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五十五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能接受,因爲這也是他們有目共睹的事實。

  明白這一點後,大家應當這樣想:“如今我已經遇到了大乘佛法,依止了善知識,依靠經論也知道棄惡從善的分界。此時此刻,我千萬不能再將精力放在輪回瑣事上了,一定要修持真實的正法!”當然,要像以前噶當派和甯瑪派的大德那樣,將精力100%用于修行,我們恐怕也做不到。尤其是城市裏的人,一個禮拜能空出一天或半天學佛,就已經很不錯了。他們自己都特別驚訝:“以前我的時間全用來吃喝玩樂,現在一周還能抽出半天學習佛法、聞思修行,我的境界這麼高啊!”確實,跟過去相比,你是有所進步。但七天中只用半天學佛,其余六天半都在散亂,而且你的“半天”也許只是聽兩堂課,就兩個小時而已,這樣的話,和真正的修行人比起來,還是差得相當遠。

  相較而言,我們學院的出家人,從早到晚除了聞思修行,散亂確實非常少,大多數的時間都安排得很緊。昨天有個道友就說:“哎喲,我們又聽課、又背誦、又講考、又輔導……耳朵一直都嗡嗡響。”其實這樣也好,畢竟這些都是善法,若能一直這樣下去,活多少年就學多少年,對世間沈迷得沒有那麼厲害,臨死時也會有一點把握。所以,大家應當珍惜自己的時間,雖說完全舍棄世間有點困難,但最好能多用于修行方面,這對每個人來講非常重要!

  庚八、不欲臨苦:

  在現實生活中,可以肯定地說,希望自己受苦受難的人,這個世界上一個也沒有。然而,即便不願意受苦,痛苦也會自然而然降臨,這就是不欲臨苦。

  比如,我們不想生病、不願被別人束縛,但業力現前時,除了生死自在的成就者以外,我們想逃也逃不掉,就算不想感受痛苦,也很難如願以償。還有因往昔業力所感,成爲國王的臣民、富翁的奴仆、老板的員工等那些人,完全是身不由己,不願意也必然要受主人控製。他們哪怕只犯了微不足道的錯誤,也會大難臨頭,措手無策。即使當下被帶到刑場,也只好硬著頭皮跟著去,自己一點權利也沒有。甚至他們不想犯罪或破壞紀律,但在業風吹動下,常常不由自主。包括有些出家人,很希望一生戒律清淨,但在業力現前時,自己也無力抗拒……以此爲例,我們就能明白所謂的不欲臨苦。

  拿蘇東坡來說,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曾任翰林學士,官至禮部尚書,卻不知道他前世是個出家人。其實他自己也在《南華寺》中提過:“我本修行人,叁世積精煉,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意即我本來是個修行人,曾于叁世中一直積累資糧,但因一念之差落入塵世,招來了這一生的憂患。

  據說他的前世是五戒和尚,一目失明,爲某寺院住持。有次他在山門外發現一丟棄的女嬰,就帶回寺中讓一名和尚養大,取名紅蓮。紅蓮長大後清秀動人,五戒見到生了一念貪心,並因此而破了戒。他有一個師弟叫明悟,在定中察覺此事後,借機作詩點醒了他。羞愧之下,五戒坐化而去。明悟見後心想:“師兄錯走這一步,下世可能會毀謗佛法,永無出頭之日。”于是他也趕緊坐化,緊追五戒投胎而去,這就是後來的佛印禅師。

  之所以說蘇東坡是五戒和尚,也因爲他這一世有許多迹象可尋。比如他母親剛懷孕時,曾夢到一僧人來托宿,僧人風姿挺秀,一只眼睛失明。還有,蘇東坡在抵達筠州前,雲庵和尚、蘇轍、聰和尚同做一夢:叁人一起出城迎接五戒和尚。而且蘇東坡自己也說,他在八九歲時,夢到自己前世是位僧人,往來于陝右之間[3]。可能是前輩子的習氣吧,他此世雖是在家人,卻總喜歡穿出家人的衣服,平時在他的朝服下面,往往就穿著僧衣。(有人常問:“漢地怎麼沒有活佛啊?”其實是有的,蘇東坡就是一例。)

  通過這個公案可以了知,五戒和尚原本道行清淨,修行不錯,但因爲那段孽緣,以至于不得不感受輪回的痛苦,並對後世有一定影響。當然也正由于他出家修行過,故而後世不同于常人,不管在詩學方面,還是佛教研究,都有相當深的造詣,並且利他之心非常明顯。所以,善惡有報、因果不爽的道理,在他一人身上全都體現了。

  

  關于不欲臨苦,無垢光尊者在《竅訣寶藏論》中也有描述。如雲:“家人親友雖欲恒不離,相依相伴然卻定別離。”親朋好友相依相伴、難分難舍,希望能天長地久永不分離,但在無常的襲擊下,到了一定時候,也會死的死、散的散,只有隨業力各奔東西,最後留下來的,徒有思念而已。如李白在《靜夜思》中雲:“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你們好多出家人,想不想家啊?離開了家人親友,獨自回憶他們時,痛不痛苦?

