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二節課▪P3

  ..續本文上一頁而且他要戒律清淨、謙虛謹慎、表裏如一,具有出離心、菩提心,行爲等各方面特別注意,不會亂說見到什麼、聽到什麼。依止這樣的善知識後,再在他面前求得今生來世解脫的正法,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這一段話,希望大家好好記在心裏。無論你依止什麼樣的上師,他不一定要有名聲、財富,或相貌端嚴,因爲這些與解脫沒太大關系。假如他是一個演員,五官端正是需要的,否則很難登臺表演,但作爲解脫的指引者,最關鍵的是要有大悲菩提心,具有能攝受弟子的正法,並能如理如實地行持,找到這樣一位熟悉的上師很重要。

  

  不過,現在很多人喜新厭舊,經常抛棄以前所依止的真正善知識,而去追隨一些假裝的大成就者,最後什麼方向都找不到了。我曾看過一個文章,說是有個人以偶爾的因緣,在一次大法會中,遇到一位特別慈悲的某某上師。因爲他能做些文字工作,就爲上師寫了一篇簡介,以便上師去漢地弘法利生。上師看了特別滿意,請他再爲自己寫個長篇的傳記。他很高興地答應了,覺得有緣分做這麼偉大的事,這個機會千載難逢。于是,他跟著上師去了美麗的藏地草原,在上師的家鄉,到處采訪以撰寫傳記。(從那篇文章來看,他的文筆確實不錯。)

  

  然而,在大年叁十那天,上師突然昏迷不醒,連夜送到醫院搶救,叁天後才睜開眼睛。在照顧上師的期間,一切與外界聯絡只能靠他,因此,他發現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真相。這時他大失所望,原來他心目中的偶像——最景仰的上師,並不是所想象的那樣。上師醒來之後,對他仍是很好,但他對上師的看法已不同昨往。他盡義務般地把傳記寫好,交給了上師,然後選擇離開。曾經他一心只想出家,後來也沒有這種想法了。

  

  通過這個故事可以看出,盲目地依止一位不熟悉的上師,最終可能後悔莫及,甚至毀壞自己的道心。不過,也可能是他的分別念太重,沒有了知上師的真正密意。但不管怎樣,依止上師需要長期觀察,否則,將來很容易落入互相毀謗的網中,自害害他,沒有多大意義。

  

  當然,觀察上師也不能只看表象。有些人雖有一點世間的有漏神通,但那只是暫時的,有時候靈驗、有時候不靈驗。而無漏的神通,只有聖者才擁有,其他人根本不具備,要想得到這樣的神通相當難,所以作爲弟子,不應該輕信有些話。而作爲上師,說妄語對修行也有一定障礙,如果你想維護佛教的形象、自己的形象,最好不要說妄語。即使你真有一些夢境或感應,也不要輕易講出來。

  

  我曾聽一位法師說,他自己講經四十多年,前十年需要備課,而十年之後全靠感應,根本不用看書,是佛菩薩借著他的口在說法。如果真是這樣,我們也很佩服。按照喬美仁波切的觀點,就算是凡夫上師,在講經說法時,諸佛菩薩也會融入他的身體。但即便如此,也應該盡量說些謙虛的語言,你若是有超勝的功德,不必去故意宣揚,人們也會直接或間接推知。曆史上很多大成就者,一般都不承認自己的功德。包括法王如意寶,一直跟別人強調:“我不是伏藏大師列繞朗巴的化身。我沒有什麼神通神變,也沒有認定活佛的能力,一輩子從未認定過任何一位活佛……”話雖如此,但人們對他老人家的尊重是怎樣的?他老人家對佛教的貢獻又是如何?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

  

  所以,作爲大乘修行人,我們肩上有弘法利生的責任,在此過程中一定要以身作則,明白自己該說什麼、該做什麼。如果整天胡說八道、胡言亂語,也許剛開始的時候,極個別沒有智慧的人會跟著你,但這個時間不會太長,因爲具有智慧和悲心的語言,才對衆生唯一有利。因此,不管是誰,做人一定要有基本的道德。

  

  否則,如今有些佛教徒的言行,讓人看了心裏很不舒服。尤其是有些在家人,總喜歡說“我見到了鬼”、“我見到了魔”、“我見到了菩薩”。原來有個居士說:“觀音菩薩讓我一定要到藏地求法。我到了馬爾康時,觀音菩薩又現前了……”乍聽之下,他的境界似乎比無垢光尊者還高,尊者傳記中都沒有這麼豐富的經曆。但他說完這些以後,又開始講別人的過失:“這個人對我不公平!那個開車的司機多壞啊!”這樣一說,不免讓人大失所望,像我這樣的尋思者會覺得:“怎麼見過觀音菩薩、能與聖者對話的人,相續中還有這麼強烈的煩惱?”

  

  當然,我個人修行很差,講法時經常會得罪不少人,但這並不是故意針對誰的。我之所以這樣說,一方面是爲了維護佛教的利益,同時也想提醒某些修行人:如果不加注意,自己的行爲會跟佛教相去甚遠。爲了讓大家更深刻地明白這些道理,我才舉了一些例子。在舉例的過程中,也許無意間擊中了某人要害,從此他對我非常不滿,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總而言之,今天講了不邪淫和不妄語,如果能守持這兩大戒律,對我們做人或修行一定會有非常大的利益。然而,對有些人來說,不說更高的出家戒、密乘戒,即便是最基本的十善,自己也很難守持。因此,我們修行時要腳踏實地,最好不要說大話!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十六條人規:一、敬信叁寶;二、修行正法;叁、孝敬父母;四、恭敬有德;五、敬重尊貴耆長;六、對親友有信義;七、對國人作利益;八、心性正直;九、仰瞻賢哲;十、善用資財;十一、以德報恩;十二、秤鬥無欺;十叁、不相嫉妒;十四、勿用婦言;十五、婉和善語;十六、心量寬宏。這十六條對當今社會也有借鑒意義。

  

  [2] 《佛說善生經》雲:“妻子當以十叁事善敬其夫,雲何十叁?一者、重愛敬夫;二者、重供養夫;叁者、善念其夫;四者、攝持作業;五者、善攝眷屬;六者、前以瞻侍;七者、後以愛行;八者、言以誠實;九者、不禁製門;十者、見來贊善;十一者、敷設床待;十二者、施設淨美豐饒飲食;十叁者、供養沙門梵志。妻子以此十叁事善敬順夫。”

  

  [3] 太虛大師對此經文的注解:“妻子當以十叁事敬順供養于夫,十叁事文義可知。總其義,即須專愛無異念,常侍奉飲食起居之事,以誠敬相從,夫唱婦隨,治家作業,更能善念夫之眷屬,又能供養沙門梵志爲全家祈福,如此可謂賢妻矣,福德必有增益而無衰損。”

  

  [4] 這首歌的隱含意義是:六世達賴圓寂之後,下一世會在理塘轉世。

  

  [5] 詳見《入行論廣解》第九冊的第163節課。

  

  [6] 弘一大師在《律學要略》(1935年講于泉州承天寺)中說:“我有句老實話對諸位說:菩薩戒不是容易得的,沙彌戒及比丘戒是不能得的。無論出家或在家人所希望者,唯有叁皈五戒。我們倘能得叁皈五戒,那就是很好的了。”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二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