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不管念诵了多少,都不会有什么收获。”不过在此过程中,法王如意宝对看书或探讨法义,不是特别反对,但有些上师连这也不开许。以前我年轻时特别爱闻思,常一边念咒一边看书,偶尔还跟人探讨一下法义。但一般来讲,不管是念诵什么,最好从头到尾念完整,中间不要夹杂绮语。特别是在僧众行列中,如果有一个人废话连篇,那全体僧众的善资都会断送在他手中,而且还会损毁施主所积的资粮。
所以,修行比较好的人,从不随便说绮语。《缁门崇行录》中记载:宋朝有位大通禅师,他平日无论作息,端正严肃,目不斜视,领众三十年从未谈笑(可能跟朗日塘巴差不多)。可见,有智慧和修行境界的人,一般不会说很多废话,而只有我们没有修行的人,才对无关紧要的世间语言特别感兴趣。
本来在印度圣地,除了具足功德、远离过患的人以外,其他人没有资格享用信财,世尊在经典中也没开许过。然而,现在藏地有些人,只是学了《闻解脱》等一两套密宗仪轨,就觉得万事大吉了(像汉地有些人学了早晚课后,就觉得自己是出家人了)。这种人刚会念诵,便通过密宗仪轨的方式,肆无忌惮地享用信财。其实如果他没有灌过顶、不具足誓言,对生圆次第[8]一窍不通、没有圆满念修,只是随便念一下密咒仪轨,那就成了苯教[9]的吟诵,在这种情况下,他享用信财的过患相当大。
不管是汉地还是藏地,修行人若要享用信财,至少要有清净的戒律,并时时以正知正念摄持相续。《戒律花鬘论》中也说:“只有在清净戒律的基础上闻思修行之人,才能享用信众的财物。”尤其是黑财,就像燃烧的铁丸子,除非你具足生圆次第双运的铸铁牙齿,否则,普普通通的平常人要享用它,只能是自讨苦吃,焚毁相续。如颂云:“黑色信财乃是生命之利刃,过分享用斩断解脱之命根。”因此,如果没有真实的修行境界,享用信财会有极大过患。《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亦云:“宁割身肉,以用供口,不以邪心受人施也。”
现在有些人不要说具足生圆次第,就连读诵也不是很流利,只不过是认识词句罢了。他们在念诵仪轨时,到了最重要的部分——念咒期间,常会打开绮语的“伏藏门”,说各种贪嗔的无关语来混时间。比如念完一个仪轨后,紧接着要念金刚萨埵心咒时,这种人只念了三四遍“嗡班扎儿萨埵吽”,就拉着旁边的人聊天:“哎,过来过来,我跟你谈一谈最近的新闻。你家里寄钱了没有?……”如此,结果只会损人害己。
宋朝有位光孝安禅师,他住在清泰寺时,一天在定中见到两个僧人倚着栏杆交谈。开始时有天神护卫并谛听;后来天神离去,恶鬼来了;最后恶鬼在一旁唾骂,还扫掉他们的脚印。禅师出定后追问原由,得知他们刚开始是在讨论佛法;接着叙旧事、拉家常;最后谈到施主的财物供养,连恶鬼都厌弃了。
因此,我们作为出家人,一定要想办法断除绮语,默言不语并精进念诵。而作为居士,也应尽心尽力地持咒念佛,少说一些无关的绮话。佛陀在《受十善戒经》中讲过:“若能不绮语,口常出妙香,犹如优钵罗[10],生处得值佛。”因此,大家平时要尽量少说废语,多念些经文,多说有利于众生的语言!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五分律》:三十卷。全称《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略称《弥沙塞部律》。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二册。系佛入灭后三百年顷,自上座部系统分出之化地部(弥沙塞部)所传之戒律。据高僧法显传所载,法显于师子国(即斯里兰卡)携回本书之梵本,刘宋时,佛陀什、竺道生等共同译出。因由五部分组成,故称五分律。其中规定比丘戒二百五十一条,比丘尼戒三百七十条。据近人研究,此律与南传巴利文律藏在内容上极为接近。
[2] 此处的破和合僧,是指破*轮僧。《俱舍论释》中说,破*轮僧一定要在佛陀在世时才会出现,其他时间不会发生。
