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五十五節課▪P3

  ..續本文上一頁過呵責的方式,先讓他遠離形象學法,待他的相續堪能時,又把密法甚深竅訣傳給他。最終羅頓通過真實修行,也成爲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此故事出自《米拉日巴尊者道歌集》,你們最好是看一下。

  那麼,尊者是怎麼教誡羅頓的呢?他說:“本來佛陀世間主,爲摧八風[7]說諸法,如今自诩諸智者,豈非八法反增長?”大慈大悲的佛陀宣說八萬四千法門,本是爲了摧毀衆生的世間八法,可如今自诩爲“智者”的某些人,打著佛教的幌子,拼命追求名聲、財富、恭敬,世間八法豈不是反而增上了嗎?此舉完全與佛陀的教法相違。(曾有個領導說:“你們有些出家人去茶館,這與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相違。”我說:“去茶館不要緊吧,佛陀也沒規定出家人不能喝茶。但若是去茶館做非法事,那就不太好。”可能這些人的要求太高了,只要在寺院以外看到出家人,就認爲與佛陀的教義相違,這種認識也有待觀察。在我看來,出家人若整天宣傳自己,追求名利等世間八法,根本不想衆生的利益,才是違背了佛陀的教義。)

  “如來護持諸戒律,爲斷俗事而宣說,如今持戒諸尊者,豈非瑣事反增多?”佛陀在《毗奈耶經》等中製定各種戒律,目的是爲讓修行人生起出離心,斷除一切世間瑣事。可如今持戒的諸位尊者,不論是在家居士還是出家僧人,世間瑣事豈不是反而增多了?

  “往昔僧人之威儀,爲斷親屬佛宣說,如今僧人諸威儀,豈非過分顧情面?”佛陀往昔規定僧人的威儀,是爲斷除對親友的一切牽挂。可如今僧人們護持威儀,豈不是太顧及親友的情面了嗎?作爲一個出家人,如果天天給家裏打電話,邊哭邊說:“給我母親聽聽,給嫂嫂聽聽,給姐姐聽聽……”對親友的情況,比在家人還關心,這不太合理。

  “總之若未念死亡,修持正法徒勞矣!”總而言之,修行人若沒有憶念死亡、看破今世,修持正法必定徒勞無益。

  

  綜上所述,通過學習人類的叁根本苦、八支分苦,大家應當明白:四大部洲的人類均無安樂可言,尤其是我們這些南贍部洲的人,如今正處于五濁惡世[8],沒有一絲一毫的安樂,唯有感受痛苦。然而,許多人由于太過愚癡,不但不覺得輪回很苦,反而認爲社會越來越發展,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這樣的生活特別快樂。正如寂天論師所言:“輪回雖極苦,癡故不自覺,衆生溺苦流,嗚呼堪悲憫!”他們並不知道,在這些五光十色的科技背後,倫理道德日益下滑,貪嗔癡煩惱日益增長,人類的痛苦遠遠超過以往。

  隨著年複一年、月複一月、日複一日,這個時世會越來越汙濁,劫時會越來越惡劣,佛法會越來越衰敗,衆生的幸福也會逐漸減滅,想到這些,誰還會貪圖一時的快樂?再者說,就算我們暫時很快樂,但南贍部洲是業力之地,一切苦樂、凶吉、高低等都是不定的,執著這些只能帶來無盡苦惱。因此,通過觀察這些有目共睹的事實,我們今後一定要學會取舍。

  誠如無垢光尊者在《竅訣寶藏論》中所雲:“有時觀察自現之順緣,了知自現覺受現助伴;有時觀察有害之逆緣,即是斷除迷執大要點;有時觀察道友他上師,了知賢劣促進自實修;有時觀察四大之幻變,了知心性之中無勤作;有時觀察自境建築財,了知如幻遣除迷現執;有時觀察他人眷屬財,生起悲心斷除輪回貪。總之于諸種種顯現法,觀察自性摧毀迷實執。”

  意思是說,有時觀察修行的順緣,了知爲自現之後,可以變成覺受的助伴;有時觀察有害的逆緣,此時正是斷除迷執的大要點(別人本想製造違緣害你,但在這個過程中,你一觀心就開悟了。即使沒有大悟,也會有一些小悟);有時觀察其他的上師或道友,就會了知賢劣差別,促進自己修行;有時觀察四大幻變,見它一會兒顯、一會兒無,自會通達心的本性;有時觀察自己的房子、財産等如幻如夢,可以斬斷對迷亂顯現的執著(比如我剛開始是草皮房,然後是板皮房、繃殼房、水泥房……最後什麼都沒有了,死後全部留在人間,故沒什麼可耽著的);有時觀察他人的眷屬、財産,則會生起大悲心:“這些變幻不定,爲什麼人們如此執著啊?”從而斷除對輪回的貪執。總之,對于一切種種顯現,理應觀察其自性,以摧毀自己迷亂的實執。

  如今你們各班正在學習《竅訣寶藏論》。在學的過程中,大家應好好思維這些殊勝內容,並依照尊者所說的去實地修行!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雜譬喻經》雲:“昔王舍城中,人民多豐饒,九品異居,不相雜錯。別有一億裏,有一億財者,便入中。時有居士,規欲居中便行治生,苦身節用廣諸方計。數十年中,九十萬數未滿一億,得病甚笃,自知不濟。有一子年七八歲,囑語其妻曰:吾子小大,付與財物令廣治生,使足滿一億,必居其中,全吾生存之願矣。言竟終亡。喪送事畢,將子入示其寶物:父有遺教,須汝長大具一十萬足滿一億,居億裏中。子報母言:何必須大?便可付我早共居之。母即付之。于是童子以財物珍寶,供養叁尊,施與貧乏者,半年之中財物盡了。其母愁惱怪子所作,童子未幾身得重病,遂便喪亡。其母既失物,子又幼喪,憂愁憶之。中有最富者,八十居而無子姓,于是童子往生其家,爲第一婦作子。滿十月生,端正聰明自識宿命,母自抱乳確不肯食,青衣抱養亦複如是。兒前母聞生子如是,偶往看見愛之,即抱鳴噈,開口求食,長者大喜重雇其價,使養護子。長者便與夫人議曰:吾少子性,他人抱養不肯飲食,此婦抱撮兒辄歡喜,吾今欲往迎取以爲小妻,令養視吾子,爲可爾不?夫人聽之。便以禮娉迎來,別作屋宅分財給與無所乏短。兒便語母:爲相識不?母大怖懅,而言不相識。兒白母言:我是母之前子,取母九十萬分用布施,今共來作八十億主,不勞力而食,福爲何如耶?”

  

  [2] 阿可:藏地對喇嘛的稱呼。

  

  [3] 五戒和尚就是陝右人。

  

  [4] 《六度集經》雲:“所謂私財也,五家分者:一水、二火、叁賊、四官、五爲命盡。”

  

  [5] 無有正法乞人,也可解釋爲無有任何執著的無勤瑜伽士。

  

  [6] 慈力王子:佛陀的因地,類似于福力王子。

  

  [7] 八風:指世間八法。

  

  [8] 五濁惡世:劫末壽等漸變鄙惡,如渣滓故名爲濁世。五濁:壽濁,煩惱濁,衆生濁,劫濁,見濁。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五十五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