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叁節課

  

第六十叁節課

  

思考題

  246、離間語分爲哪幾種?分別是如何定義的?最嚴重的離間語是什麼?你造過這種業嗎?

  247、什麼樣的語言算是惡語?說惡語有什麼過患?怎樣才能斷除這種劣習?

  248、绮語包括哪些方面?爲什麼說現在社會上處處都是绮語?請舉例說明。

  249、在誦經念咒等時,什麼樣的語言屬于绮語?它有什麼過失?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昨天講了十不善業中的“妄語”,今天開始講離間語。

  己二(離間語)分二:一、公開離間語;二、暗中離間語。

  庚一、公開離間語:

  公開離間語,一般是指具有權威的人于兩人同在的場合,當面以離間語使他們關系破裂,分道揚镳。比如說:“這個人暗地裏對你如何如何謾罵,還明目張膽地對你迫害,但今天你們倆關系很親熱,怎麼會這樣呢?”諸如此類直接挑撥離間的語言,就叫做公開離間語。

  通常而言,這是有權力、有地位的人才做得到的,因爲他不怕別人不高興,可以當面進行離間。這種現象在生活中也相當多。甚至有些佛教徒,把離間語當作與人交往的必要手段,根本沒想到它有很大過失,挑撥別人的關系還覺得理所當然,這種做法不合理。如果你以離間語搞破他人的關系,以狡詐手段讓他人反目成仇,今生一切不順利不說,來世還要墮入地獄,永無解脫的機會。《六度經》雲:“以離間語,鬥亂親疏,巧詐多端,令心相恨,墮于地獄,無有出期。”

  所以,大家對因果之理要詳詳細細思維,看自己所想的、所做的,是否符合因果規律?如果不符合,自身難免會遭受諸多痛苦。就像人類由于種種行爲與天道相逆,致使在法爾理的作用下,器世界四大不調、災難頻頻。同樣,如果我們說話、做事違背因果,自己也必然要承受它的苦果。有些人有點地位就不可一世,把人家的關系搞破也不當回事,這種行爲特別可怕。作爲相信因果的人,大家如果做過這種事,今後要值得深思、反省。

  庚二、暗中離間語:

  本來兩人情投意合,如果你跟其中一人說:“你對他倒情真意切、關懷備至,可是他對你卻品頭論足、說長道短。”這種在背後挑撥,而令雙方各奔東西,就叫做暗中離間語。

  這種人當面不敢說,背地裏卻說是道非,破壞別人關系,是特別不好的行爲。我們與道友相處也好、與世人交往也罷,有什麼事應直截了當地說,即使對方不接受,自己也心安理得。所以,如果你對某人有意見,最好是當面提出來,不要私下說長道短。否則,有些人表面上跟誰都特別好,但背後卻弄了很多麻煩事,這是習氣還是愚癡也不好說。人是特別複雜的群體,每個人的根基、意樂、業力都不相同,交往時發生各種不和,也是在所難免的,但沒有必要去故意挑撥是非。

  在所有的離間語中,要數破僧和合的罪過最嚴重。《五分律》[1]雲:“衆聚和合樂,和合常安隱,若破和合僧,一劫地獄苦。”僧衆們和睦相處,會有很大的功德,但若有人在僧衆之間製造不和,將于一劫中在地獄受苦。又雲:“衆聚和合樂,和合常安隱,若和合破僧,一劫生天樂。”反過來說,若能讓不和的僧衆重新和合,不但即生中非常快樂,來世一劫中也會轉生天界享樂。

  雖然現在不會有真正的破和合僧[2],但在僧衆與僧衆之間、上師與上師之間、道友與道友之間挑撥離間,罪過也相當大。如果你有能力,應該讓大家共同爲佛法、爲衆生做事,而不要爲個人、爲小團體的利益爭執不息,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尤爲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挑撥密宗上師與弟子之間的關系,或在金剛道友間製造不和,罪業更是重上加重。我常看到有些人,明明是同一位上師的弟子,卻水火不容、勢不兩立。前段時間,某個上師的侍者跟我說:“甲居士和乙居士的關系可能不太好。”我問爲什麼,他說:“因爲一個人來的時候,另一個人會馬上離開。”用因明的話來講,這兩人叫“互絕相違”或“互不共存”,如同水與火、黑暗與光明一樣,一者存在時,另一者就無法安住。金剛道友之間若是如此,相當不好。

  聽說某寺院的兩位大德之間,也有這樣的矛盾。每次開會或大衆聚會時,一個人只要去了,另一個人就不參加。當然,這是聽別人說的,真實情況如何,我也不太清楚。如果不是這樣,那是別人的無因誹謗;但如果是的話,不管這兩位大德是什麼身份,都是他們的錯誤。既然彼此是同行道友,若連互相說話的余地都沒有,那麼見到怨敵時該如何對待?面對與自己毫無關系的衆生,又怎麼以大乘精神去度化他們?這一點的確值得深思!

