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十四节课▪P3

  ..续本文上一页供。老夫妇见尊者长得不错,修行也好,就问他:“你从哪里来?有没有亲人?”尊者答言:“我舍弃了家乡,也没有亲人,我就是这样一个乞丐。”老夫妇听后,说:“我们也没有子女,你就做我们的义子吧!我们有块好地,你可以去耕耘;然后再找个好姑娘,生个可爱的儿子,这样一来,你不久就会有很多亲友了。”

  米拉日巴尊者说:“这一切我都不需要,我舍弃他们还来不及呢。”于是以歌唱道:“子初悦意如天子,慈愍之心难形容,中间过分催索债,虽施一切无悦时。别人之女迎入内,大恩父母逐出外,父亲呼唤不答复,母亲呼唤不应声,后成冷淡之邻居。勾结狡者造恶业,自生怨敌刺痛心,应断轮回之耙绳,世间子孙我不求。”

  意思是,儿子刚降生时犹如天子,可爱得不得了,但长大后就成了讨债鬼,即使给他一切,也没办法取悦他。待他把别人的女儿娶回家,就会把大恩父母逐出门外。父母怎么呼唤,他也不搭理,就像关系冷淡的邻居一样。甚至他还与恶人勾结,做尽坏事,刺痛父母的心。故应断除轮回的绳索,世间的儿子我不要。

  老夫妇又说:“儿子的确可能会变成仇人,那么就要一个女儿吧,女儿还是很可爱的。”尊者又以歌唱道:“女初笑颜如仙童,掠夺财宝具大力,中间讨债无尽头,父前公开索要走,母前暗地偷偷带,施给不知报恩德,嗔恨大恩之父母,后成红面罗刹女。若善他人之荣耀,若恶自己祸害源,祸害魔女刺痛心,断除无觉之忧愁,祸根之女我不求。”

  老夫妇不甘心,继续劝道:“没有子女也倒不要紧,但若连一个亲戚都没有,你会处处受人欺侮的。”尊者摇摇头,唱道:“亲友初遇见欢颜,密切来往漫山谷;中间酒肉如还债,送他一次还一度;后成贪嗔争吵因,恶友讼因刺痛心。舍弃乐时之食友,世间亲友我不求。”

  汉地、藏地都有这种情况:开始的时候,亲友之间你请我、我请你,显现特别热情;到了中间,就开始讲条件了,你请一次,我才还一次,不像最初那样了;最后关系越来越僵,甚至还会互相争吵。这就是世间的亲友,对此也没必要希求。

  总而言之,儿子、女儿、亲友等,都不应该去执著,这就是所谓的看破今世。尽管这一点很难做到,但作为修行人,只要懂得了爱别离苦,定能慢慢看淡这一切。否则,你天天想孩子、想父母、想朋友……心里装的都是这些,那根本不会有修行的时间,也不会有大慈大悲的位置。

  当然,对在家人而言,将子女亲友完全看破并抛弃,也是不现实的。但即便如此,你也不能太执著。毕竟聚散离合是轮回的规律,明白这个道理后,修行自然比较成功。否则,你都修行很长时间了,亲人离去还特别痛苦,甚至不想活下去,那就不是修行人了。所以,大家要好好观修爱别离苦!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一、怀胎守护恩;二、临产受苦恩;三、生子忘忧恩;四、咽苦吐甘恩;五、回干就湿恩;六、哺乳养育恩;七、洗涤不净恩;八、远行忆念恩;九、深加体恤恩;十、究竟怜愍恩。

  

  

  [2] 此公案详见《法句譬喻经·道行品第二十八》。

  

  

  [3] 《法句譬喻经》云:“佛告梵志:汝实愚痴,人死神去,便更受形。父母妻子,因缘会居,譬如寄客,起则离散。愚迷缚着,计为己有,忧悲苦恼,不识根本,沈溺生死,未央休息。唯有慧者,不贪恩爱,觉苦舍习,勤修经戒,灭除识想,生死得尽。”

  

  

  [4] 《法苑珠林》云:“譬如飞鸟暮宿高树,同止共宿,伺明早起,各自飞去,行求饮食。有缘即合,无缘即离。我等夫妇亦复如是,无常对至,随其本行,不能救护。”

  

  

  [5] 《大庄严论经》:十五卷,印度马鸣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又作《大庄严经论》、《大庄严论》、《大庄严经》,收在《大正藏》第四册。主要是搜集佛陀本生,及诸种善恶因缘、譬喻等九十章故事,以供求道者参考。

  

  

  [6] 《大庄严论经》云:“竺叉尸罗国有博罗吁罗村,有一估客名称伽拔吒,作僧伽蓝,如今现在,称伽拔吒。先是长者子,居室素富,后因衰耗,遂至贫穷。其宗亲眷属尽皆轻慢,不以为人,心怀忧恼遂弃家去。共诸伴党至大秦国,大得财宝还归本国。时诸宗亲闻是事已,各设饮食香华妓乐于路往迎。时称伽拔吒身著微服在伴前行。先以贫贱年岁又少,后得财宝其年转老,诸亲迎者并皆不识,而问之言:称伽拔吒为何所在?寻即语言:今犹在后。至大伴中而复问言:称伽拔吒为何所在?诸伴语言:在前去者即是其人。时宗亲往到其所而语之言:汝是称伽拔吒,云何语我乃云在后?称伽拔吒语诸宗亲言:称伽拔吒非我身是,乃在伴中驼驴驮上。所以然者?我身顷来,宗亲轻贱,初不与语,闻有财宝乃复见迎,由是之故在后驮上。宗亲语言:汝道何事不解汝语?称伽拔吒即答之言:我贫穷时共汝等语不见酬对,见我今者多诸财宝,乃设供具来迎逆我,乃为财来,不为我身。”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十四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