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五十四節課

  

第五十四節課

  

思考題

  216、什麼是愛別離苦?怎樣才能斷除這種痛苦?

  217、《前行》中講的“愛別離苦”,主要是從哪個角度分析的?除此之外,世間上還有哪些愛別離苦?你對此有何體會?

  218、若以智慧詳加觀察,爲什麼說父母、子女、親友等不一定是真正“親”,沒有必要去執著?作爲在家人,假如不能完全舍棄這些,那應該掌握什麼分寸?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人類之苦”的八支分苦中,今天講第六個——愛別離苦。

  

所謂愛別離苦,是指所親愛之人,以某種因緣互相離別,不得共處,由此産生極大苦楚。如《大毗婆沙論》雲:“諸可愛境,遠離身時,引生衆苦,故名愛別離苦。”這種現象在世間上比比皆是,兩個相愛的人有時由于因緣窮盡,不得不勞燕分飛,其中一者若對此無法接受,甚至會因絕望自殺,做出種種無知的行爲來。

  

其實,如果認識到這種痛苦的本體,就不會有那麼沈重的打擊了。要知道,愛有狹義、廣義之分:廣義的愛,是對一切衆生不計回報的付出,這是一種大愛;而狹義的愛,只限于男女之情,這種愛完全是折磨,在沒認識它的本性之前,只會給你帶來痛苦。而唯有斷除了對它的執著,才不會有那些憂愁、怖畏、悲憤。如《大般涅槃經》雲:“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于愛,何憂何怖?”

  

現在很多人都活在患得患失中,這種心態,往往是源于對某個人的愛執。正因爲對所愛之人太過癡迷,以致醉生夢死、執迷不悟,耗盡了一生的時光。實際上若能明白這種苦的本質,相信很多人會對自己的追求重新定位。所以,在學習《前行》時,大家也要了解世間百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衆生。

  

如今許多人特別迷茫,當執著一個對境時,加上社會風氣的推波助瀾,自己很難從中解脫出來。尤其是一些年輕人,對人、財、物的執著相當可怕,盡管這些很折磨人,但他們卻無力自拔、越陷越深。因此,要想擺脫這一切,只有依靠佛法的力量,若能認識心的本性,或對俗世的虛幻無常通達無余,一切的痛苦則很容易轉爲道用。

  

其實,對每個人來講,精神財富遠遠超過物質財富。物質財富固然能解決一時的貧困,但卻遣除不了內心的痛苦;而精神財富,尤其是佛教中看破今世、斷除我執、證悟空性、了知無常等教義,不管你是什麼身份,出家也好、在家也好,漢族也好、藏族也好,乃至任何民族、任何國家的人,只要擁有了這些理念,就會成爲世間上最快樂的人。

  

在座的很多道友,從外在形象、服裝上看,一個個都大同小異,但有些人因前世的信心和今生的努力,各種因緣聚合之後,將佛陀的大慈大悲與空性教義融會貫通,這樣一來,無論他弘揚佛法、利益衆生,還是自己面對生老病死,都會遊刃有余,無論身在何處,生活都會非常快樂。

  

當然,作爲凡夫人,尚未登地或成就之前,身心上難免會有恍恍惚惚的痛苦,但對于這些痛苦,我們不會像從未學佛的人那樣特別執著——以前我家來了個老鄉,他爲了家人的事情,一直哭哭啼啼講了很多。他走之後,旁邊的一位堪布說:“這些世間人太執著了,執著得那麼厲害呀!”的確,他們把名、財、情等完全執爲實有,正因爲執爲實有,這些就會實實在在地傷害自己,實實在在地帶來不便。

  

現在,很多人都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對左右兩邊猶豫不定、不知方向。所以,我們一定要引導他們通過學習佛法,從心坎深處希求人生的光明之路。當然,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道路,無疑就是大乘之道。如果你們已入此道,就應該勇往直前、義無反顧,直至達到目的地爲止。在這個過程中,就算遇到各種障礙、困難,每一個人也不應該退縮!

  庚六、愛別離苦:

  流轉世間的一切衆生,都對親友等自方愛戀有加,對怨敵等他方恨之入骨,墮入親戚、朋友、眷屬的情網中,結果爲了他們受盡苦難。其實,親友之間的暫時相聚,同樣是無常離別的本性。但大多數人卻不明此理,對他們來說,親人離開人世,或者流離失所、淪落他鄉,或者被怨敵逼得走投無路,自己甚至比他本人還痛苦。

  

