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且他要戒律清净、谦虚谨慎、表里如一,具有出离心、菩提心,行为等各方面特别注意,不会乱说见到什么、听到什么。依止这样的善知识后,再在他面前求得今生来世解脱的正法,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这一段话,希望大家好好记在心里。无论你依止什么样的上师,他不一定要有名声、财富,或相貌端严,因为这些与解脱没太大关系。假如他是一个演员,五官端正是需要的,否则很难登台表演,但作为解脱的指引者,最关键的是要有大悲菩提心,具有能摄受弟子的正法,并能如理如实地行持,找到这样一位熟悉的上师很重要。
不过,现在很多人喜新厌旧,经常抛弃以前所依止的真正善知识,而去追随一些假装的大成就者,最后什么方向都找不到了。我曾看过一个文章,说是有个人以偶尔的因缘,在一次大法会中,遇到一位特别慈悲的某某上师。因为他能做些文字工作,就为上师写了一篇简介,以便上师去汉地弘法利生。上师看了特别满意,请他再为自己写个长篇的传记。他很高兴地答应了,觉得有缘分做这么伟大的事,这个机会千载难逢。于是,他跟着上师去了美丽的藏地草原,在上师的家乡,到处采访以撰写传记。(从那篇文章来看,他的文笔确实不错。)
然而,在大年三十那天,上师突然昏迷不醒,连夜送到医院抢救,三天后才睁开眼睛。在照顾上师的期间,一切与外界联络只能靠他,因此,他发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真相。这时他大失所望,原来他心目中的偶像——最景仰的上师,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上师醒来之后,对他仍是很好,但他对上师的看法已不同昨往。他尽义务般地把传记写好,交给了上师,然后选择离开。曾经他一心只想出家,后来也没有这种想法了。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盲目地依止一位不熟悉的上师,最终可能后悔莫及,甚至毁坏自己的道心。不过,也可能是他的分别念太重,没有了知上师的真正密意。但不管怎样,依止上师需要长期观察,否则,将来很容易落入互相毁谤的网中,自害害他,没有多大意义。
当然,观察上师也不能只看表象。有些人虽有一点世间的有漏神通,但那只是暂时的,有时候灵验、有时候不灵验。而无漏的神通,只有圣者才拥有,其他人根本不具备,要想得到这样的神通相当难,所以作为弟子,不应该轻信有些话。而作为上师,说妄语对修行也有一定障碍,如果你想维护佛教的形象、自己的形象,最好不要说妄语。即使你真有一些梦境或感应,也不要轻易讲出来。
我曾听一位法师说,他自己讲经四十多年,前十年需要备课,而十年之后全靠感应,根本不用看书,是佛菩萨借着他的口在说法。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也很佩服。按照乔美仁波切的观点,就算是凡夫上师,在讲经说法时,诸佛菩萨也会融入他的身体。但即便如此,也应该尽量说些谦虚的语言,你若是有超胜的功德,不必去故意宣扬,人们也会直接或间接推知。历史上很多大成就者,一般都不承认自己的功德。包括法王如意宝,一直跟别人强调:“我不是伏藏大师列绕朗巴的化身。我没有什么神通神变,也没有认定活佛的能力,一辈子从未认定过任何一位活佛……”话虽如此,但人们对他老人家的尊重是怎样的?他老人家对佛教的贡献又是如何?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
所以,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肩上有弘法利生的责任,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以身作则,明白自己该说什么、该做什么。如果整天胡说八道、胡言乱语,也许刚开始的时候,极个别没有智慧的人会跟着你,但这个时间不会太长,因为具有智慧和悲心的语言,才对众生唯一有利。因此,不管是谁,做人一定要有基本的道德。
否则,如今有些佛教徒的言行,让人看了心里很不舒服。尤其是有些在家人,总喜欢说“我见到了鬼”、“我见到了魔”、“我见到了菩萨”。原来有个居士说:“观音菩萨让我一定要到藏地求法。我到了马尔康时,观音菩萨又现前了……”乍听之下,他的境界似乎比无垢光尊者还高,尊者传记中都没有这么丰富的经历。但他说完这些以后,又开始讲别人的过失:“这个人对我不公平!那个开车的司机多坏啊!”这样一说,不免让人大失所望,像我这样的寻思者会觉得:“怎么见过观音菩萨、能与圣者对话的人,相续中还有这么强烈的烦恼?”
当然,我个人修行很差,讲法时经常会得罪不少人,但这并不是故意针对谁的。我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为了维护佛教的利益,同时也想提醒某些修行人:如果不加注意,自己的行为会跟佛教相去甚远。为了让大家更深刻地明白这些道理,我才举了一些例子。在举例的过程中,也许无意间击中了某人要害,从此他对我非常不满,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总而言之,今天讲了不邪淫和不妄语,如果能守持这两大戒律,对我们做人或修行一定会有非常大的利益。然而,对有些人来说,不说更高的出家戒、密乘戒,即便是最基本的十善,自己也很难守持。因此,我们修行时要脚踏实地,最好不要说大话!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十六条人规:一、敬信三宝;二、修行正法;三、孝敬父母;四、恭敬有德;五、敬重尊贵耆长;六、对亲友有信义;七、对国人作利益;八、心性正直;九、仰瞻贤哲;十、善用资财;十一、以德报恩;十二、秤斗无欺;十三、不相嫉妒;十四、勿用妇言;十五、婉和善语;十六、心量宽宏。这十六条对当今社会也有借鉴意义。
[2] 《佛说善生经》云:“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其夫,云何十三?一者、重爱敬夫;二者、重供养夫;三者、善念其夫;四者、摄持作业;五者、善摄眷属;六者、前以瞻侍;七者、后以爱行;八者、言以诚实;九者、不禁制门;十者、见来赞善;十一者、敷设床待;十二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十三者、供养沙门梵志。妻子以此十三事善敬顺夫。”
[3] 太虚大师对此经文的注解:“妻子当以十三事敬顺供养于夫,十三事文义可知。总其义,即须专爱无异念,常侍奉饮食起居之事,以诚敬相从,夫唱妇随,治家作业,更能善念夫之眷属,又能供养沙门梵志为全家祈福,如此可谓贤妻矣,福德必有增益而无衰损。”
[4] 这首歌的隐含意义是:六世达赖圆寂之后,下一世会在理塘转世。
[5] 详见《入行论广解》第九册的第163节课。
[6] 弘一大师在《律学要略》(1935年讲于泉州承天寺)中说:“我有句老实话对诸位说:菩萨戒不是容易得的,沙弥戒及比丘戒是不能得的。无论出家或在家人所希望者,唯有三皈五戒。我们倘能得三皈五戒,那就是很好的了。”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六十二节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