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六十四节课

  

第六十四节课

  

思考题

  252、意恶业分为哪几种?请一一说明。其分别会导致什么过患?

  253、众生的邪见无量无边,归纳起来可摄于哪两种邪见中?请详细说明各自的定义。为什么说它不是正见?

  254、在对待其他宗教的问题上,我们应持哪种态度?若想在别人面前成立前世后世、因果不虚的道理,前提必须要树立什么观点?请说明理由。

  255、为什么说在十不善业中,杀生和邪见最为严重?你对此有何体会?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大圆满前行》的“因果不虚”中,正在讲十不善业。前面介绍了身体、语言的不善业,今天开始讲意不善业。

  戊三(意恶业)分三:一、贪心;二、害心;三、邪见。

  己一、贪心: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特别喜欢的他人财物,心里打着“这财物为我所有该多好”的如意算盘,并且三番五次地思量:“我用什么办法才能将它弄到手呢?”诸如此类凡对别人的财物生起谋求之心,都是属于贪心。

  比如,你自己没有轿车,看到别人开着豪华轿车,心里就特别羡慕,很想把它据为己有;或者,见别人房子装修得特别华丽,自己却没有这种条件,就很想把这个房子变成自己的;或者,看别人存了很多钱,千方百计想把这些装进自己腰包,这些都是贪心。

  当然,从广义上讲,贪人、贪法、贪财物,均属于贪心的范畴,但此处的贪心,主要是从贪财的角度宣说的。这种烦恼,一般人不认为是罪业,反而觉得自己有追求,是种上进的表现。但实际上,人若有了这种贪心,则很容易堕入地狱。诚如《正法念处经》所言:“贪心甚为恶,令人到地狱。”因此,我们以后看到别人的财物,尽量不要生起贪念,而应该替他感到欢喜,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也说:“无论他人财多少,勿生贪心当欢喜。”否则,贪心太重的人,纵然拥有一点财产,最终也很容易失坏。

  记得《毗奈耶经》中有一则公案[1]:从前有个人,生了一个相貌端严的女儿。女儿长大后,父亲就过世了,转生为鹅王。女儿没有父亲之后,生活日益贫穷,感受了很多痛苦。鹅王见此,每天飞到宝洲衔一颗宝珠,早晨放在女儿家门口。女儿发现后,以吝啬心一直不舍得用,日积月累,就攒了不少宝珠。有一天,她不禁怀疑:“这些宝珠到底是谁给我的?”于是就一早起来,躲在门后观察,结果发现是鹅王送的。女儿心想:“它每天都送一颗宝珠,那肚子里可能还藏着很多,我要想办法把它抓住,这样就会有更多宝珠了。”随后她马上布网,准备抓它。鹅王见女儿不知恩图报,反而还恩将仇报,于是便展翅飞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一位天人见后,专门说了个偈颂:“不应作多贪,贪是罪恶事,若作多贪者,所获皆散失。”

  所以,在这个世间上,相续中有贪心的人,就算拥有再多钱财,也始终有种贫穷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佛所行赞》中说得非常好:“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腰缠万贯的人倘若不知足,天天贪得无厌,这也是一种贫苦;身无分文的穷人如果有了满足感,那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富翁。

  学院有些修行人,生活特别简朴,不管是穿的衣服、吃的食物、用的资具,全都极其简单,这些给他带来的是什么?是自在、快乐。而有些世间人对佛理一无所知,虽然拥有的钱财富可敌国,可心里还是空空荡荡,一直不能满足。所以,如果不能调整心态,想完全依赖物质来满足自己、充实自己,确实有非常大的困难。

  因此,我们务必要认识到,内心中的快乐、智慧,远远超过外在的一切财富。尽管物质可以偶尔带来快乐,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痛苦。佛教为什么又叫“内明学”?就是因为它属于内在的智慧,不像其他学问只研究外在的东西,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而佛教却可以解除所有烦恼,这样一来,内心有了证悟的话,世界就会变得格外美好。

  己二、害心:

  对他人怀恨在心,满怀愤怒地想:“我要用武器或语言去损害他。”见他拥有荣华富贵便不高兴,暗自诅咒:“这个人不安乐、不幸福、没有这样的功德该多好!”当他遭遇不幸、受到挫折时,自己就在一旁幸灾乐祸。像这样凡是对别人生起损恼的心理,都属于害心之列。

  正所谓“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好人和坏人的区别,是以心好、心坏来分的,而不是因为皮肤好、很有钱、口才棒,就被划入好人的行列中。假如一个人常怀有嗔恨心,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所做的事情肯定不如法,甚至还会特别过分、令人发指。这样的人,会让周围千千万万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而且在毁坏他人的同时,也将毁坏自己。甚至,有时候还没有害得了别人,反而先害了自己。

