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十五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能接受,因为这也是他们有目共睹的事实。

  明白这一点后,大家应当这样想:“如今我已经遇到了大乘佛法,依止了善知识,依靠经论也知道弃恶从善的分界。此时此刻,我千万不能再将精力放在轮回琐事上了,一定要修持真实的正法!”当然,要像以前噶当派和宁玛派的大德那样,将精力100%用于修行,我们恐怕也做不到。尤其是城市里的人,一个礼拜能空出一天或半天学佛,就已经很不错了。他们自己都特别惊讶:“以前我的时间全用来吃喝玩乐,现在一周还能抽出半天学习佛法、闻思修行,我的境界这么高啊!”确实,跟过去相比,你是有所进步。但七天中只用半天学佛,其余六天半都在散乱,而且你的“半天”也许只是听两堂课,就两个小时而已,这样的话,和真正的修行人比起来,还是差得相当远。

  相较而言,我们学院的出家人,从早到晚除了闻思修行,散乱确实非常少,大多数的时间都安排得很紧。昨天有个道友就说:“哎哟,我们又听课、又背诵、又讲考、又辅导……耳朵一直都嗡嗡响。”其实这样也好,毕竟这些都是善法,若能一直这样下去,活多少年就学多少年,对世间沉迷得没有那么厉害,临死时也会有一点把握。所以,大家应当珍惜自己的时间,虽说完全舍弃世间有点困难,但最好能多用于修行方面,这对每个人来讲非常重要!

  庚八、不欲临苦: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肯定地说,希望自己受苦受难的人,这个世界上一个也没有。然而,即便不愿意受苦,痛苦也会自然而然降临,这就是不欲临苦。

  比如,我们不想生病、不愿被别人束缚,但业力现前时,除了生死自在的成就者以外,我们想逃也逃不掉,就算不想感受痛苦,也很难如愿以偿。还有因往昔业力所感,成为国王的臣民、富翁的奴仆、老板的员工等那些人,完全是身不由己,不愿意也必然要受主人控制。他们哪怕只犯了微不足道的错误,也会大难临头,措手无策。即使当下被带到刑场,也只好硬着头皮跟着去,自己一点权利也没有。甚至他们不想犯罪或破坏纪律,但在业风吹动下,常常不由自主。包括有些出家人,很希望一生戒律清净,但在业力现前时,自己也无力抗拒……以此为例,我们就能明白所谓的不欲临苦。

  拿苏东坡来说,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不知道他前世是个出家人。其实他自己也在《南华寺》中提过:“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意即我本来是个修行人,曾于三世中一直积累资粮,但因一念之差落入尘世,招来了这一生的忧患。

  据说他的前世是五戒和尚,一目失明,为某寺院住持。有次他在山门外发现一丢弃的女婴,就带回寺中让一名和尚养大,取名红莲。红莲长大后清秀动人,五戒见到生了一念贪心,并因此而破了戒。他有一个师弟叫明悟,在定中察觉此事后,借机作诗点醒了他。羞愧之下,五戒坐化而去。明悟见后心想:“师兄错走这一步,下世可能会毁谤佛法,永无出头之日。”于是他也赶紧坐化,紧追五戒投胎而去,这就是后来的佛印禅师。

  之所以说苏东坡是五戒和尚,也因为他这一世有许多迹象可寻。比如他母亲刚怀孕时,曾梦到一僧人来托宿,僧人风姿挺秀,一只眼睛失明。还有,苏东坡在抵达筠州前,云庵和尚、苏辙、聪和尚同做一梦:三人一起出城迎接五戒和尚。而且苏东坡自己也说,他在八九岁时,梦到自己前世是位僧人,往来于陕右之间[3]。可能是前辈子的习气吧,他此世虽是在家人,却总喜欢穿出家人的衣服,平时在他的朝服下面,往往就穿着僧衣。(有人常问:“汉地怎么没有活佛啊?”其实是有的,苏东坡就是一例。)

  通过这个公案可以了知,五戒和尚原本道行清净,修行不错,但因为那段孽缘,以至于不得不感受轮回的痛苦,并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当然也正由于他出家修行过,故而后世不同于常人,不管在诗学方面,还是佛教研究,都有相当深的造诣,并且利他之心非常明显。所以,善恶有报、因果不爽的道理,在他一人身上全都体现了。

  

  关于不欲临苦,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也有描述。如云:“家人亲友虽欲恒不离,相依相伴然却定别离。”亲朋好友相依相伴、难分难舍,希望能天长地久永不分离,但在无常的袭击下,到了一定时候,也会死的死、散的散,只有随业力各奔东西,最后留下来的,徒有思念而已。如李白在《静夜思》中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们好多出家人,想不想家啊?离开了家人亲友,独自回忆他们时,痛不痛苦?

