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节课
思考题
216、什么是爱别离苦?怎样才能断除这种痛苦?
217、《前行》中讲的“爱别离苦”,主要是从哪个角度分析的?除此之外,世间上还有哪些爱别离苦?你对此有何体会?
218、若以智慧详加观察,为什么说父母、子女、亲友等不一定是真正“亲”,没有必要去执著?作为在家人,假如不能完全舍弃这些,那应该掌握什么分寸?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人类之苦”的八支分苦中,今天讲第六个——爱别离苦。
所谓爱别离苦,是指所亲爱之人,以某种因缘互相离别,不得共处,由此产生极大苦楚。如《大毗婆沙论》云:“诸可爱境,远离身时,引生众苦,故名爱别离苦。”这种现象在世间上比比皆是,两个相爱的人有时由于因缘穷尽,不得不劳燕分飞,其中一者若对此无法接受,甚至会因绝望自杀,做出种种无知的行为来。
其实,如果认识到这种痛苦的本体,就不会有那么沉重的打击了。要知道,爱有狭义、广义之分:广义的爱,是对一切众生不计回报的付出,这是一种大爱;而狭义的爱,只限于男女之情,这种爱完全是折磨,在没认识它的本性之前,只会给你带来痛苦。而唯有断除了对它的执著,才不会有那些忧愁、怖畏、悲愤。如《大般涅槃经》云:“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现在很多人都活在患得患失中,这种心态,往往是源于对某个人的爱执。正因为对所爱之人太过痴迷,以致醉生梦死、执迷不悟,耗尽了一生的时光。实际上若能明白这种苦的本质,相信很多人会对自己的追求重新定位。所以,在学习《前行》时,大家也要了解世间百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众生。
如今许多人特别迷茫,当执著一个对境时,加上社会风气的推波助澜,自己很难从中解脱出来。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对人、财、物的执著相当可怕,尽管这些很折磨人,但他们却无力自拔、越陷越深。因此,要想摆脱这一切,只有依靠佛法的力量,若能认识心的本性,或对俗世的虚幻无常通达无余,一切的痛苦则很容易转为道用。
其实,对每个人来讲,精神财富远远超过物质财富。物质财富固然能解决一时的贫困,但却遣除不了内心的痛苦;而精神财富,尤其是佛教中看破今世、断除我执、证悟空性、了知无常等教义,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出家也好、在家也好,汉族也好、藏族也好,乃至任何民族、任何国家的人,只要拥有了这些理念,就会成为世间上最快乐的人。
在座的很多道友,从外在形象、服装上看,一个个都大同小异,但有些人因前世的信心和今生的努力,各种因缘聚合之后,将佛陀的大慈大悲与空性教义融会贯通,这样一来,无论他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还是自己面对生老病死,都会游刃有余,无论身在何处,生活都会非常快乐。
当然,作为凡夫人,尚未登地或成就之前,身心上难免会有恍恍惚惚的痛苦,但对于这些痛苦,我们不会像从未学佛的人那样特别执著——以前我家来了个老乡,他为了家人的事情,一直哭哭啼啼讲了很多。他走之后,旁边的一位堪布说:“这些世间人太执著了,执著得那么厉害呀!”的确,他们把名、财、情等完全执为实有,正因为执为实有,这些就会实实在在地伤害自己,实实在在地带来不便。
现在,很多人都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对左右两边犹豫不定、不知方向。所以,我们一定要引导他们通过学习佛法,从心坎深处希求人生的光明之路。当然,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道路,无疑就是大乘之道。如果你们已入此道,就应该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直至达到目的地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就算遇到各种障碍、困难,每一个人也不应该退缩!
