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四節課

  

第六十四節課

  

思考題

  252、意惡業分爲哪幾種?請一一說明。其分別會導致什麼過患?

  253、衆生的邪見無量無邊,歸納起來可攝于哪兩種邪見中?請詳細說明各自的定義。爲什麼說它不是正見?

  254、在對待其他宗教的問題上,我們應持哪種態度?若想在別人面前成立前世後世、因果不虛的道理,前提必須要樹立什麼觀點?請說明理由。

  255、爲什麼說在十不善業中,殺生和邪見最爲嚴重?你對此有何體會?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大圓滿前行》的“因果不虛”中,正在講十不善業。前面介紹了身體、語言的不善業,今天開始講意不善業。

  戊叁(意惡業)分叁:一、貪心;二、害心;叁、邪見。

  己一、貪心:

  在日常生活中,對于特別喜歡的他人財物,心裏打著“這財物爲我所有該多好”的如意算盤,並且叁番五次地思量:“我用什麼辦法才能將它弄到手呢?”諸如此類凡對別人的財物生起謀求之心,都是屬于貪心。

  比如,你自己沒有轎車,看到別人開著豪華轎車,心裏就特別羨慕,很想把它據爲己有;或者,見別人房子裝修得特別華麗,自己卻沒有這種條件,就很想把這個房子變成自己的;或者,看別人存了很多錢,千方百計想把這些裝進自己腰包,這些都是貪心。

  當然,從廣義上講,貪人、貪法、貪財物,均屬于貪心的範疇,但此處的貪心,主要是從貪財的角度宣說的。這種煩惱,一般人不認爲是罪業,反而覺得自己有追求,是種上進的表現。但實際上,人若有了這種貪心,則很容易墮入地獄。誠如《正法念處經》所言:“貪心甚爲惡,令人到地獄。”因此,我們以後看到別人的財物,盡量不要生起貪念,而應該替他感到歡喜,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中也說:“無論他人財多少,勿生貪心當歡喜。”否則,貪心太重的人,縱然擁有一點財産,最終也很容易失壞。

  記得《毗奈耶經》中有一則公案[1]:從前有個人,生了一個相貌端嚴的女兒。女兒長大後,父親就過世了,轉生爲鵝王。女兒沒有父親之後,生活日益貧窮,感受了很多痛苦。鵝王見此,每天飛到寶洲銜一顆寶珠,早晨放在女兒家門口。女兒發現後,以吝啬心一直不舍得用,日積月累,就攢了不少寶珠。有一天,她不禁懷疑:“這些寶珠到底是誰給我的?”于是就一早起來,躲在門後觀察,結果發現是鵝王送的。女兒心想:“它每天都送一顆寶珠,那肚子裏可能還藏著很多,我要想辦法把它抓住,這樣就會有更多寶珠了。”隨後她馬上布網,准備抓它。鵝王見女兒不知恩圖報,反而還恩將仇報,于是便展翅飛走了,再也沒有回來。一位天人見後,專門說了個偈頌:“不應作多貪,貪是罪惡事,若作多貪者,所獲皆散失。”

  所以,在這個世間上,相續中有貪心的人,就算擁有再多錢財,也始終有種貧窮感,不會有真正的快樂。《佛所行贊》中說得非常好:“富而不知足,是亦爲貧苦;雖貧而知足,是則第一富。”腰纏萬貫的人倘若不知足,天天貪得無厭,這也是一種貧苦;身無分文的窮人如果有了滿足感,那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富翁。

  學院有些修行人,生活特別簡樸,不管是穿的衣服、吃的食物、用的資具,全都極其簡單,這些給他帶來的是什麼?是自在、快樂。而有些世間人對佛理一無所知,雖然擁有的錢財富可敵國,可心裏還是空空蕩蕩,一直不能滿足。所以,如果不能調整心態,想完全依賴物質來滿足自己、充實自己,確實有非常大的困難。

  因此,我們務必要認識到,內心中的快樂、智慧,遠遠超過外在的一切財富。盡管物質可以偶爾帶來快樂,但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痛苦。佛教爲什麼又叫“內明學”?就是因爲它屬于內在的智慧,不像其他學問只研究外在的東西,只能解決部分問題,而佛教卻可以解除所有煩惱,這樣一來,內心有了證悟的話,世界就會變得格外美好。

  己二、害心:

  對他人懷恨在心,滿懷憤怒地想:“我要用武器或語言去損害他。”見他擁有榮華富貴便不高興,暗自詛咒:“這個人不安樂、不幸福、沒有這樣的功德該多好!”當他遭遇不幸、受到挫折時,自己就在一旁幸災樂禍。像這樣凡是對別人生起損惱的心理,都屬于害心之列。

  正所謂“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好人和壞人的區別,是以心好、心壞來分的,而不是因爲皮膚好、很有錢、口才棒,就被劃入好人的行列中。假如一個人常懷有嗔恨心,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所做的事情肯定不如法,甚至還會特別過分、令人發指。這樣的人,會讓周圍千千萬萬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而且在毀壞他人的同時,也將毀壞自己。甚至,有時候還沒有害得了別人,反而先害了自己。

