观照力很强,增上定学受到伤害,你的慧、观照力也会受到伤害:因为菩萨的戒学、定学、慧学是相互增上的。
- 表面上我们讲六度是各别的修学,但事实上,当我们实际操作的时候,其实在某一个波罗蜜当中,都具足了其余的波罗蜜多来互相助成。比如说布施,你一定要持戒,你才能够如法、无过失地布施。你布施难道不需要忍辱吗?你布施的过程当中,内心会有障碍、外在环境会有障碍,那你一定要安忍,才能够把布施做圆满。布施一定要精进,你动不动就放弃了,你怎么布施呢?禅定,你不能有太多的躁动。智慧当然最重要,你要知道怎么布施,才能够给众生得到最大的利益。
- 其实持戒也是这样,你要持戒,难道你持戒不需要忍辱吗?你不忍辱,持戒可以持得庄严吗?持戒的人整天散散乱乱的,可以把戒持得好吗?你要做一些定课,你心安住不动。你持戒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是强压,没有得到真理的疏导,你持戒能够持多久呢?
- 所以,其实六度是互相助成,它本身有所偏重,有一个地方是主,但是其它的地方是要互相助成。这个地方是佛陀告诉我们:其实六度是互相资助的。就是说你在规划你生命的时候,你可能会以其它的一个度,当作你生命的主修,但是其它的五度是不能忽略的,因为它会互相牵动,这叫作互相抉择。
- 我们在因地发愿的时候,是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但是你要知道:修行是要掌握它的根本跟枝末,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不是你盲目地去修行善法就能够具足善法。它的善法是相通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恶法也是相通,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所以在断恶修善的时候,一个菩萨刚开始只要掌握六度的修学,你就具足断除一切恶法、具足修习一切善法。
是什么使令一个菩萨裹足不前?
- 为什么佛陀在讲六波罗蜜之前要讲这三种意乐?就是你作好准备没有?我们要相信一个道理:所有的障碍都是来自于内心,叫作自我设限。我们往往在修习波罗蜜之前,内心就出现很多的名言:这个我没办法,这个他做得到,我做不到的。你这样的一个思想,你根本就不可能,你障碍你自己。
- 失败本身是一个果报,它不是重点。我们现在比较在乎的是:当你遇到失败的时候,你会产生一种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你没有化解,产生一种累积,累积久了就产生自我设限,这个地方是一个心理障碍。
- 今天我们比较在乎的不是失败本身,因为失败只是生灭法;但是这个失败以后,他心中所留下的这些痕迹,会使令一个菩萨裹足不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佛到现在,很多人已经成就了广大功德,我们还在原地打转的主要原因,就是来自我们自我设限。
-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其实世间的道理跟佛法的道理是一样,只是目标不同。他能够从一个小小百货公司的员工,观想他是拿破仑,他果然成就一代的事业。我们每天观想: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我们经常把自己观想成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加持力。
- 我们经常会把自己的挫败归咎于因缘如此,反正我就是这种根性,我又能怎么样呢?我们不会去检讨自己没有作努力,这是我们一般人最大的问题。其实生命可以透过你的努力,作很大的改变。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的本性是空。
无分别智:有漏福报到无漏功德的转折点。
- 虽然佛的功德是有相的因缘,但是这个有相的因缘要先通过一关,通过一个无相的真如,这个关卡没有通过去,你直接趋向有相,所有的相貌都是杂染,这个地方是有问题。所以无分别智,是把有漏的福报转成无漏功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 你不要用过去的思考,来修无分别智;你要以“非心而是心”的心情,它不是思量分别的,不能有所求;但是它又不是顽钝无知的,它是有明了功能的,这个就是你现前一念无所求、无所得的心,就是我们的依止处。
- 我们刚开始在修无分别智时候,第一个要远离的就是我执的相貌,就是你不要老是在这样的个体生命打转,它只是你大海遇到石头创造出的一个暂时的波浪而已;再过几年,你这个波浪就消失掉,换成另外一个波浪。有人会说:我行菩萨道,是靠这个五蕴里面的我,来断恶、修善、度众生;我来生也是依止这个我,来受用安乐的果报。
- 在整个菩萨十地的修行当中,他特别重视观照力,就是我空、法空的无分别智。
- 一切法的相貌,是我们的心念所创造的,它本身是没有真实相,所以修无分别智是合乎道理的。
学佛如果停留在知道 生命就会不断地空转
- 我经常听到一些同参道友跟我说:法师啊!其实你讲的道理我早就知道了。其实我对这种人是满担心的,因为你怎么能够把修学佛法,永远停留在「知道」!如果你修学佛法永远停留在知道,你的生命在这个层次不断的空转,你就很难突破,因为你根本没有勤修加行。
- 当我们知道痛苦的根源是心灵错误的联想,这样是不够的,你要不间断地去对治它,不间断地。因为在我们心中,它是非常熟练的一个境界,因为我们长时间都是往这个方向思考,它在心中已经走出一条很深很深的鸿沟了,你要把它填平不容易。
- 我们读古代的圣贤书,《论语》第一篇告诉所有的君子立身处世之道,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读圣贤书,一定要不断地复习、不断地温习。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因为你三天都没有修学圣贤的教诲,那只有一个结果:你跟妄想打成一片,没有第三种结果。
- 没有勤修加行,你心中错误的联想,没有办法对治,就不能提升你的生命现象,不可能!所以这个地方,他的成败关键,我们一个人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是不是会不断地突破,或者永远停在原地,甚至于退步?就是你要不断的听闻圣贤的教诲、思惟圣贤的教诲,这是一个关键。
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他自己想改变。
- 我们发觉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他自己想改变。你去看一个修行人,如果他自己不想改变,你怎么讲都没有用。一个人要颠倒,佛菩萨来也是没有用。
- 为什么有些人别人只是点一下,他就能改变?有些人点了半天,也没有改变?因为他内心没有观照力。所以你看菩萨劝谏,讲三次就好了,讲多了也没用,徒增烦恼、结恶缘而已。所以你一定要自己去观照,别人讲的话你才听得进去。
- 临命终的时候,你说我颠倒了,我可能去执着某一个人跟事;但是为什么有些人被临终关怀时,讲几句话,诶,他就醒过来了?有些人颠倒,你怎么讲都没有用?因为他内心的执取非常坚固,你怎么讲都没有用。
- 所以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个情况──你自己想改变。你自己不想改变,谁也不能让你改变,释迦牟尼佛也不能让你改变,因为你活在妄想当中,谁也没有办法,你要往火坑跳,谁也没办…
《法雨清凉第003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