特別是,父母對子女十分愛執,一會兒擔心他挨凍受涼,一會兒顧及他餓了渴了,一會兒又憂慮他生病死亡。(我們爲什麼要報答父母的重恩?就是因爲他們爲我們付出太多了,跟其他人完全不同。)即使是子女老了,父母仍會這樣擔憂。鸠摩羅什翻譯的《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中,佛陀就講了父母的十種恩德[1],每一種恩德均由兩偈闡述,其中有一偈雲:“母年一百歲,長憂八十兒,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離。”意思是即使老母年愈100歲,也會時時挂念80歲的兒子:“他在外面身體好不好?會不會遇到困難?會不會再不回來了?……”除非她撒手西去、離開人間,否則,再老、再病都不會斷盡這份恩愛。如果是寶貝兒子或女兒生病了,父母甯願以自己的性命換取子女健康,他們心裏揮之不去的唯一牽挂就是孩子,爲了孩子總是勞心費神,含辛茹苦。同樣,與親友之間如果情意纏綿、糾纏不休,勢必也要感受這樣的憂苦。

  

因此,人與人之間所謂的感情,不要說用中觀的離一多因、有無生因觀察,就算用簡單的推理去分析,也都是痛苦之因。然而,衆生因無始以來的執著所致,不知這種愛執是源于前世的惡緣,故很難不受它的束縛。

  

佛經中記載[2],昔有一婆羅門生了個兒子,7歲時便因病而死。婆羅門傷心欲絕,決定去找閻羅王,把兒子的命要回來。他到處打聽如何才能前往陰間,一群婆羅門告訴他:“人活著的時候,通常見不到閻羅王。不過如果你執意要去,向此西行四百裏有一條大河,河中的城是仙人行經人間停宿的地方。每月八日閻羅王將經過那座城,只要你守持齋戒,必定能如願見到!”

  

後來,婆羅門曆經千辛萬苦,終于見到了閻羅王。他懇求閻羅王讓他兒子重新活過來,閻羅王說:“你兒子正在東園玩耍,如果他願意,你就可以帶他回去。”他欣喜至極,立刻直朝東園奔去。結果他兒子見了他,根本不理他,甚至還呵斥道:“你這不明事理的愚癡老頭,我只是暫時寄住在你家,所以被稱爲你的兒子。現在我在這裏已另有父母,你還是打消妄想,早點回去吧!”婆羅門滿懷悲痛,怅然離去。

  

他回家後實在想不通,就去問佛陀整件事的緣由。佛陀說:“你真的是愚迷無知啊!父子、夫妻只是暫時的因緣聚合,才聚到了一起,就如寄居一處的旅人們般,不久便會離散……[3]”佛陀開示了愛別離苦的道理,婆羅門頓時心開意解,遂于佛陀座下出家,終證得阿羅漢果。

  

可見,佛經中有許多對人生的透徹認識,如果人人都能懂得,就不會有特別強烈的苦受了。否則,一旦與所執著之人別離,便會感到天崩地裂、極難忍受。即使這種苦發生在別人身上,自己也會難以釋懷。世間上有好多故事和電影,之所以感人至深、流傳千古,就是因爲它的情節十分悲哀,而這種悲哀,實際上就是愛別離苦。

  

拿孟姜女的故事來說,當年秦始皇爲修長城,到處抓人做勞工。孟姜女剛成親不久,丈夫也被強行抓走了,從此兩地相隔、音信全無。孟姜女日夜思念著丈夫,于是做好幾件寒衣,親自去千裏尋夫。到了長城,她一站一站詢問,結果終于打聽到,丈夫已因饑餓、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城牆底下。(據曆史記載,修長城累死了好多人,死後大多被埋在那裏。所以我去長城時一直念觀音心咒,一邊看著那些石頭,一邊想:“下面會不會有很多屍體啊?”)孟姜女哭了叁天叁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後來,一段長城突然倒塌,露出來的正是她丈夫的屍骨……

  

藏地也有類似的故事。果洛地方有個女人,丈夫去打仗了,再也沒回來。她日日以淚洗面,久而久之,就瘋掉了。她瘋了以後,自然唱起很多悲歌,可能是發自內心的緣故吧,每一首悲歌的詞都很優美。這是流傳很廣的一個故事,在我小的時候,老人們經常講起,聽後讓人覺得這種執著很可憐。

  

前幾年,有一部很出名的電影叫《雲水謠》。我雖然沒有看過,但別人給我講了裏面的情節:上世紀40年代,兩個臺灣年輕人一見鍾情,並成了親。後因政治動亂,男的輾轉來到大陸,奔赴朝鮮戰場當兵,並把名字也改了。此時他結識了一位戰地護士,由于種種原因,最終與她結了婚。而身在臺灣的那個女人,始終堅貞不渝,並以兒媳的身份主動擔負起照顧他母親的重任,開始了漫長而無望的等待。後來兩岸關系有所好轉,她有機會來大陸辦畫展,在養女的幫助下,終于打聽到了丈夫的消息——他多年前在西藏雪崩中殉難了。此時,她已苦苦等了近60年。這部影片是根據《臺灣往事》改編的,…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五十四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