  “美妙住宅虽欲恒不离,长久居住然却定离去。”对修行人而言,最执著的寺院、茅棚或学院,自己希望恒时不离开,永远都住在这里,但也是不现实的。无论是由于共业还是别业,因缘散了的话,不要说永远,就算呆一刹那的机会也没有。世间人也是一样,买了一幢房子,就认为永远是自己的,这也不一定,无常一旦到来,即使你再不想离开,也不得不接受无情的事实。

  “幸福受用虽欲恒不离,长久享受然却定舍弃。”幸福的生活、丰足的受用,虽想永远拥有,稍许也不愿离开,但无常来临之际,这些也必定要舍弃。《大庄严论经》亦云:“家中有财宝,五家[4]之所共。”你认为是自己的财物,过段时间不一定还是你的,可能统统会被别人使用。有些道友认为“这是我的钱包”,但不小心在路上掉了,就成了别人的了。昨天有个人说:“我的手机掉了。打过去,刚开始是无法接通;再打一次,通了但没人接;又再打一次,就关机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说:“这是你的手机已经被别人享用了。”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财物虽然不想离开,但终究还是会离开的。无垢光尊者的这些窍诀非常甚深,大家要好好体会!

  “暇满人身虽欲恒不离,长久留世然却定死亡。”有了暇满人身,就有了修行的机会,尽管我们很想长久留住,可是人生短暂、无常迅速,真正能闻思修的时间也不过几年。《杂阿含经》中云:“觉世无常,身命难保。”因而作为修行人,一定要珍惜学佛的机会。以前有个人生了邪见后,口口声声威胁别人:“那我不学佛了!那我不学佛了!”我们虽然没有像他那样,但就算自己想学佛,这个人身能用多久也很难说。

  “贤善上师虽欲恒不离,听受正法然却定别离。”对慈悲贤善、唯有利他心的具相上师,很多弟子都想永远不离开,但这也是不可能的。有时候上师会圆寂,有时候是弟子圆寂,有时候师徒虽都未圆寂,但也会以各种因缘而分开。所以,上师如意宝常引用这个教证说:“我们师徒如今欢聚一堂享受大乘佛法,但再过段时间,这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了,除此之外,一切都会烟消云散的。”确实,我们很想永远在上师面前听受正法,但这是不可能的,历史上没有永不分离的师徒。所以,有了听受正法的机会,每个人一定要珍惜!

  “善良道友虽欲恒不离,和睦相处然却定分离。”具有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的善良道友十分难得,虽然希望永远不要分离,与他在菩提道中恒时相伴、和睦相处,但这也是做不到的。

  最后,无垢光尊者说:“今起该披精进之铠甲,诣至无离大乐之宝洲。于诸生深厌离道友前,无有正法乞人我劝勉。”了知这些无常的道理后,我们要立下坚定誓言:从现在开始,应披上精进的铠甲修持正法,以趋至永不分离的大乐宝洲——佛果。无垢光尊者还谦虚地说:“于轮回深生厌离的诸道友面前,我虽是没有修成正法的乞丐[5],但也真诚地以此教言进行劝勉。”

  

  总之,一切万法都是因缘所致,若想避免求不得苦,获得财产受用、幸福名誉等善果,必须要有往昔积德的善因,有了这样的因,果才会不求自得。以前洛若寺的金旺堪布就常说:“有福报的人不管到哪儿,即使是监狱,也会自然得到快乐。”比如在“文革”期间,藏地许多大德身陷囹圄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有些人因为有福德,在监狱里过得很舒服,有吃不完的东西;而没有福德的人,结果就饿死了。所以,具足福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会像慈力王子[6]一样,时时处处遇到顺缘。反之,如果不具备这样的因,就算再怎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非但不会如愿以偿,反而可能适得其反,遭遇不幸。

  明白这个道理后,大家应息灭自己的贪欲,依靠知足少欲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宝,尽量过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否则,作为修行人,该舍弃的已舍弃了,该放下的也放下了,若还不集中精力修行正法,入佛门后每天放逸,忙于各种世间琐事,那只能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最终会受到诸佛菩萨、护法神的呵责。甚至,有些金刚道友也会谴责你:“这个人明明都报名学习了,却天天忙别的,今天这个借口、明天那个借口,始终不来学习……”

  现在外面的个别道友,闻思特别精进,两三年来一堂课也没落,再怎么忙都能赶上进度,这种求法之心特别好。而有些人却与此相反,他们天天找借口不上课,今天是“我朋友要结婚了,请个假”,明天是“我们领导要出去玩,请个假”,后天是“我父亲生病了,请个假”,大后天是“我的胃特别痛,请个假”……这样把学佛时间都耽误了,其实欺骗别人就是欺骗自己!

  或许是见到末法的这种现象吧,米拉日巴尊者也唱了一首道歌。这首道歌的缘起是这样的:当时有两个格西,分别是罗顿、达罗。达罗不好好修行,天天以因明的方式说人过失,后来在与米拉日巴尊者辩论中,因失败而于嗔恨心中死去。罗顿见了,一方面既怕又愧,一方面对尊者的修行生起了信心,于是到尊者面前恭敬求法。以此缘起,尊者为他传授了教言,并通…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十五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