  叁國時期,吳王手下有個太監,心術不正又心胸狹窄,是個喜歡記仇的小人。他和掌管庫房的庫吏素有嫌隙,一直懷恨在心,總想伺機報複。有一次,夏天特別熱,吳王讓這個太監去庫房把浸著蜂蜜的蜜汁梅取來。爲了陷害庫吏,他從那裏取了蜜汁梅後,悄悄找幾顆老鼠屎放了進去,然後再獻給吳王。

  吳王發現後勃然大怒,詢問這個太監時,他故意把罪責推到庫吏身上。吳王又召庫吏來審問,庫吏嚇得臉色慘白,磕頭如搗蒜,拼命辯解不是自己渎職。

  吳王素來非常聰明,觀察事物也深入細致,爲了把這件事弄明白,他命人把鼠屎切開,發現鼠屎外面是濕的,裏面卻是幹的,由此推斷是太監在搞鬼。爲什麼呢?因爲假如鼠屎早就掉在蜜中,浸的時間長了,一定已經濕透了,而它卻是內幹外濕,很明顯是臨時放進去的。最後,這個太監的陰謀被揭穿後,因欺君罔上而掉了腦袋。

  所以,害別人就是害自己,尤其是我們修行人,千萬不可心存惡念。現在個別淨土宗的人,由于對聞思佛法特別排斥,平時跟他人有矛盾、互相生嗔心也從不對治,這樣的人想要往生淨土,可能比較困難。六祖在《壇經》中說過:“心中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倘若你沒有不善心,內心清淨、善良,往生極樂世界則指日可待;但若對同行道友、身邊的人,帶有毒蛇般的害心,今天跟這個吵架,明天跟那個吵架,那不要說往生,就連今生中大家看到你,也會唯恐避之不及。

  有些人雖然名爲“居士”,但人格還不如沒有皈依的人;有些人盡管剃著光頭,出家好多年了,然而相續中惡心遍布,連世間善良品行都沒有。尤其是現在末法時代,個別學佛的人表面上拿著念珠、道貌岸然,說起話來也頭頭是道,但實際上心腸特別壞。這種人不但念佛不能往生,而且今生來世都會感受無量的痛苦。麥彭仁波切說:“害心後世常受苦,無緣無故遭他害。”如果你無緣無故遭到誹謗、損惱,那很可能是往昔生害心的果報。《諸法集要經》亦雲:“由心樂損害,人神鹹不護。”一個喜歡損害別人的人,護法天神都不會護持,還會招來人與非人的種種危害。所以,世間上特別痛苦、遭受打擊的人,往往也跟其前世或今生的業力有關。

  己叁(邪見)分二:一、無有因果之見;二、常斷見。

  庚一、無有因果之見:

  《俱舍論》、《大乘阿毗達磨》中都講過,若認爲行持善法沒有功德,造惡業沒有任何過患,前世後世不存在,叁寶沒有功德,佛沒來過這個世界,上有天堂、下有地獄是謊言……這就稱爲無有因果的邪見,特別可怕。假如你的見解沒有擺正,那學佛肯定只是一種形象,絕不可能深入其中。

  庚二、常斷見:

  總的來說,邪見可分爲62種或360種等。這方面的道理,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有詳細描述,《宗派寶藏論》也講過一些。雖說邪見有這麼多種,但這只是個大概數字,因爲衆生的邪見各不相同,算起來也有無量無邊,不過,若將所有邪見歸納起來,完全可以歸攝于常見和斷見中。

  一、常見:

  認爲神我常有,大自在天、遍入天是造世主,上帝、真主能創造一切……這些看法都叫常見。《釋量論·成量品》中對常有的主物就進行了駁斥,我們學《中觀莊嚴論釋》、《中觀根本慧論》、《入中論》等時,也分析過這種觀點不成立。爲什麼呢?因爲在勝義中,根本不可能有一法常有不變。

  所以,從狹義上講,承認造物主常有的宗教,都可以叫邪道。但從廣義上講,世界各大宗教和睦共處、互相學習、彼此包容,也是應該值得提倡的。不過在這種原則下,佛教抉擇見修行果的不共觀點時,絕不能與之混爲一談。就像藏傳佛教的各大教派,總體上雖然全是佛教,但舊派、新派也要建立各自的觀點,也應該有不同的分析。所以,佛教在抉擇自己的見解時,不能跟隨、依止其他宗教,否則,對你們而言,別的倒不一定有害,但對解脫確實有障礙。其他宗教表面上雖有好的地方,但跟佛教比起來,實際上還是差別很大。

  前不久,我在北京大學遇到一個知識分子,他是學基督教的。我在講佛教的不共偉大之處時,他直言不諱地說:他認爲自己的宗教很好,有什麼不好的地方,讓我一針見血地指出來。當時我就回答:“別的地方也不好說,但我只是指出一點:你們宗教對人類中的異教徒、非人類中的動物都有損害,這跟佛教的慈悲理念大相徑庭。如果你覺得我講得不對,想以教理進行辯論,那我們可以心平氣和地探討……”他是個有智慧的人,聽了這番話後,相信有些地方也在思考中。當然,我並不是爲了凸顯佛教殊勝,就一味地貶低其他宗教。誠如《勝出天神贊》中所言[2],誰的宗教最…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四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