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節課
思考題
219、什麼是求不得苦?遇到這種痛苦時,什麼樣的人可以輕易化解?什麼樣的人會越來越痛苦?你屬于哪一種人?
220、什麼是不欲臨苦?請引用《竅訣寶藏論》的教證詳加說明。了知這個道理後,你應當如何發願?
221、通過學習“人類之苦”,你最大的收獲是什麼?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學習“人類之苦”中的第七個——求不得苦。
所謂求不得苦,是指世人欲望無有限度,因各自職業、地位、愛好、身份等不同,以致所求目標也各式各樣,若對自己所愛樂的事物,如財産、地位、美色等,求之而不能得,這種痛苦即爲求不得苦。如《大毗婆沙論》雲:“求如意事,不果遂時,引生衆苦,故名求不得苦。”
平時我跟許多人接觸的過程中,常發現他們的苦受、煩惱、憂愁,大多數都是求不得苦。尤其是現在的世間人,因看得太多、聽得太多,以致所追求的目標和花樣也很多。他們見到別人穿高檔衣服、吃美味佳肴,住奢華豪宅、開高級轎車,自己沒有的話,就會特別傷心。而我們學佛的人完全不同,尤其是觀過輪回痛苦的人,對世間一切不會特別執著。如果各方面因緣具足,你有這些外在條件,那去享用也可以;但若實在得不到,自己也能坦然接受,並不會苦苦強求。
所以,當今時代確實需要精神食糧,有了它,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有一種面對的勇氣。否則,內心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就覺得自己極其倒黴、一無是處,這樣想的結果,只能産生越來越大的精神壓力,弄得自己無所適從。
要知道,夢想與現實之間有距離,許多事情不一定如願以償,這是很正常的。《仁王般若經疏》也說:“事與願違者,即是求不得苦。”但世人達不到自己的目標,心裏往往會産生憂愁、悲傷,如《六度集經》所言:“事與願違,憂悲爲害。”這是沒有必要的。如果你學過大乘論典,心胸就會非常開闊,所求的東西得到了,不會過于歡喜;得不到,也不會過于傷心。因爲你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緣,因緣具足時,不費力也會自然成功,而如果因緣不具足,再努力也無濟于事。
因此,對很多心理不平衡的人來說,佛法是內心創傷愈合、防止再次受傷的甘露妙藥,只要你心態健康了,即使身體上有病,狀況也不會太糟糕。當然,最快樂的人,是身體健康、心理也健康,若能具足這二者,就算沒有財富、地位、受用,也會活得快快樂樂。否則,縱然你天天住得好、吃得好、穿得好,可是心裏的隱患不斷發作,外在的物質條件再好也沒用。所以,許多發願文都提到要回向“身心健康”,這也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順緣。
其實,用佛教的慈悲觀、人生觀調伏自心,對心理健康會起到很大作用。有些人以前像發瘋了一樣,時刻都在爲生活、感情所困,但學佛後明白一切都是因緣,想通了也就放下了,反而覺得過去特別瘋狂,對自己經常呵斥——還是從文字上講吧,不然我一直發揮的話,待會兒又該講不完了!
庚七、求不得苦:
在這個世界上,不管是誰,沒有一個不渴求幸福快樂的,趨樂避苦是人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可真正能如願以償的卻寥寥無幾。有的人爲了舒適安樂而建造房屋,沒想到房屋突然倒塌,自己被埋在裏面;有的人爲了充饑果腹而享用飲食,結果卻染上疾疫,危及生命;有的人爲了身體健康而服用藥物,結果竟發生反應,提早離開人間;有的人爲了獲取勝利而奔赴戰場,結果一命嗚呼、客死異鄉;有的人爲了謀求利潤而拼命經營,結果被仇人毀得傾家蕩産,淪爲乞丐……
無論是什麼樣的人,雖然都有自己的目標,如農夫希望莊稼豐收,知識分子希望學業有成,公務員希望在政界中得到高位,但在所有的目標中,我覺得大乘佛教的目標最不可思議。爲什麼呢?一是它時間漫長,從初發心乃至成佛之間;二是它範圍廣大,利益叁界的一切衆生。相比之下,如今被稱爲“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也只是幫助了一部分人類而已,實無法與大乘的願力同日而語。
曾有一位法師說:“願大,力就大。”我特別喜歡這句話。的確,她在這種信念的支持下,利生事業不可思議,非常廣大。可見,一個人能否有所作爲,關鍵要看願力大不大。如果願力很大,想幫助全世界的苦難衆生,那力量和機會自然會具足,短時間內這種因緣也可以成熟;反之,假如成天想的只是自己好好生活,那麼,所作所爲也就只能圍繞著這個而已。
其實,求不得苦往往是源于狹隘的思想。倘若一味只爲了自己,得不到預期的財富、地位,必定會因此而苦惱。對我們很多人來說,除了聖者以外,爲自己流淚的人比比皆是,爲衆生流淚的卻寥若晨星。由于每個人有強烈的我執,因而,感受求不得苦的人多之又多。
