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不管念誦了多少,都不會有什麼收獲。”不過在此過程中,法王如意寶對看書或探討法義,不是特別反對,但有些上師連這也不開許。以前我年輕時特別愛聞思,常一邊念咒一邊看書,偶爾還跟人探討一下法義。但一般來講,不管是念誦什麼,最好從頭到尾念完整,中間不要夾雜绮語。特別是在僧衆行列中,如果有一個人廢話連篇,那全體僧衆的善資都會斷送在他手中,而且還會損毀施主所積的資糧。
所以,修行比較好的人,從不隨便說绮語。《缁門崇行錄》中記載:宋朝有位大通禅師,他平日無論作息,端正嚴肅,目不斜視,領衆叁十年從未談笑(可能跟朗日塘巴差不多)。可見,有智慧和修行境界的人,一般不會說很多廢話,而只有我們沒有修行的人,才對無關緊要的世間語言特別感興趣。
本來在印度聖地,除了具足功德、遠離過患的人以外,其他人沒有資格享用信財,世尊在經典中也沒開許過。然而,現在藏地有些人,只是學了《聞解脫》等一兩套密宗儀軌,就覺得萬事大吉了(像漢地有些人學了早晚課後,就覺得自己是出家人了)。這種人剛會念誦,便通過密宗儀軌的方式,肆無忌憚地享用信財。其實如果他沒有灌過頂、不具足誓言,對生圓次第[8]一竅不通、沒有圓滿念修,只是隨便念一下密咒儀軌,那就成了苯教[9]的吟誦,在這種情況下,他享用信財的過患相當大。
不管是漢地還是藏地,修行人若要享用信財,至少要有清淨的戒律,並時時以正知正念攝持相續。《戒律花鬘論》中也說:“只有在清淨戒律的基礎上聞思修行之人,才能享用信衆的財物。”尤其是黑財,就像燃燒的鐵丸子,除非你具足生圓次第雙運的鑄鐵牙齒,否則,普普通通的平常人要享用它,只能是自討苦吃,焚毀相續。如頌雲:“黑色信財乃是生命之利刃,過分享用斬斷解脫之命根。”因此,如果沒有真實的修行境界,享用信財會有極大過患。《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亦雲:“甯割身肉,以用供口,不以邪心受人施也。”
現在有些人不要說具足生圓次第,就連讀誦也不是很流利,只不過是認識詞句罷了。他們在念誦儀軌時,到了最重要的部分——念咒期間,常會打開绮語的“伏藏門”,說各種貪嗔的無關語來混時間。比如念完一個儀軌後,緊接著要念金剛薩埵心咒時,這種人只念了叁四遍“嗡班紮兒薩埵吽”,就拉著旁邊的人聊天:“哎,過來過來,我跟你談一談最近的新聞。你家裏寄錢了沒有?……”如此,結果只會損人害己。
宋朝有位光孝安禅師,他住在清泰寺時,一天在定中見到兩個僧人倚著欄杆交談。開始時有天神護衛並谛聽;後來天神離去,惡鬼來了;最後惡鬼在一旁唾罵,還掃掉他們的腳印。禅師出定後追問原由,得知他們剛開始是在討論佛法;接著敘舊事、拉家常;最後談到施主的財物供養,連惡鬼都厭棄了。
因此,我們作爲出家人,一定要想辦法斷除绮語,默言不語並精進念誦。而作爲居士,也應盡心盡力地持咒念佛,少說一些無關的绮話。佛陀在《受十善戒經》中講過:“若能不绮語,口常出妙香,猶如優缽羅[10],生處得值佛。”因此,大家平時要盡量少說廢語,多念些經文,多說有利于衆生的語言!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五分律》:叁十卷。全稱《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略稱《彌沙塞部律》。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二冊。系佛入滅後叁百年頃,自上座部系統分出之化地部(彌沙塞部)所傳之戒律。據高僧法顯傳所載,法顯于師子國(即斯裏蘭卡)攜回本書之梵本,劉宋時,佛陀什、竺道生等共同譯出。因由五部分組成,故稱五分律。其中規定比丘戒二百五十一條,比丘尼戒叁百七十條。據近人研究,此律與南傳巴利文律藏在內容上極爲接近。
[2] 此處的破和合僧,是指破*輪僧。《俱舍論釋》中說,破*輪僧一定要在佛陀在世時才會出現,其他時間不會發生。
