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節課
思考題
256、十不善業的異熟果是什麼?它有哪兩種劃分方式?
257、現在許多人肆無忌憚地造惡業,不擇手段地賺錢,從而獲得了不錯的名利,那麼這種現象是否有違因果規律?請說明理由。
258、什麼是同行等流果?什麼是感受等流果?請舉例說明二者的差別。
259、殺生、不與取的感受等流果分別是什麼?你從自他身上能發現這些規律嗎?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戊四(十不善業之果)分四:一、異熟果;二、等流果;叁、增上果;四、士用果。
十不善業中的每一種,都有四種果報,即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下面具體給大家作個介紹。
其實因果的道理非常重要。現在很多人對此一竅不通,做好多事情都違背因果,以至于今生極其苦惱,來世在無量劫中也會感受痛苦。因此,作爲一個學佛的人,在所有竅訣中,首先要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理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否則,很多人從小沒灌輸過這種觀念,長大之後對叁世因果有嚴重懷疑,甚至産生顛倒之見,更有甚者還肆意诋毀,這是相當可怕的!
要知道,你诋毀因果只不過是自己見解錯誤,但古往今來真正能顛覆因果道理的,無論是科學工作者還是修行人,到目前爲止一個也沒有。有些人雖然不相信,但也僅僅是一種懷疑,根本無法舉出顛撲不破的證據來。你們在座的有些人,從小因受環境、教育的影響,對叁世因果始終半信半疑,甚至在最關鍵的時候,對因果並不那麼確信,致使所有修行前功盡棄、功虧一篑,這是十分可惜的。作爲一個有頭腦的人,理應用最深細的觀察力進行分析,倘若找不出任何漏洞,你應該對此心服口服,明白只是自己智慧淺薄而已。
前面已經宣講了十不善業的道理,這對當前社會來講非常重要。今天我們要闡述的是:十不善業造了以後,將會産生怎樣的果?而且這種果勢必會出現,愚癡者、邪見者不信的話,最終只能是親身去感受它的苦報。
下面介紹一下這四種果:
己一、異熟果:
十不善業中不論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绮語等任何一種,假如是以嗔心所導致,就會墮入地獄;如果是在貪心驅使下造成的,將會生爲餓鬼;若是在癡心狀態中進行的,則會轉爲旁生。因此,貪嗔癡這叁種煩惱,能令衆生分別墮入叁惡趣,龍猛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亦雲:“由貪轉餓鬼,以嗔引地獄,癡多成旁生,相反得人天。”
另外,《本事經》也說過:“具足貪嗔癡,無智見明慧,定不能解脫,生老病死等。”具有貪嗔癡的人,由于沒有智慧現見萬法真相,故無法擺脫生老病死的痛苦。反過來說,此經又雲:“遠離貪嗔癡,具智見明慧,決定能解脫,生老病死等。”遠離貪嗔癡的人,由于以智慧現見了萬法真相,故一定能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
所以,貪嗔癡煩惱嚴重的話,比如你今天嗔恨心特別猛烈,發作時間也很長,那如果沒有忏悔清淨,其異熟果必會成熟于叁惡趣中。所謂“異熟果”,就是指不同的因最後成熟的一種果報。漢地《宗鏡錄》也專門講了,異因成熟一果,如種子不同的苦因産生一種苦果,種子不同的甜因産生一種甜果,這即是異熟果的體性。
其實衆生墮入叁惡趣,除了叁毒牽引之外,還有一種說法是:按照煩惱的粗重程度及動機大小,惡業也可分爲上中下叁品:上品惡業是指貪嗔癡全部具足、極其粗重,並且長期積累,以這樣的滔天罪惡會下墮地獄;造中品惡業的人會投身餓鬼;積累下品惡業的人則轉爲旁生。
因此,造了什麼樣的業,就一定會感受它的果報。《大寶積經》中也說:“衆生造善惡,如影恒逐形。”衆生造的善業也好、惡業也罷,會像影子一樣始終跟著自己,果報即便沒有馬上現前,但到了一定時候,相應的苦樂也定會無欺産生。
然而,現在許多具邪見者不懂這個道理,認爲造惡業是獲得金錢、快樂的途徑,這種想法很不正確。要知道,造惡業的人所感受的快樂,是他以前行善的果報,就像一個農夫現在沒有種莊稼,甚至將田地全部毀壞了,可是他上一年所積累的糧食,足夠享用一段時間了。表面上看來他雖然豐衣足食、吃穿不愁,可是未來的資糧無法積累,眼前這些享用完了也就沒有了。
所以,業果的成熟,如《親友書》中所說[1],除了極個別情況以外,一般而言,並非像用刀割身體馬上出血一樣,今天造了業就今天成熟,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這種因果道理,大家務必要弄明白,同時也應通過各方面來學習,否則,不承認因果的話,就會如《涅槃經》所言:“不見後世,無惡不造。”所作所爲會相當可怕。
