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由两岸三地多位知名演员联合演出,2006年国内票房排名第八。据说很多人看了后,都感动得流下眼泪。
还有,以前法王去印度时,在香港停留过一段时间,当时很多香港居士都赞叹一部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剧中讲述了一位精神病医生留学归国后,偶然发现院中的一名病人,竟是他失踪18年的母亲……该剧主题是“世上只有妈妈好”,刻画了母亲的崇高、母爱的伟大。这部电影十分感人,观众们看后哭成一片,是一部公认的“哭片”。在我们眼里,这片子最打动人的地方,其实是母子聚合与离别的场面,这即是佛经中讲的爱别离苦。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如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陆游与唐婉……讲的都是人和人之间的互相执著。由于他们没有证悟空性,不了解一切聚散都是因缘,所以一旦面临生离死别,就万分痛苦、肝肠寸断。这种痛苦被搬上荧屏之后,人们也觉得非常真实。然而在通达佛法的人看来,这一切只不过是因缘而已,没有什么好耽著的。
《法苑珠林》中就讲过一个人,丈夫被毒蛇咬死了,她并不悲痛,什么感觉都没有。旁人觉得奇怪,问:“你为何不伤心啼哭?”她说:“夫妻犹如林中的飞鸟,有缘即合,无缘即离,没什么可痛苦的![4]”后来,这就演变成俗话所说的:“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可见,夫妻聚合只不过是暂时的缘分,因为各自业力不同,一旦大难来临,只有独来独去、各奔东西。《毗奈耶经》亦云:“一切恩爱久共处,时至命尽会别离,路宿树下且随飞,妻子眷属皆如是。”
同样,上师和弟子、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如此。以前我读师范时,班里有九个凉山州的同学,他们只读两年,而我们读四年。所以,两年后他们离开时,全班三四十个同学抱着这九人不放,舍不得让他们走。大清早去送行时,一两个人抱一个,哭得稀里哗啦。后来老师批评说:“车马上就开了,车票都已买好了,你们不放不行!”于是,大家只好抱着、哭着把他们送进了车站,一路引来了许多人的围观。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当时没学过“爱别离苦”。(众笑)
其实,只要以智慧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亲友也不一定是真正“亲”。比如,父母自以为对孩子情深意切、甚为慈爱,可这种慈爱完全是颠倒的,最终只能害了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呢?你们想想:儿子小的时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为他做好所有的事,到了成家立业之时,又为他迎娶作为终身伴侣的妻子,这实际是把他捆缚在了轮回的绳索上。常有许多老居士说:“上师您加持加持,我家孩子快30岁了,马上过期了,一定要……”那天还有个人给我打电话:“上师啊,怎么办呢?我家“传承”断了!”因为她开始是在讲学《入行论》的情况,我就以为是《入行论》的传承断了,结果弄了半天才明白,她说的是家族香火的传承断了。
而且,父母还教给孩子如何制伏敌人、扶助亲友、发家致富等造恶的方法。就现在的父母而言,常教孩子从小怎么杀生,怎么吃蛇、吃虾、吃青蛙……有时在餐厅看到这一幕幕,真的觉得很悲哀。父母虽然很想对孩子好,但他们的“专业”除了杀盗淫妄,也教不出对今生来世有利的行为,这无疑会导致子女无法从恶趣深渊中获得解脱,恐怕再没有比这更为严重的坑害了。
要知道,真正去害一个人,不一定是用武器当面刺杀,日积月累的错误引导,对生生世世才是致命的毒害。当然,父母也不是故意去害子女,只是他们太愚痴了,由于受环境、教育等各方面影响,所作所为无一不是恶业。因此,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所学也只有造恶而已,除此之外,不会有优良、高尚的慈悲理念。即使子女偶尔因善根萌发,想学佛、出家或做善事,父母也会心生不满、横加阻拦,千方百计去破坏。由此可见,很多父母确实可怜,他们思维是颠倒的,行为也是颠倒的,最终不但利益不了子女,反而可能会害了他。
现在很多人说父母是最好的,这一点我们也不否认,正如刚才佛经所言,父母为儿女付出了很多心血,应当报答他们的恩德。但另一方面,对父母也不能太执著。曾有个人说:“如果我母亲死了,我一天也活不下去,要么一头撞死,要么……反正肯定会去死。一想到母亲不在了,我的心就崩溃了!”话虽如此,但你母亲若真的死了,你会不会撞死也不一定。可单单是你这种想法,就是不懂轮回的本性所致。
当然,父母也是一样,不应该对子女太执著,以为他百分之百对你有利。要知道,真正孝顺的孩子为数不多,那许多子女是怎样对待父母的呢?最初吸取父母身体的精华,中间抢夺他们口中的饮食,最后夺取他们手中的财产。父母再怎么疼爱儿女,他们也会反过来与父母作对。父母将毕生不顾千辛万苦、罪大恶极、臭名远扬而积累下来的财富,毫不吝惜地全部给予子女,他们却觉得这理所当然,无有一点一滴感激之情。在这个世间上,就算只给个普通人一把茶叶、请吃一顿饭,他也会喜不自禁地连连道谢,可是对子女来说,哪怕给了他一大笔钱、一套房子,他也满不在乎,觉得这没什么,还认为父母的财物由自己来享用天经地义。
而且,兄弟姐妹之间,也常为了财产而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平时他们从不关心父母,一旦父母重病垂危,就一个个都跑来了,生怕财产落入了别人腰包。纵然父母把财产给了子女,他们也没有答谢之意。即使父母已倾囊相送,他们却仍是一要再要,甚至父母念珠里有一颗记数用的精致珍珠,他们也会死皮赖脸地要走。
这种情况不仅藏地有,汉地实际上也很多。听说有个人自己条件不错,却把父母安置在一所简陋的房子里。这还不算,别人送给他父母一台电视,他回来看到了,忙说:“你们眼睛不太好,看不了电视。还是给我吧,我们年轻人喜欢看。”然后,父母只能眼睁睁看着电视被他搬走了……
其实子女这样对待父母,父母最终也会有怨气的。最近我去了几家养老院,那里的条件有好有坏,但有一点相同的是,很多老人都有自闭症。我敲门的时候,他们先是不出来,就算出来了也是怨天尤人,说这个、说那个,一肚子都是牢骚。他们始终觉得,所有人都很虚假、不值得信任,即使我们慈爱地给他些东西,他也觉得是骗人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最信赖的子女,如今都抛弃了他,那还有谁值得去相信呢?