  

  話說回來,關于暗中離間語的過患,《撰集百緣經》中講過一個公案[3]:有個人剛生下不久,便滿身生瘡,藥石無效。因他天天哀號叫苦,過著痛苦的生活,所以被取名爲“呻號”。他長大成人之後,身上的惡疾仍未治愈,日夜叫苦連天。附近一個人聽到後說:“你這樣痛苦太可憐了!據說印度某某地方有一位佛陀,我們身體和心理的病,他都能醫治,是世間的大醫王,你何不到他那裏去求治?”呻號聽了之後,極其歡喜地去找佛陀。見了佛陀的相好莊嚴,他心裏不禁喜悅贊歎。佛陀給他宣說佛法,他身上的病當下好了。後來他出家精進修行,不久便證得阿羅漢果。

  諸比丘問佛陀:“呻號以何種因緣而得此果報?”

  佛陀說:“在過去無量世中,某國有甲乙兩個富翁,他倆平日就怨憎相爭。一次,甲富翁拿出許多珍寶獻給國王,並對國王說:“乙富翁非常惡毒,常用陰謀害我,希望大王嚴懲惡人。”國王未經觀察就信以爲真,便派人拘捕乙富翁,並施以酷刑,使其遍體鱗傷,後經其家人出錢贖罪,才得以釋放回家。乙富翁回去以後,對輪回生起極大的厭離心,後來入山修行,證得辟支佛果。此時他明白了怨親平等,怕甲富翁來生受苦報,便往其家中,現種種神變。甲富翁見後心生敬仰,在他面前忏悔前罪。”佛陀告訴大家:“過去對國王進讒言的甲富翁,就是現在的呻號比丘。”

  因此,我們學佛不能只是紙上談兵,應該對內心有幫助和改變。在座的道友也想一想,你們在生活中,有沒有暗地傷害過別人?如果有,這個果報以後會不會成熟?其實,倘若沒有忏淨惡業,百分之百要感受苦果,就像種子播下以後,沒有遇到違緣摧毀的話,肯定會發芽結果的。所以,我們應當反省自己的人生,假如造過這樣的罪業,就一定要忏悔。

  否則,離間語的果報相當可怕。《伽陀經》雲:“若愛于兩舌,鬥亂行嗔恚,墮鬼畢舍佐[4],頭面而醜惡。”《諸法集要經》也說:“彼兩舌惡報,則墮于地獄,念念常燒然,自受其極苦。”可見,喜歡講離間語的人,有些經中說會變成餓鬼,有些說會墮入地獄。當然,你不信因果就另當別論了,因爲不信因果的人什麼都不怕,對這些也不會有感覺,但只要你相信因果,就應該對自己的語言善加觀察,盡量說些比較和合的話語。

  例如,在兩個上師之間、上師與弟子之間,或兩個不學佛的人之間、兩個部落之間,一旦發現他們有矛盾,有能力的話,就應想辦法去調解,只要能令其和好,即使出錢出力也值得。要知道,讓衆生和合的功德相當大,過段時間在《藏傳淨土法》中也會講[5]。所以,如果別人有誤會沖突,你想辦法把它化解了,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其實,關系不太好的人,看他們的眼神、態度就知道。假如一提起這個人的名字,另一個人馬上有種不同的表情,那他們之間就有問題。這一點,我特別會觀察,盡管偶爾也會看走眼,但百分之九十都沒錯。也不知道是什麼業力,你們城市裏的人,很多都不太誠實,表面上似乎對誰都好,背後卻是口蜜腹劍。我非常喜歡《大般涅槃經》的一個教言:“莫壞善知識,遠離惡眷屬,口常和合語,則生不動國。”希望大家能長期行持,不要損害善知識,莫與惡眷屬同流合汙,以免染上他們的不良行爲,同時跟別人說話時,要多講慈悲語、柔軟語、和合語。

  總之,我們說話一定要注意。有時候兩人關系本來不錯,有些人一開口就把它搞破了。而有些人與此不同,也許是有菩提心的緣故吧,話雖不多,但一兩句也讓人口服心服,甚至自然生起慈悲菩提心。其實老想著怎麼離間別人,這個過失相當大。倘若你曾在人與人之間製造過矛盾,這確實需要值得忏悔,並發願以後絕不能再造。

  己叁、惡語:

  對于相貌醜陋的人,公開宣揚他們的缺點,或對生理有缺陷的盲人、聾人等,當面稱呼爲“瞎子”、“聾子”,這都是一種惡語。現在世間上有些人,常根據他人身體的缺陷起綽號,把別人叫做“跛子”、“矮子”、“大個子”、“塌鼻子”、“大耳朵”、“瘦子”、“大胖子”等。表面上看來,這似乎是一種說話藝術,但實際上,這種語言的過失相當大。

  《賢愚經》中有則蜜勝比丘的公案,就說明了惡語的可怕果報。在佛陀時代,有個蜜勝比丘很快證得了阿羅漢果位。衆比丘問佛陀他前世的因緣。原來是佛陀有一次去化緣時,路上遇到一只猴子,它供養佛陀蜂蜜,佛陀接受後它特別歡喜,然後就蹦蹦跳跳,不小心跳到一個大坑裏摔死了。猴子死後轉生爲人,就是現在的蜜勝比丘。比丘們又問:“他前世爲什麼是猴子呢?”佛陀告訴大家:“過去迦葉佛住世時,他曾是一個年輕比丘,有次看見一位阿羅漢跳躍著過河,就譏諷他…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