當然,最細微的因果,不要說我們凡夫人,就連阿羅漢也很難通達。記得《大智度論》中有個公案說:一次,佛陀和舍利子在祇園精舍附近經行,忽見老鷹在追逐一只鴿子,鴿子嚇得驚慌飛逃,于是飛到佛陀身邊躲藏。佛陀經行的身影覆在鴿子身上時,它頓時變得很安靜,身體也不哆嗦了,內心也不恐懼了。佛陀再向前行走,舍利子的身影移到鴿子身上時,鴿子依然戰栗不已、怖畏如故。
舍利子見此,就問佛陀:“我和您一樣都滅盡了叁毒煩惱,爲什麼您的身影蓋覆鴿身時,它便無聲無息、不再恐怖,而我的身影覆上鴿子,它卻仍然惶恐如初呢?”佛陀回答:“這是因爲你叁毒已除,但細微的習氣還沒有斷盡。”
佛陀又指著鴿子說:“你看看這鴿子的宿世因緣吧,它失卻人身轉爲鴿身已有幾世了?”舍利子即用神通開始觀察,結果發現在八萬大劫中,這鴿子連續不斷地一直轉生爲鴿子,看不出最早以前到底是什麼。然後舍利子又觀察它後世會投生爲什麼,發現在未來八萬大劫中,它仍是連續當鴿子,看不出何時才能解脫。
于是他就詢問佛陀,佛陀以無礙的智慧告訴他:“這鴿子在恒河沙數的大劫中,會一直轉爲鴿身。罪業滅盡後才投生爲人,經過五百世才能遇到佛法,並逐漸獲得解脫……[2]”
可見,對于特別深細的因果,阿羅漢都難以一一描述其前因後果,我們凡夫就更不用說了。現在世間上有些人,經常喜歡信口開河:“你現今所感受的一切,是前世什麼什麼果報。”這種現象,大家應該要謹慎。阿羅漢對因果都無法徹見的話,凡夫的分別念又能推測到什麼程度,每個人應該心裏有數。
概而言之,十不善業的異熟果,就是指造叁毒惡業會墮入叁惡趣,這一點大家要清楚。
己二(等流果)分二:一、同行等流果;二、感受等流果。
所謂等流果,是指以異熟果的牽引在地獄、餓鬼、旁生中受苦之後,解脫出來獲得人身時所感受的報應。
當然,不僅僅是人會感受等流果,包括惡趣衆生,也會感受這樣的果報。例如,有些旁生前世喜歡殺生的話,以等流果所感,這一世也喜歡殺生;有些旁生前世愛吃草、不害其他衆生的話,即生中也會有類似的習氣。
其實在藏文中,“等流果”的意思是果相似于因,造了什麼樣的因,便會産生什麼樣的果。《入阿毗達磨論》中也說:“果似因故,說名爲“等”。從因生故,複說爲“流”。”因此,果和因非常相似,果是從因出生,像甜種子産生甜果、苦種子産生苦果,這樣的因果關系就叫等流果。
但不管是什麼樣的因果關系,大家都要記住一點:你造了因以後,果肯定會現前,這沒有任何懷疑。《百業經》中常會提到:“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福蓋正行所集經》[3]中也有個類似的教證說:“設經無量劫,彼業不能壞,果報成熟時,衆生決定受。”所以,衆生所造的業無論過多久,都絕對不會耗盡,一旦因緣成熟,果報定會親自感受。這些道理,我們若用智慧去好好觀察,其實對因果也很容易生起定解。
下面接著講:等流果分爲同行等流果、感受等流果兩種。
庚一、同行等流果:
同行等流果,就是指今世與前世所造的業相同,前世你喜歡造什麼業,今世在行爲上也是如此。
如《薩婆多毗尼毗婆沙》中講過[4],牛主尊者前世常投生爲牛,故今世長有兩個喉嚨,吃飯時像牛一樣反刍;有個比丘走路經常蹦蹦跳跳,因爲他前世是只猴子;還有個比丘,雖然已得聖者果位,但卻經常喜歡照鏡子,原因是他前世當過妓女。
可見,衆生今生的愛好、習慣,完全是源自過去的習氣。如果往昔以殺業爲生,即生就會也喜歡殺生;假如前世以不與取爲業,那今生也會喜歡偷盜。所以,有些人在孩提時代一見蟲蠅便殺害,這也是在感受前世荼毒生靈的等流果。
從幼年時起,人們由于受各自業力所感,就會表現出明顯的不同,縱然是一母所生的兄弟姐妹,也是有的喜歡跳舞唱歌,有的喜歡殘殺衆生,有的喜歡偷雞摸狗,有的對此毫無興趣而熱衷于行善積福。每個人的習性之所以如此有差異,皆是前世舊習的慣性所致。
比如,藏地的單比尼瑪仁波切,8歲就能將《入行論》講得十分精彩。華智仁波切見後,感慨地說:“直品單比尼瑪8歲爲人宣講佛法,看來甯瑪巴的教法正值輝煌期,前途無量!”
大家熟悉的歌手鄧麗君,也是從小就酷愛唱歌。當時臺灣聽收音機是一般人的主要娛樂,鄧麗君經常跟著學唱歌,再難的歌聽幾遍就會了,不到10歲,就拿下了黃梅調比賽的冠軍。
還有我以前去雲南時,當地人特別佩服跳孔雀舞的楊麗萍。聽說她從記事起就愛跳舞,平時可以跟一朵白雲學,可以觀察一只小螞蟻看它們怎麼動,還有蜻蜓點水、孔雀開屏,大自然中…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五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