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
一个有胸量的菩萨才能够招感广大的福德
- 初学菩萨他在修学善根,是有所不足的,因为时间有限,功德无量,以短暂的时间追求无量的功德,到最后一事无成。所以菩萨必须要务实地,给自己有一个次第来修学,所以因地的菩萨,他的善根是差别的,你只能够走你自己的路。
- 菩萨为自己布局一个自己的道次第,他先成就哪一个善根。但是有一个地方要注意:你这个善根比较薄弱,别人有善根出现的时候,我们有二个选择:第一个,我们嫉妒、排斥,乃至破坏对方。这样的后果,我们跟这个法门结下恶缘,以后我们要成就这个善根就障碍重重。第二个,我们看到这个功德,我们表示随喜赞叹。这个时候,我们跟这个善根先结下一个好的因缘,先打一个好的招呼,以后你要修习这个善根的时候,就非常的顺利。
- 我们菩萨会在生命当中,遇到很多很多即将成就的功德,我们一定要跟别人分享。比如说你今天筹备一个活动、或者你掌握一个因缘,这是广大功德。但是你能够很理性地,这个工作该给谁做,对众生会产生利益,你就能够无私地把这个职位让出去,不一定什么事都要自己独享。你有这种胸量,你以后就有这样的福德、有这样的功德成就的因缘。
- 佛陀劝我们:菩萨对于还没有成就的功德,应该要有一种欣乐,希望一切有情来分享的心情,这样一个有胸量的菩萨,才能够招感广大的福德。
- 遇到事情总是你对我错、我对你错,那就起烦恼、起瞋心,觉得都是你错,所以造成我也被你拖累。若我们一直活在对错当中,你的瞋心永远不能调伏。
因地发愿只能约内心,不能牵涉外境的变化。
- 如果你不修真如三昧,当然你的心就在得失的因缘当中,不断地生灭变化流转。如果你有志于修真如三昧,你要成为一个金刚菩萨、不退转的菩萨,你在设定目标的时候要注意:我们讲菩萨是先发愿,誓愿力、观照力、行动力,比如说你今天,诶,你发愿:我要用念佛法门来摄受众生。这是一个好愿。
- 但是你在因地发愿的时候,你的心不能向外追求。诶,我要度化一百个人往生。你不能发这个愿。因为外在的人事,不是你能够决定的。你因地发愿的时候,不能够牵涉到外境的变化,你只能够约你的内心发愿。这个地方会影响一个菩萨的退转,就是你刚开始发愿发错了,这个时候你就种下一个定时炸弹,因为你的发愿是安住在外境,外境不是你能够控制的,它一变化,你的心跟着变化,你的愿就破坏了。
- 你看我们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其实这个愿是摄受一些还没有上路的菩萨,从外在的因缘来说,众生要度、烦恼要断、佛道要成
- 但是真正一个上路的菩萨,他是发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他完全是观照现前一念心性。这个时候,菩萨从修习因缘观的菩萨,而提升到修真如观的菩萨,那就不同了,你不容易退转了。
- 当你从众生无边誓愿度而转成自性众生誓愿度,你的生命就开始产生变化了,你的无上菩提,外面的风吹雨打,不容易干扰你。这个地方讲不背难行,这个是真正的难行。
因为舍掉了执着,结果拥有了无量的功德。
- 佛法你要是不知道,你会觉得佛法是非常的矛盾。般若波罗蜜是我空、法空的智慧,但是三世诸佛因为我空、法空的关系,结果得到世间上最圆满的功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道理你要去参透,说因为你舍,舍掉了一切的执着,结果你拥有了无量的功德,这个道理是这样的。这个道理不是谁发明的,是佛陀发现这个道理。
- 一个人你经常安住在得,你的生命体就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你要突破是不可能。你一定要舍掉眼前的因缘,你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东西,你要舍掉现在,你才能够得到未来,你老是停留在现在,你就失掉了未来,这个地方是一个重要的观念。
- 我们讲转依,转依就是一个生命的转变、或者说是生命的增上。菩萨道的生命增上只有一个情况,就是失舍,舍掉你现在的色身,你才能够得到更好的色身。比如说你现在身体的色身,诶,你不是很满意,很多病痛;但是我提醒大家:你一天到晚执着你的色身,你色身要改变很困难。那不完全只是业力,那个业力再加上我爱执的执着,那这个色身的相续力量就不得了了。
- 如果你希望你的色身早点改变,我告诉你二个方法:第一个放下你的色身,第二个重新发愿,你的色身马上改变,很快很快改变;然后积集资粮,用这个资粮力,还有空正见、清净愿力的摄受,你的色身很快改变。我们的生命体是因缘所生法,你掌握了转变的因缘,这个生命的转变就会出现。