放眼周圍,無數人爲了今生的幸福、受用,盡心盡力地辛勤勞作,他們卻並不知道,如果沒有前世的福德因緣,今生再努力也無濟于事,到頭來不但得不到這些,甚至解決暫時的溫飽也成問題。我就有這麼一個親戚,在我很小的時候,他就爲生活而四處奔波,前不久我在一所寺院又見到他,他辛苦一輩子所追求的快樂和財富,到現在還沒有得到。可見,就算是小小的希求,有時也需要前世的因緣。
這一點,出家人、在家人都一樣。即使每個人擁有同等的緣分,但由于各自福報不同,最後的結果也會千差萬別。就算是同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學生、同一個父母所生的孩子,未來的命運也都有天壤之別。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若想得到夢寐以求的東西,除了勤奮努力之外,前世的因緣也不可或缺。
佛經中就有這樣一則公案[1]:從前,印度王舍城有很多富翁,他們中擁有一億財産的,都住在“一億裏”這個富人區。當時有位商人爲了能成爲其中一員,拼命工作、縮衣節食,將畢生心力投注在累積財富上。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眼看著家産將近一億了,商人卻在此時積勞成疾而病倒。臨終前,他告訴妻子,希望年幼的兒子將來繼承他的遺願,成爲擁有一億家産的富翁。
商人死了之後,妻子含淚將遺囑告訴兒子。兒子聽完母親的話,讓母親把財産交給他處理,並承諾很快就能住進“一億裏”。母親放心地將財産交給他,豈料他廣行布施,供養叁寶、周濟窮人,不到半年光景,所有的家産全部散盡。更不幸的是,兒子此時得了重病,短短數日便死了。商人的妻子見財産沒了,兒子也死了,悲痛欲絕、傷心萬分。
兒子由于生前布施而種下善因,不久即投生在“一億裏”的首富家中。這位家財萬貫的富翁,年過八十仍膝下無子,如今喜獲麟兒,實在開心不已。但這剛出生的兒子卻生性奇特,不論誰來喂哺都不肯進食,夫妻倆焦慮萬分,到處探尋良策。事情很快就傳開了,商人的妻子聽到這個消息後,好奇地前去富翁家中嘗試,沒想到嬰兒一到她手上,就馬上開口進食。富翁見狀大喜,于是和夫人協議,以厚禮爲聘,請商人的妻子到家中居住,就近照顧兒子。
有一天,懷裏的嬰兒忽然開口對她說話:“您不認識我了嗎?”她聽後大驚。嬰兒又說:“不要怕,我是您的兒子。因爲上供下施的福報,所以投生到一億裏的首富家,這就是布施功德的不可思議啊!”
所以,前世的願力和因緣,我們每個人不得不承認。現在有些佛教徒,從他們言行舉止中看,只顧眼前及時行樂,對後世卻漠不關心,這完全是唯物論者的做法,跟只管今天、不管明天的行爲一樣可怕。當然,這也與從小教育及成長環境有關,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人即使表面上承認後世存在,也只是說說而已,並沒有積極爲後世積累資糧,這種做法不太合理。古大德曾一再教誡我們:“勤勞如山王,不及積微福。”一個人再怎麼勤勞,也不如積累微小福德的作用大。所以,單靠勤奮努力不一定能成辦大事,若在做事的同時,花錢念經或作些功德,順緣的力量才非常大。
其實,我們從無始以來,將全部精力都放在世間瑣事上,一輩子只關心成家生子,孩子長大後再成家生子……卻從不爲來世作任何打算,這樣在輪回中沒完沒了地流轉,上演種種恩怨情仇,可結果呢?只是痛苦而已。許多人爲了今生的目標,上半生和下半生都在百般努力,這份精進若能用于修持正法,恐怕現在早已成佛了。即使沒有成佛,也絕不至于再度感受惡趣的痛苦。
像我們學院的出租車司機,每天叁四點鍾就起來,晚上十一二點還在那邊。他們一天的所作所爲只爲賺錢,甚至晚上都不回家,一直睡在車裏,第二天一早就起來招客人:“阿可[2]、阿可,到不到爐霍?”“阿可、阿可,去馬爾康嗎?”試想,他們若是每天叁四點起來發菩提心,爲衆生而努力修行,那麼短短十幾年中,成就必定不可限量,即使沒有成佛,至少也能看破世間了。還有《雲水謠》的那個女主角,如果用近60年一直觀想佛陀,而不是對一個男人朝思暮想,生起次第肯定早已修成了。
然而,世間人把心思和精力,全都用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尤其是他們最執著的感情,正如一本書中所言,它是耗盡光陰、耗盡青春、耗盡錢財的魔術,最終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到頭來,當你面對死亡時,究竟得到了什麼?一無所有!縱然你是腰纏萬貫的大富翁,離開人間時一分錢也帶不走;縱然你是億萬人之上的國家總統,死時一個眷屬也無法跟隨。因此,佛陀所講的生老病死等道理,完全是以理服人,不是以勢壓人…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五十五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