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虚云大师参禅要旨▪P4

  ..续本文上一页扬眉,称善知识,殊不知已为魔眷。又有等错会了达摩老人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的意义,便以坐在枯木岩为极则。这种人以化城为宝所,认异地作家乡,婆子烧庵,就是骂此等死汉。  

   (2) 老用心的易——绵密做去

  什么是老用心的易呢?

  到这时只要不自满,不中辍,绵绵密密做去,绵密中更绵密,微细中更微细,时节一到,桶底自然打脱。如或不然,找善知识抽钉拔楔去。

  寒山大士颂云:“高高山顶上,四顾极无边,静坐无人识,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禅。”

   首二句,就是说独露真常,不属一切,尽大地光皎皎地,无丝毫障碍。次四句,是说真如妙体,凡夫固不能识,三世诸佛也找不到我的处所,故曰无人识。孤月照寒泉三句,是他老人家方便譬如这个境界。最后两句,怕人认指作月,故特别提醒我们,凡此言说,都不是禅呀。

   丙、结论

  就是我方才说了一大堆,也是扯葛藤、打闲岔,凡有言说,都无实义。古德接人,非棒则喝,那有这样罗索,不过今非昔比,不得不强作标月之指。

   诸位同参呀!究竟指是谁?月是谁?参!

  

  三、参禅警语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不假修证。只因众生迷沦生死,经历长劫,贪嗔痴爱,妄想执着,染污已深,不得已而说修说证。所谓修者,古人谓为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焉。

  此次打七,已经三个半七,还有三个半七。下三个半七,身心较为纯熟,用功当比前容易。诸位不可错过因缘,务要在下三个半七内,弄个水落石出,发明心地,才不孤负这个难得的机缘。

  这二十多天来,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迟,努力用功,结果出不了四种境界:

   一者、路头还有搞不清的,话头看不上,糊胡涂涂,随众打盹,不是妄想纷飞,就是昏沈摇摆。

   二者、话头看得上,有了点把握,但是死死握着一片敲门瓦子,念着“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成了念话头。以为如此可以起疑情,得开悟,殊不知这是在话尾上用心,乃是生灭法,终不能到一念无生之地。暂用尚可,若执以为究竟实法,何有悟道之期?晚近禅宗之所以不出人了,多缘误于在话尾上用心。

   三者、有的会看话头,能照顾现前一念无生,或知念佛是心,即从此一念起处,蓦直看到无念心相,逐渐过了寂静,粗妄既息,得到轻安,就有了种种境界出现:有的不知身子坐在何处了,有的觉得身子轻飘飘的上腾了,有的见到可爱的人物而生欢喜心的,有的见到可怕的境界而生恐怖心的,有的起淫欲心的,种种不一。要知这都是魔,着即成病。

   四者、有的业障较轻的,理路明白,用功恰当,已走上了正轨的,清清爽爽,妄想若歇,身心自在,没有什么境界。到此地步,正好振起精神,用功向前。惟须注意枯木岩前岔路多,有的是在此昏沈而停住了,有的是得了点慧解,作诗作文,自以为足,起贡高我慢。

  以上四种境界都是病,我今与你们以对治之药。

   第一如话头未看上,妄想昏沈多的人,你还是看“念佛是谁”这个谁字,待看到妄想昏沈少,谁字不能忘了时,就看这一念起处,待一念不起时,即是无生。能看到一念无生,是名真看话头。

   第二关于执着“念佛是谁” ,在话尾上用心,以生灭法为是的人,也可照上述的意思,即向念起处看到一念无生去。

   第三关于观无念已得寂静轻安,而遇到任何境界的人,你只照顾本参话头,一念不生,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概不理他,自然无事,不落群邪。

   第四关于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应如古人所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由一向至极处迈进,直至「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纵横去。

  以上所说,都是对末法时期的钝根人说的方法。其实宗门上上一乘,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之旨,教外别传,历代祖师,惟传一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落阶级,不假修证,一言半句即了,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修,当下就是。不起妄缘,即如如佛,那里有许多闲话呢。

  四、除夕普茶示众

  诸位上座,今天又是腊月三十日了,大众都认为是过年。常住没有好供养,请诸位多吃杯茶。照历书规定,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

  人事上的措施,多是应着天时而来的。如农人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工人的起工停工;商人的开张结账;学校的开学放假。我们出家人的结制解制、请职退职,无一不是根据天时节令而来的。一般人认为过年是个大关节,要把一年的事作个总结,同时要休息几天。

  你我有缘,侥幸今日同在云门,平安过年。这是佛祖菩萨的加庇,龙天的护持,亦由大家累劫栽培之所感。但我们自己平安过年,不可忘记那些痛苦不堪的人。我们不可贪图欢乐,要格外的省慎,深自忏悔,精进修持,自利利他,广培福慧。

  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进;年轻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须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总要及早努力,了脱生死,方为上计。

   我们本来天天吃茶,何以今天名“吃普茶”呢?这是先辈的婆心,藉吃普茶提醒大家。

   昔赵州老人,道风高峻,十方学者参礼的甚众。

   一日有二僧新到。

   州指一僧问曰:“上座曾到此间否?”