- 在整个作用当中,这个五蕴的转变,这个想法的转变是很重要的。大乘佛法是不赞成什么都不想,因为你无住而生心,你有所放下有所追求,这种追求的动力,是来自于你的愿望。大乘佛法一定要有愿望,没有愿望,你大乘佛法走不下去的。
- 你一定要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望资持,你才能够走大乘佛法的。你这个愿力是从哪里而来的呢?愿力是从你的想法而来。比如说我们讲得跟失,你认为生命这个“得”是很重要,拥有很多东西,是安乐的根本,你有这样“得”的观念,你发的愿就不同,你的行为也会有不同。如果你经过很多圣贤的教诲,你知道一个菩萨要安住在“失”,不能安住在得,你以失为安住点,你发的愿又有所不同。
- 我们讲得跟失好了,人跟人之间的互动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占便宜跟吃亏二件事情。如果你可以选择的话,你愿意站在什么位置?但是从因缘上来说:你住在得,对生命是亏损的、亏损的。就是说你没有这个因缘,但是你得到这个因缘,那是你前生的因缘,你在亏损你前生的资粮;你今天站在失,诶,我吃亏了,其实你是在累积能量,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 当然我们现在都很重视眼前。我希望我们在思惟因缘的时候,想想过去、想想未来,就是你这个生命的点,不要老是看在眼前的因缘,否则你的菩萨道是没有办法走下去的。就是说我现在安住在失,你应该感到欢喜,因为你在累积能量,一个人安住在失的人,他是有未来的;一个安住在得的人,他只有现在,他没有未来。
- 如果你可以选择的话,你希望安住在什么样的位置?想法影响到你生命的追求意乐愿望,愿望影响到你的行动。所以菩萨为什么要广学种种的圣贤之书?就是要培养一种正确的想法。所以这个想法的转变很重要,你不能老是活在见闻觉知、老是活在过去的感觉,跟着感觉走、跟着妄想走,那这个生命的突破就困难了。
- 我们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你说要生死无惧,无所畏惧,你跟我空观、法空观是有关系的。你一天到晚爱着自我意识,因为你这个自我意识临终的时候会消失掉,因为你今生的自我,是因为你今生的色身、今生的受想行识而引生的,所以其实你色身要消失的时候,你今生所捏造的自我也会消失,所以你会害怕。如果你平常是住在自我,你就会感觉到一种很强烈的危机感。
- 我们经常思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的心安住在无我、无我所的清净本性,你临终的时候能够无所畏惧,因为自我消失了,我平常就没有依止自我而住的。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生命的转变,第一个你要舍弃自我,依止真如,这个是我们成就法身要做的第一个工作。
有了智慧容易修习忍辱
- 怎么知道六度一定要智慧的引导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忍辱,忍辱在本论当中说:“于苦无动”。我们菩萨很容易去布施,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他有财富的困难,我们给他财物;他有精神上的障碍,我们开导他,让他内心感到安稳。我们菩萨也很容易持戒,因为我们不想到三恶道,所以我们尽量避免造杀盗淫妄的罪业。
- 但是菩萨修习忍辱是比较困难,当遇到个人身心病痛的刺激、或者人事的障碍,就很可能退失菩提心放弃菩萨道──其实一个人不能安忍,主要就是没有看到这当中的真相;如果一个人有智慧,他在修六度的时候,这个忍辱是更容昜的。
- 为什么六度一定要透过智慧的观照来化解?不是说我勉强,我已经很生气了,我说我不生气,那你是骗人。你是透过智慧的观照,了解到生命的真相,你觉得没有需要生气。
- 我们要知道,其实人跟人之间的接触,很少有机会是他主动想要伤害你,大部分是无意间的。就是说,其实每一个人是活在他的妄想当中,他根本不知道他伤害你,问题在这个地方,这很严重。如果我们不能通达这个生命的真相,你自己在那边生闷气,你自己障碍自己。
-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本位,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他心中的妄想所捏造的世界,事实…
《法雨清凉第003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