  三国时期,吴王手下有个太监,心术不正又心胸狭窄,是个喜欢记仇的小人。他和掌管库房的库吏素有嫌隙,一直怀恨在心,总想伺机报复。有一次,夏天特别热,吴王让这个太监去库房把浸着蜂蜜的蜜汁梅取来。为了陷害库吏,他从那里取了蜜汁梅后,悄悄找几颗老鼠屎放了进去,然后再献给吴王。

  吴王发现后勃然大怒,询问这个太监时,他故意把罪责推到库吏身上。吴王又召库吏来审问,库吏吓得脸色惨白,磕头如捣蒜,拼命辩解不是自己渎职。

  吴王素来非常聪明,观察事物也深入细致,为了把这件事弄明白,他命人把鼠屎切开,发现鼠屎外面是湿的,里面却是干的,由此推断是太监在搞鬼。为什么呢?因为假如鼠屎早就掉在蜜中,浸的时间长了,一定已经湿透了,而它却是内干外湿,很明显是临时放进去的。最后,这个太监的阴谋被揭穿后,因欺君罔上而掉了脑袋。

  所以,害别人就是害自己,尤其是我们修行人,千万不可心存恶念。现在个别净土宗的人,由于对闻思佛法特别排斥,平时跟他人有矛盾、互相生嗔心也从不对治,这样的人想要往生净土,可能比较困难。六祖在《坛经》中说过:“心中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倘若你没有不善心,内心清净、善良,往生极乐世界则指日可待;但若对同行道友、身边的人,带有毒蛇般的害心,今天跟这个吵架,明天跟那个吵架,那不要说往生,就连今生中大家看到你,也会唯恐避之不及。

  有些人虽然名为“居士”,但人格还不如没有皈依的人;有些人尽管剃着光头,出家好多年了,然而相续中恶心遍布,连世间善良品行都没有。尤其是现在末法时代,个别学佛的人表面上拿着念珠、道貌岸然,说起话来也头头是道,但实际上心肠特别坏。这种人不但念佛不能往生,而且今生来世都会感受无量的痛苦。麦彭仁波切说:“害心后世常受苦,无缘无故遭他害。”如果你无缘无故遭到诽谤、损恼,那很可能是往昔生害心的果报。《诸法集要经》亦云:“由心乐损害,人神咸不护。”一个喜欢损害别人的人,护法天神都不会护持,还会招来人与非人的种种危害。所以,世间上特别痛苦、遭受打击的人,往往也跟其前世或今生的业力有关。

  己三(邪见)分二:一、无有因果之见;二、常断见。

  庚一、无有因果之见:

  《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中都讲过,若认为行持善法没有功德,造恶业没有任何过患,前世后世不存在,三宝没有功德,佛没来过这个世界,上有天堂、下有地狱是谎言……这就称为无有因果的邪见,特别可怕。假如你的见解没有摆正,那学佛肯定只是一种形象,绝不可能深入其中。

  庚二、常断见:

  总的来说,邪见可分为62种或360种等。这方面的道理,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有详细描述,《宗派宝藏论》也讲过一些。虽说邪见有这么多种,但这只是个大概数字,因为众生的邪见各不相同,算起来也有无量无边,不过,若将所有邪见归纳起来,完全可以归摄于常见和断见中。

  一、常见:

  认为神我常有,大自在天、遍入天是造世主,上帝、真主能创造一切……这些看法都叫常见。《释量论·成量品》中对常有的主物就进行了驳斥,我们学《中观庄严论释》、《中观根本慧论》、《入中论》等时,也分析过这种观点不成立。为什么呢?因为在胜义中,根本不可能有一法常有不变。

  所以,从狭义上讲,承认造物主常有的宗教,都可以叫邪道。但从广义上讲,世界各大宗教和睦共处、互相学习、彼此包容,也是应该值得提倡的。不过在这种原则下,佛教抉择见修行果的不共观点时,绝不能与之混为一谈。就像藏传佛教的各大教派,总体上虽然全是佛教,但旧派、新派也要建立各自的观点,也应该有不同的分析。所以,佛教在抉择自己的见解时,不能跟随、依止其他宗教,否则,对你们而言,别的倒不一定有害,但对解脱确实有障碍。其他宗教表面上虽有好的地方,但跟佛教比起来,实际上还是差别很大。

  前不久,我在北京大学遇到一个知识分子,他是学基督教的。我在讲佛教的不共伟大之处时,他直言不讳地说:他认为自己的宗教很好,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让我一针见血地指出来。当时我就回答:“别的地方也不好说,但我只是指出一点:你们宗教对人类中的异教徒、非人类中的动物都有损害,这跟佛教的慈悲理念大相径庭。如果你觉得我讲得不对,想以教理进行辩论,那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探讨……”他是个有智慧的人,听了这番话后,相信有些地方也在思考中。当然,我并不是为了凸显佛教殊胜,就一味地贬低其他宗教。诚如《胜出天神赞》中所言[2],谁的宗教最…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六十四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