明白这一点后,父母也没必要执著子女。就拿女儿来讲,倘若她贤惠善良、聪明能干,迟早会成为别人家的媳妇,对自己方面起不到什么作用;倘若她性情恶劣,成天在婆家吵架,最后呆不下去了,只好抱着孩子回娘家,给家人蒙羞。
其他的亲戚也不例外。当你财力十足、幸福美满时,所有人会把你奉若神明,明明不需要,他们也竭尽全力地帮助你,将饮食财产主动送上门来;而一旦你身败名裂、身无分文,即便没做一点错事,他们也像仇人一样对待你,纵然你诚心利益他们,所得到的也是恩将仇报。
由此可见,子女、亲友等无有丝毫实义。故佛在《菩萨本行经》中说:“富贵荣禄,众苦之本;居家恩爱,犹如牢狱之中。”荣华富贵都是无常的,如果去执著,就会成为众苦的根本;家人恩爱也是如幻的,如果去贪执,只会将自己束缚在轮回的牢狱中。
尤其是当今时代非常现实,有些人退休前门庭若市,退休后门可罗雀;退休前一呼百诺,退休后呼天不应;退休前众星捧月,退休后鞍马稀少。现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许多人从官场上退下来后,常有“人走茶凉”的慨叹。所以,若能明白这些道理,自己对很多人和事就不会那么执著了。
《大庄严论经》[5]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个人叫称伽拔咤,他家世代都是巨富,但到他这一代开始没落,财力衰耗,最后变得一贫如洗。这时所有亲友都不理他,反而轻蔑他,不把他当人看。他实在无法面对,只好痛苦地背井离乡,去往别的国家谋求生路。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获得了大量财富,准备返回家乡。
亲友们听见他回来的消息,立刻改变态度,纷纷拿着食物、香花等到路上迎接。他得知后,故意衣衫褴褛,混杂在前头仆人的队伍里。他昔日贫困潦倒时还是青年,如今成了富翁已是老人,所以谁也不认识他。
亲友们向他打听道:“衣锦还乡的称伽拔咤在哪里?”
他说:“还在后面。”
亲友们又向后面的人打听:“哪一位是称伽拔咤?”
回答:“刚才前面那位就是。”
亲友们忙回头找到他,责问:“你为什么这样做?”
他冷淡地回答:“你们想见的称伽拔咤,坐在后面的骆驼上。当年我穷途没落时,诸位不理睬我,而现在却忙着来迎接。事实上,你们不是迎接我,只不过是为了我的财产,这些财产就放在后边的骆驼背上!”[6]
可见,亲朋好友的恭维、尊敬,不一定是真心的,往往都怀有各种目的。原来某地一个活佛去了美国,五六十年没有回国,后来有一次他要回来,亲友们兴奋得不得了,里里外外张罗了很长时间。但那个活佛回到家乡后,可能因为是修行人吧,对所有人一分钱都没给,只是平平淡淡见了个面。结果他离开的时候,一个人都不去送。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亲怨有时很难分辨。以前阿凡提当州长时,来往于他家的人络绎不绝。一天,邻居冒昧地问:“你家每天有这么多客人,你到底有多少朋友啊?”阿凡提回答:“等我不当州长、削职为民时,那时候再告诉你。”其实他也很清楚,一旦自己下了台,就不会有这么多“朋友”了。所以,执著亲友没有丝毫意义。
关于断除对亲友的贪执,米拉日巴尊者就有很好的教言。当年尊者在光明洞闭关时,有一次去孟津化缘,被一对老夫妇请到家里应…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十四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