庚六、爱别离苦:
流转世间的一切众生,都对亲友等自方爱恋有加,对怨敌等他方恨之入骨,堕入亲戚、朋友、眷属的情网中,结果为了他们受尽苦难。其实,亲友之间的暂时相聚,同样是无常离别的本性。但大多数人却不明此理,对他们来说,亲人离开人世,或者流离失所、沦落他乡,或者被怨敌逼得走投无路,自己甚至比他本人还痛苦。
特别是,父母对子女十分爱执,一会儿担心他挨冻受凉,一会儿顾及他饿了渴了,一会儿又忧虑他生病死亡。(我们为什么要报答父母的重恩?就是因为他们为我们付出太多了,跟其他人完全不同。)即使是子女老了,父母仍会这样担忧。鸠摩罗什翻译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佛陀就讲了父母的十种恩德[1],每一种恩德均由两偈阐述,其中有一偈云:“母年一百岁,长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意思是即使老母年愈100岁,也会时时挂念80岁的儿子:“他在外面身体好不好?会不会遇到困难?会不会再不回来了?……”除非她撒手西去、离开人间,否则,再老、再病都不会断尽这份恩爱。如果是宝贝儿子或女儿生病了,父母宁愿以自己的性命换取子女健康,他们心里挥之不去的唯一牵挂就是孩子,为了孩子总是劳心费神,含辛茹苦。同样,与亲友之间如果情意缠绵、纠缠不休,势必也要感受这样的忧苦。
因此,人与人之间所谓的感情,不要说用中观的离一多因、有无生因观察,就算用简单的推理去分析,也都是痛苦之因。然而,众生因无始以来的执著所致,不知这种爱执是源于前世的恶缘,故很难不受它的束缚。
佛经中记载[2],昔有一婆罗门生了个儿子,7岁时便因病而死。婆罗门伤心欲绝,决定去找阎罗王,把儿子的命要回来。他到处打听如何才能前往阴间,一群婆罗门告诉他:“人活着的时候,通常见不到阎罗王。不过如果你执意要去,向此西行四百里有一条大河,河中的城是仙人行经人间停宿的地方。每月八日阎罗王将经过那座城,只要你守持斋戒,必定能如愿见到!”
后来,婆罗门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见到了阎罗王。他恳求阎罗王让他儿子重新活过来,阎罗王说:“你儿子正在东园玩耍,如果他愿意,你就可以带他回去。”他欣喜至极,立刻直朝东园奔去。结果他儿子见了他,根本不理他,甚至还呵斥道:“你这不明事理的愚痴老头,我只是暂时寄住在你家,所以被称为你的儿子。现在我在这里已另有父母,你还是打消妄想,早点回去吧!”婆罗门满怀悲痛,怅然离去。
他回家后实在想不通,就去问佛陀整件事的缘由。佛陀说:“你真的是愚迷无知啊!父子、夫妻只是暂时的因缘聚合,才聚到了一起,就如寄居一处的旅人们般,不久便会离散……[3]”佛陀开示了爱别离苦的道理,婆罗门顿时心开意解,遂于佛陀座下出家,终证得阿罗汉果。
可见,佛经中有许多对人生的透彻认识,如果人人都能懂得,就不会有特别强烈的苦受了。否则,一旦与所执著之人别离,便会感到天崩地裂、极难忍受。即使这种苦发生在别人身上,自己也会难以释怀。世间上有好多故事和电影,之所以感人至深、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的情节十分悲哀,而这种悲哀,实际上就是爱别离苦。
拿孟姜女的故事来说,当年秦始皇为修长城,到处抓人做劳工。孟姜女刚成亲不久,丈夫也被强行抓走了,从此两地相隔、音信全无。孟姜女日夜思念着丈夫,于是做好几件寒衣,亲自去千里寻夫。到了长城,她一站一站询问,结果终于打听到,丈夫已因饥饿、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城墙底下。(据历史记载,修长城累死了好多人,死后大多被埋在那里。所以我去长城时一直念观音心咒,一边看着那些石头,一边想:“下面会不会有很多尸体啊?”)孟姜女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后来,一段长城突然倒塌,露出来的正是她丈夫的尸骨……
藏地也有类似的故事。果洛地方有个女人,丈夫去打仗了,再也没回来。她日日以泪洗面,久而久之,就疯掉了。她疯了以后,自然唱起很多悲歌,可能是发自内心的缘故吧,每一首悲歌的词都很优美。这是流传很广的一个故事,在我小的时候,老人们经常讲起,听后让人觉得这种执著很可怜。
前几年,有一部很出名的电影叫《云水谣》。我虽然没有看过,但别人给我讲了里面的情节:上世纪40年代,两个台湾年轻人一见钟情,并成了亲。后因政治动乱,男的辗转来到大陆,奔赴朝鲜战场当兵,并把名字也改了。此时他结识了一位战地护士,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与她结了婚。而身在台湾的那个女人,始终坚贞不渝,并以儿媳的身份主动担负起照顾他母亲的重任,开始了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后来两岸关系有所好转,她有机会来大陆办画展,在养女的帮助下,终于打听到了丈夫的消息——他多年前在西藏雪崩中殉难了。此时,她已苦苦等了近60年。这部影片是根据《台湾往事》改编的,…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十四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