  “美妙住宅雖欲恒不離,長久居住然卻定離去。”對修行人而言,最執著的寺院、茅棚或學院,自己希望恒時不離開,永遠都住在這裏,但也是不現實的。無論是由于共業還是別業,因緣散了的話,不要說永遠,就算呆一刹那的機會也沒有。世間人也是一樣,買了一幢房子,就認爲永遠是自己的,這也不一定,無常一旦到來,即使你再不想離開,也不得不接受無情的事實。

  “幸福受用雖欲恒不離,長久享受然卻定舍棄。”幸福的生活、豐足的受用,雖想永遠擁有,稍許也不願離開,但無常來臨之際,這些也必定要舍棄。《大莊嚴論經》亦雲:“家中有財寶,五家[4]之所共。”你認爲是自己的財物,過段時間不一定還是你的,可能統統會被別人使用。有些道友認爲“這是我的錢包”,但不小心在路上掉了,就成了別人的了。昨天有個人說:“我的手機掉了。打過去,剛開始是無法接通;再打一次,通了但沒人接;又再打一次,就關機了。這是什麼原因呢?”我說:“這是你的手機已經被別人享用了。”所以,我們對自己的財物雖然不想離開,但終究還是會離開的。無垢光尊者的這些竅訣非常甚深,大家要好好體會!

  “暇滿人身雖欲恒不離,長久留世然卻定死亡。”有了暇滿人身,就有了修行的機會,盡管我們很想長久留住,可是人生短暫、無常迅速,真正能聞思修的時間也不過幾年。《雜阿含經》中雲:“覺世無常,身命難保。”因而作爲修行人,一定要珍惜學佛的機會。以前有個人生了邪見後,口口聲聲威脅別人:“那我不學佛了!那我不學佛了!”我們雖然沒有像他那樣,但就算自己想學佛,這個人身能用多久也很難說。

  “賢善上師雖欲恒不離,聽受正法然卻定別離。”對慈悲賢善、唯有利他心的具相上師,很多弟子都想永遠不離開,但這也是不可能的。有時候上師會圓寂,有時候是弟子圓寂,有時候師徒雖都未圓寂,但也會以各種因緣而分開。所以,上師如意寶常引用這個教證說:“我們師徒如今歡聚一堂享受大乘佛法,但再過段時間,這只能成爲美好的回憶了,除此之外,一切都會煙消雲散的。”確實,我們很想永遠在上師面前聽受正法,但這是不可能的,曆史上沒有永不分離的師徒。所以,有了聽受正法的機會,每個人一定要珍惜!

  “善良道友雖欲恒不離,和睦相處然卻定分離。”具有出離心、慈悲心、菩提心的善良道友十分難得,雖然希望永遠不要分離,與他在菩提道中恒時相伴、和睦相處,但這也是做不到的。

  最後,無垢光尊者說:“今起該披精進之铠甲,詣至無離大樂之寶洲。于諸生深厭離道友前,無有正法乞人我勸勉。”了知這些無常的道理後,我們要立下堅定誓言:從現在開始,應披上精進的铠甲修持正法,以趨至永不分離的大樂寶洲——佛果。無垢光尊者還謙虛地說:“于輪回深生厭離的諸道友面前,我雖是沒有修成正法的乞丐[5],但也真誠地以此教言進行勸勉。”

  

  總之,一切萬法都是因緣所致,若想避免求不得苦,獲得財産受用、幸福名譽等善果,必須要有往昔積德的善因,有了這樣的因,果才會不求自得。以前洛若寺的金旺堪布就常說:“有福報的人不管到哪兒,即使是監獄,也會自然得到快樂。”比如在“文革”期間,藏地許多大德身陷囹圄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有些人因爲有福德,在監獄裏過得很舒服,有吃不完的東西;而沒有福德的人,結果就餓死了。所以,具足福德的人無論在哪裏,都會像慈力王子[6]一樣,時時處處遇到順緣。反之,如果不具備這樣的因,就算再怎樣兢兢業業、勤勤懇懇,非但不會如願以償,反而可能適得其反,遭遇不幸。

  明白這個道理後,大家應息滅自己的貪欲,依靠知足少欲這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寶,盡量過一種安貧樂道的生活。否則,作爲修行人,該舍棄的已舍棄了,該放下的也放下了,若還不集中精力修行正法,入佛門後每天放逸,忙于各種世間瑣事,那只能是自尋煩惱、自討苦吃,最終會受到諸佛菩薩、護法神的呵責。甚至,有些金剛道友也會譴責你:“這個人明明都報名學習了,卻天天忙別的,今天這個借口、明天那個借口,始終不來學習……”

  現在外面的個別道友,聞思特別精進,兩叁年來一堂課也沒落,再怎麼忙都能趕上進度,這種求法之心特別好。而有些人卻與此相反,他們天天找借口不上課,今天是“我朋友要結婚了,請個假”,明天是“我們領導要出去玩,請個假”,後天是“我父親生病了,請個假”,大後天是“我的胃特別痛,請個假”……這樣把學佛時間都耽誤了,其實欺騙別人就是欺騙自己!

  或許是見到末法的這種現象吧,米拉日巴尊者也唱了一首道歌。這首道歌的緣起是這樣的:當時有兩個格西,分別是羅頓、達羅。達羅不好好修行,天天以因明的方式說人過失,後來在與米拉日巴尊者辯論中,因失敗而于嗔恨心中死去。羅頓見了,一方面既怕又愧,一方面對尊者的修行生起了信心,于是到尊者面前恭敬求法。以此緣起,尊者爲他傳授了教言,並通…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五十五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