[3] 《撰集百緣經》雲: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城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不可稱計,選擇高門,娉以爲婦,種種音樂,以娛樂之。足滿十月,産一男兒,身體有瘡,甚患苦痛,呻號叫喚,未曾休息。年漸長大,瘡皆潰爛,膿血橫流,常患疼痛,因爲立字,名曰“呻號”。父母憐愍,設諸方藥,雖加療治,瘡無除愈。年漸長大,聞諸人語:“祇桓精舍,有好良醫,善療衆病,能令除愈。”尋即往至。詣祇桓中,見佛世尊,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光明晖曜,如百千日,心懷喜悅,前禮佛足,卻坐一面。佛即爲說五盛陰苦,是瘡是癰,如毒箭入心傷害于人,皆是衆病之根本也。時呻號子,聞佛世尊說是語已,深自咎啧,向佛世尊,忏悔罪咎,瘡尋除差,心懷歡喜,求索出家。佛即告言:“善來比丘。”須發自落,法服著身,便成沙門。精懃修道,得阿羅漢果。時諸比丘,見是事已,白佛言:“世尊,今此呻號比丘,宿造何業,初産之時,身有惡瘡,膿血橫流,甚可惡見?複以何緣,出家得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谛聽,吾當爲汝分別解說。乃往過去無量世時,波羅奈國,有二長者,各悉巨富,資財無量,因相忿诤。其一長者,大赍珍寶,貢奉與王。王納受已,讒彼長者:彼人惡心,常懷姧謀,規欲害我,唯願大王,聽我任意治彼長者。王即然可,尋至其家,執彼長者,系縛搒笞,楚毒無量,舉身傷破,膿血橫流,痛不可言。時彼長者,既得免已,深自思惟,有身皆苦,衆惡所集多諸災禍,甚可厭患。我于彼人,無大怨雠,橫見傷毀,乃至如此。即自思惟,詣山林中,觀察有爲皆是無常,深悟解空,成辟支佛,視諸怨親,心皆平等。念彼長者,加惡于我,將來之世,墮于地獄,受大苦痛,我今當往爲現神變,令彼開悟。作是念已,詣長者前,踴身虛空,作十八變。時彼長者,見是變已,深懷渴仰,倍生信敬,即請令坐,爲設肴膳種種供養,向辟支佛忏悔先罪。”佛告諸比丘:“欲知彼時向彼國王讒其長者考掠榜笞者,今呻號比丘是。”
[4] 畢舍佐:類似羅刹的鬼神之一。音譯又作毗舍阇、畢舍遮、毗舍遮、臂舍柘,意爲食血肉鬼、啖人精氣鬼或癫狂鬼。
[5] 如經中雲:“恒時若斷除,離間拆散友,喜愛調和者,彼人生善趣。”
[6] 通“粗”。
[7] 上師在講《前行廣釋》第二十節課時,曾提到過他:“今天中午我家來了一位藏族喇嘛,他有79歲,曾是我父親的朋友,後來出家了。他跟我講了自己二十年的修行經曆:截至昨天,他共念了叁億遍觀音心咒,今天又在我面前發願,說還要再念一億。我問:“你叁億遍心咒念了多少年?”他說:“整整十七年。在此期間,有時候念得多,每天十萬遍左右,有時候到拉薩等地去,就念得少一點。我平時很少跟人接觸,還念了一萬遍《普賢行願品》……”他以前在我家鄉爐霍那邊,還是很出名的,我父親常講他怎麼打仗、殺牦牛、偷盜,所以我印象比較深。他也承認自己年輕時,不太相信因果,沒有一個不造的惡業,二十年前遇到一位上師,後又遇到法王如意寶,讓他一心一意念觀音心咒忏悔。如今叁億遍已經完成,今天又發願再念一億。我覺得人的心力確實不同,心力大的話,即使往昔造業比較深重,現在精進也不算太遲。”
[8] 生圓次第: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之簡稱,密乘中修習本尊叁身爲生起次第,修習風脈等爲圓滿次第。
[9] 苯教:古代西藏原始宗教名。創始人興饒,年代待考。盛行時分本地、外來和竄易叁派,黑苯、白苯兩支。早期但以禱神伏魔爲人禳病、薦亡爲業,及至吐蕃王布德共傑時,幹預國政。松贊幹布以後,吐蕃王室扶持佛教,佛苯之間鬥爭甚爲激烈,赤熱巴巾因尊佛抑苯被苯教徒所殺,朗達瑪尊苯抑佛被佛教徒所殺,成爲吐蕃王室趨于分裂滅亡的一個近因。其後苯教在見、行、修道之法諸方面,産生了衆多和佛教相似的經典,晚近漸趨衰微。
[10] 優缽羅:漢譯爲青蓮花,黛花,紅蓮花。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叁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