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十五节课▪P3

  ..续本文上一页过呵责的方式,先让他远离形象学法,待他的相续堪能时,又把密法甚深窍诀传给他。最终罗顿通过真实修行,也成为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此故事出自《米拉日巴尊者道歌集》,你们最好是看一下。

  那么,尊者是怎么教诫罗顿的呢?他说:“本来佛陀世间主,为摧八风[7]说诸法,如今自诩诸智者,岂非八法反增长?”大慈大悲的佛陀宣说八万四千法门,本是为了摧毁众生的世间八法,可如今自诩为“智者”的某些人,打着佛教的幌子,拼命追求名声、财富、恭敬,世间八法岂不是反而增上了吗?此举完全与佛陀的教法相违。(曾有个领导说:“你们有些出家人去茶馆,这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相违。”我说:“去茶馆不要紧吧,佛陀也没规定出家人不能喝茶。但若是去茶馆做非法事,那就不太好。”可能这些人的要求太高了,只要在寺院以外看到出家人,就认为与佛陀的教义相违,这种认识也有待观察。在我看来,出家人若整天宣传自己,追求名利等世间八法,根本不想众生的利益,才是违背了佛陀的教义。)

  “如来护持诸戒律,为断俗事而宣说,如今持戒诸尊者,岂非琐事反增多?”佛陀在《毗奈耶经》等中制定各种戒律,目的是为让修行人生起出离心,断除一切世间琐事。可如今持戒的诸位尊者,不论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僧人,世间琐事岂不是反而增多了?

  “往昔僧人之威仪,为断亲属佛宣说,如今僧人诸威仪,岂非过分顾情面?”佛陀往昔规定僧人的威仪,是为断除对亲友的一切牵挂。可如今僧人们护持威仪,岂不是太顾及亲友的情面了吗?作为一个出家人,如果天天给家里打电话,边哭边说:“给我母亲听听,给嫂嫂听听,给姐姐听听……”对亲友的情况,比在家人还关心,这不太合理。

  “总之若未念死亡,修持正法徒劳矣!”总而言之,修行人若没有忆念死亡、看破今世,修持正法必定徒劳无益。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人类的三根本苦、八支分苦,大家应当明白:四大部洲的人类均无安乐可言,尤其是我们这些南赡部洲的人,如今正处于五浊恶世[8],没有一丝一毫的安乐,唯有感受痛苦。然而,许多人由于太过愚痴,不但不觉得轮回很苦,反而认为社会越来越发展,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这样的生活特别快乐。正如寂天论师所言:“轮回虽极苦,痴故不自觉,众生溺苦流,呜呼堪悲悯!”他们并不知道,在这些五光十色的科技背后,伦理道德日益下滑,贪嗔痴烦恼日益增长,人类的痛苦远远超过以往。

  随着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这个时世会越来越污浊,劫时会越来越恶劣,佛法会越来越衰败,众生的幸福也会逐渐减灭,想到这些,谁还会贪图一时的快乐?再者说,就算我们暂时很快乐,但南赡部洲是业力之地,一切苦乐、凶吉、高低等都是不定的,执著这些只能带来无尽苦恼。因此,通过观察这些有目共睹的事实,我们今后一定要学会取舍。

  诚如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所云:“有时观察自现之顺缘,了知自现觉受现助伴;有时观察有害之逆缘,即是断除迷执大要点;有时观察道友他上师,了知贤劣促进自实修;有时观察四大之幻变,了知心性之中无勤作;有时观察自境建筑财,了知如幻遣除迷现执;有时观察他人眷属财,生起悲心断除轮回贪。总之于诸种种显现法,观察自性摧毁迷实执。”

  意思是说,有时观察修行的顺缘,了知为自现之后,可以变成觉受的助伴;有时观察有害的逆缘,此时正是断除迷执的大要点(别人本想制造违缘害你,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一观心就开悟了。即使没有大悟,也会有一些小悟);有时观察其他的上师或道友,就会了知贤劣差别,促进自己修行;有时观察四大幻变,见它一会儿显、一会儿无,自会通达心的本性;有时观察自己的房子、财产等如幻如梦,可以斩断对迷乱显现的执著(比如我刚开始是草皮房,然后是板皮房、绷壳房、水泥房……最后什么都没有了,死后全部留在人间,故没什么可耽著的);有时观察他人的眷属、财产,则会生起大悲心:“这些变幻不定,为什么人们如此执著啊?”从而断除对轮回的贪执。总之,对于一切种种显现,理应观察其自性,以摧毁自己迷乱的实执。

  如今你们各班正在学习《窍诀宝藏论》。在学的过程中,大家应好好思维这些殊胜内容,并依照尊者所说的去实地修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杂譬喻经》云:“昔王舍城中,人民多丰饶,九品异居,不相杂错。别有一亿里,有一亿财者,便入中。时有居士,规欲居中便行治生,苦身节用广诸方计。数十年中,九十万数未满一亿,得病甚笃,自知不济。有一子年七八岁,嘱语其妻曰:吾子小大,付与财物令广治生,使足满一亿,必居其中,全吾生存之愿矣。言竟终亡。丧送事毕,将子入示其宝物:父有遗教,须汝长大具一十万足满一亿,居亿里中。子报母言:何必须大?便可付我早共居之。母即付之。于是童子以财物珍宝,供养三尊,施与贫乏者,半年之中财物尽了。其母愁恼怪子所作,童子未几身得重病,遂便丧亡。其母既失物,子又幼丧,忧愁忆之。中有最富者,八十居而无子姓,于是童子往生其家,为第一妇作子。满十月生,端正聪明自识宿命,母自抱乳确不肯食,青衣抱养亦复如是。儿前母闻生子如是,偶往看见爱之,即抱鸣噈,开口求食,长者大喜重雇其价,使养护子。长者便与夫人议曰:吾少子性,他人抱养不肯饮食,此妇抱撮儿辄欢喜,吾今欲往迎取以为小妻,令养视吾子,为可尔不?夫人听之。便以礼娉迎来,别作屋宅分财给与无所乏短。儿便语母:为相识不?母大怖懅,而言不相识。儿白母言:我是母之前子,取母九十万分用布施,今共来作八十亿主,不劳力而食,福为何如耶?”

  

  [2] 阿可:藏地对喇嘛的称呼。

  

  [3] 五戒和尚就是陕右人。

  

  [4] 《六度集经》云:“所谓私财也,五家分者:一水、二火、三贼、四官、五为命尽。”

  

  [5] 无有正法乞人,也可解释为无有任何执著的无勤瑜伽士。

  

  [6] 慈力王子:佛陀的因地,类似于福力王子。

  

  [7] 八风:指世间八法。

  

  [8] 五浊恶世:劫末寿等渐变鄙恶,如渣滓故名为浊世。五浊:寿浊,烦恼浊,众生浊,劫浊,见浊。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十五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