   云:“不曾到。”

   州云:“吃茶去。”

   又问另一僧云:“曾到此间否?”

   云:“曾到。”

   州云:“吃茶去。”

   院主问曰:“不曾到教伊吃茶去且置,曾到为什么也教伊吃茶去?”

   州云:“院主。”

   院主应:“喏。”

   州云:“吃茶去。”

   如是三人都得了利益。

   后来传遍天下,都说“赵州茶。”

   又如此地云门祖师,有学者来见,就举起胡饼;学者就领会了。所以天下相传,“云门饼” 、“赵州茶” 。

   现在诸位,正在吃茶吃饼,会了么?如若未会,当体取吃茶的是谁?吃饼的是谁?大抵古人念念合道,步步无生,一经点醒,当下即悟。今人梵行未清,常常在动,念念生灭,覆障太厚,如何点法,他亦不化。所以诸位总要放下一切,不使凡情妄念,染污自己的妙明真心。

   古人说:“但尽凡情,别无圣解。”

   你现在吃花生,若不知花生的香味,就同木石;若知花生的香味,就是凡夫。

   如何去此有无二途处,就是衲僧本分事。

   纵然超脱了这些见解,犹在鬼窟里作活计。

   大家仔细,放下身心,莫随节令转,直下参去。

  五、修与不修

  讲修行,讲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话。你我透彻了自己这一段心光,当下了无其事,还说什么修与不修?试看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表显,出家访道,苦行六年证道,夜睹明星,叹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清净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以后说法四十九年,而曰:“未说着一字。”自后历代祖师,一脉相承,皆认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横说竖说,或棒或喝,都是断除学者的妄想分别(身心世界、皆是幻觉),要他直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假一点方便葛藤,说修说证。佛祖的意旨,我们也就皎然明白了。

  你我现前这一念心,本来清净,本自具足,周遍圆满,妙用恒沙,与三世诸佛无异,但不思量善恶,与么去,就可立地成佛,坐致天下太平,如此有甚么行可修,讲修行岂不是句空话吗?但你我现前这一念心,向外驰求,妄想执着,不能脱离。自无始以来,轮转生死,无明烦恼,愈染愈厚,初不知自心是佛。即知了,亦不肯承当,作不得主,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常在妄想执着中过日子。上焉者,终日作模作样,求禅求道,不能离于有心。下焉者,贪嗔痴爱,牢不可破,背道而驰。这两种人,生死轮转,没有已时,讲不修行,岂不又是空话。

  所以大丈夫,直截了当,深知古往今来,事事物物,都是梦幻泡影,无有自性。人法顿空,万缘俱息,一念万年,直至无生。旁人看他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如常人,殊不知他安坐自己清净太平家里,享受无尽藏宝,无心无为,自由自在,动静如如,冷暖自知,不惟三界六道的人天神鬼窥他不破,就是诸佛菩萨也奈他不何,这样还说个甚么修行与不修行呢。

   其次的人,就要发起志向,痛念生死,发惭愧心,起精进行,访道力参,常求善知识,指示途径,勘辨邪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渐臻于精纯皎洁,这就不能说不修行了。

  上来说的不免迁上就下,仍属一些葛藤,明眼人看来,要认为“拖泥带水” 。然祖庭秋晚,去圣日遥,为应群机,不得已而如此罗索。究实论之,讲修行,讲不修行,确是空话,直下无事,本无一物,那容开口。菩萨呀!会吗?!

   六、怎样学菩萨道

  (一)菩萨

  诸位居士:今天邀晚学来参加贵会讲演佛法和各位见面,心灵上感觉到非常欢喜,虽然如是,一方面反省个人,惭愧万分!现在所讲题目“怎样学菩萨道?”内容含义至深广博,可以说包括大乘佛教三藏十二部经了,若果不信,我把这题目讲过之后,诸位翻开经律论一看,方知都不出这个题中的意旨,如大品般若经等。现今时间很短促,只好择其最精要者,与诸位菩萨谈谈罢了。

  “菩萨”是印度的梵语,具足说“菩提萨埵”,中华译为“觉有情”,意思就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道理。那末、怎样叫做自觉觉他呢?菩萨自己觉悟“人生真相”,从无始来到于如今,它…

《虚云大师参禅要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