[3] 《撰集百缘经》云: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选择高门,娉以为妇,种种音乐,以娱乐之。足满十月,产一男儿,身体有疮,甚患苦痛,呻号叫唤,未曾休息。年渐长大,疮皆溃烂,脓血横流,常患疼痛,因为立字,名曰“呻号”。父母怜愍,设诸方药,虽加疗治,疮无除愈。年渐长大,闻诸人语:“祇桓精舍,有好良医,善疗众病,能令除愈。”寻即往至。诣祇桓中,见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晖曜,如百千日,心怀喜悦,前礼佛足,却坐一面。佛即为说五盛阴苦,是疮是痈,如毒箭入心伤害于人,皆是众病之根本也。时呻号子,闻佛世尊说是语已,深自咎啧,向佛世尊,忏悔罪咎,疮寻除差,心怀欢喜,求索出家。佛即告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著身,便成沙门。精懃修道,得阿罗汉果。时诸比丘,见是事已,白佛言:“世尊,今此呻号比丘,宿造何业,初产之时,身有恶疮,脓血横流,甚可恶见?复以何缘,出家得道?”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乃往过去无量世时,波罗奈国,有二长者,各悉巨富,资财无量,因相忿诤。其一长者,大赍珍宝,贡奉与王。王纳受已,谗彼长者:彼人恶心,常怀姧谋,规欲害我,唯愿大王,听我任意治彼长者。王即然可,寻至其家,执彼长者,系缚搒笞,楚毒无量,举身伤破,脓血横流,痛不可言。时彼长者,既得免已,深自思惟,有身皆苦,众恶所集多诸灾祸,甚可厌患。我于彼人,无大怨雠,横见伤毁,乃至如此。即自思惟,诣山林中,观察有为皆是无常,深悟解空,成辟支佛,视诸怨亲,心皆平等。念彼长者,加恶于我,将来之世,堕于地狱,受大苦痛,我今当往为现神变,令彼开悟。作是念已,诣长者前,踊身虚空,作十八变。时彼长者,见是变已,深怀渴仰,倍生信敬,即请令坐,为设肴膳种种供养,向辟支佛忏悔先罪。”佛告诸比丘:“欲知彼时向彼国王谗其长者考掠榜笞者,今呻号比丘是。”
[4] 毕舍佐:类似罗刹的鬼神之一。音译又作毗舍阇、毕舍遮、毗舍遮、臂舍柘,意为食血肉鬼、啖人精气鬼或癫狂鬼。
[5] 如经中云:“恒时若断除,离间拆散友,喜爱调和者,彼人生善趣。”
[6] 通“粗”。
[7] 上师在讲《前行广释》第二十节课时,曾提到过他:“今天中午我家来了一位藏族喇嘛,他有79岁,曾是我父亲的朋友,后来出家了。他跟我讲了自己二十年的修行经历:截至昨天,他共念了三亿遍观音心咒,今天又在我面前发愿,说还要再念一亿。我问:“你三亿遍心咒念了多少年?”他说:“整整十七年。在此期间,有时候念得多,每天十万遍左右,有时候到拉萨等地去,就念得少一点。我平时很少跟人接触,还念了一万遍《普贤行愿品》……”他以前在我家乡炉霍那边,还是很出名的,我父亲常讲他怎么打仗、杀牦牛、偷盗,所以我印象比较深。他也承认自己年轻时,不太相信因果,没有一个不造的恶业,二十年前遇到一位上师,后又遇到法王如意宝,让他一心一意念观音心咒忏悔。如今三亿遍已经完成,今天又发愿再念一亿。我觉得人的心力确实不同,心力大的话,即使往昔造业比较深重,现在精进也不算太迟。”
[8] 生圆次第: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之简称,密乘中修习本尊三身为生起次第,修习风脉等为圆满次第。
[9] 苯教:古代西藏原始宗教名。创始人兴饶,年代待考。盛行时分本地、外来和窜易三派,黑苯、白苯两支。早期但以祷神伏魔为人禳病、荐亡为业,及至吐蕃王布德共杰时,干预国政。松赞干布以后,吐蕃王室扶持佛教,佛苯之间斗争甚为激烈,赤热巴巾因尊佛抑苯被苯教徒所杀,朗达玛尊苯抑佛被佛教徒所杀,成为吐蕃王室趋于分裂灭亡的一个近因。其后苯教在见、行、修道之法诸方面,产生了众多和佛教相似的经典,晚近渐趋衰微。
[10] 优钵罗:汉译为青莲花,黛花,红莲花。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六十三节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