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姿勢像猴子,以此惡語的罪業,他在五百世中轉生爲猴子。”
可見,我們不僅不能說別人的生理缺陷,就算是嘲笑他人像猴子、牦牛、惡狗、豬等,也有相當大的過失。十七世DB法王講《佛子行》時也講過:第一世噶mb杜song虔巴,因過去在迦葉佛時,取笑一名長得像猴子的比丘,以此惡業,五百世投生爲猴子。之後轉生爲杜song虔巴時,長得也像猴子,並不好看。他還未出家前有一女友,因他長得太醜,就抛棄了他。他因此而生起出離心,並發願未來要長得好看一點,不然很難度化衆生。現在網上也有人說,第十六世、十七世噶mb長相莊嚴,肯定與前世的發願有關。
其實不管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不少人對自己的相貌非常執著。如果你長得比較醜,今生可能沒辦法了,要改的話,只好去做整容手術,但這要花很多錢,兩叁千塊肯定不夠,因此,你只有發願來世了。據說第十六世噶mb就非常莊嚴,生前在美國的時候,許多人執著他的莊嚴身相,這方面有很多精彩的故事。
惡語雖然只是語言上的業,但卻能直接影響我們的身體,並損害我們的方方方面。因此,大家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人,最好用正知正念攝持自己,千萬不要說惡語。薩迦班智達也講過:“傷害他人之惡語,即使怨敵亦勿說,否則如同谷回聲,立即自受報複也。”凡能傷害他人的惡劣言語,即使對怨敵也不要說,否則,就算你讓他一時啞口無言、無地自容,但你所罵他的那些話,就如同空谷的回聲一樣,最終會成熟在自己身上。因此,大家在防範惡語方面一定要注意。現在有些人即使學了佛,對這方面也不在乎。不知是前世業力還是什麼原因,他們聽這些道理就像聽新聞一樣,過了就算了,根本沒往心裏去,只是當成耳邊風,這樣學佛沒有多大意義。
此外,凡是指責對方過失,或口出不遜的語言,也都屬于惡語。所以,只要讓別人不高興的話,我們全部要斷除。《大寶積經》雲:“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罪,離麤[6]語悭吝,是人當解脫。”若能不指責他人的過失,也不舉發別人的罪過,遠離粗語和悭吝,這種人就會得到解脫。
還有,盡管表面不是惡口罵人,但若通過溫和的方式,使對方心不愉快,這種語言也包括在粗惡語中。藏地有一句俗話是:“粗惡之語無多少,歡喜之食無大小。”粗惡的語言不管說多說少,只要傷了別人的心,就不合理;供養他人的食品不管是大是小,只要表達了你的心意,就是好的。有些人說話讓別人很長時間都快樂,只是平平淡淡的一句,也令人永遠忘不掉,甚至對別人一生有無窮利益,這種常說柔言軟語的人,來世定會轉生于天上。《正法念處經》雲:“惡口破慈心,智者能舍離,常樂說軟語,則生于天上。”
有些大德平時說話很有技巧,好像從不得罪任何人,說什麼都讓別人開心快樂。而有些人則不是如此,他最好是不說話,不然一開口就得罪人,連他自己都很苦惱:“不知道我前世造了什麼業?一說話就出問題。”可見,人和人雖然長得差不多,但內在的悲心、說話的善巧還是有很大區別。
如果你想學習表達方式,《君規教言論·觀察語言》、《華嚴經》、《法華經》中講了很多,但歸納而言,只要相續中有慈悲心、利他心,所發出的聲音肯定對衆生直接或間接有利。即使你用粗語在呵斥他人,實際上也能利益不少人,把他相續中的惡劣種子燒盡無余,再也不容易複發以前的惡習。因此,無論我們說什麼話,內在的悲心非常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尤其在上師、高僧大德等嚴厲對境面前,千萬不能說些亂七八糟的刺耳語。否則,上師若因此而顯現不高興,甚至示現圓寂,舍棄利益衆生、弘揚佛法的偉大事業,那你會有極大的罪過。
因此,不管在誰面前,說話都應該要注意。現在的社會上,人們的語言好像沒辦法控製,只要有機會,就一直誇誇其談,這不是很好。我們說話要用正知正念來觀察,該說的要說,不該說的就不要說。有些人在開會商量時,一句話也沒有,自始至終在靜坐,這樣就不好;而有些人在沒有必要時,一個勁地說個不停,講很多無關話題,這樣也不好。其實,人與人之間基本都靠語言來溝通,因此,懂得說話的分寸很重要。
己四、绮語:
绮語的範圍比較廣泛。例如,婆羅門的咒語等,本來不是正法,卻反而認爲是正法;世間的小說、電影,本來對相續沒有任何意義,卻把它當作調伏煩惱的工具;或者娼妓的淫穢語言,撩撥貪心的靡靡之音,關于軍事、武力、搶劫、盜竊之類的高談闊論……這些凡是能引生貪嗔癡的無稽之談,統統屬于绮語的範疇。
當今這個時代,绮語可以說特別泛濫。無論是電視、電影、網絡、報紙、雜志,裏面百分之九十多全充斥著绮語。人們信绮語、聽绮語、說绮語,真正的修行人都沒有生存空間了,你要想修行的話,各種違緣就在面前此起彼伏,一天兩天還可以應付,但什麼時候才能超越呢?所以我常常會想,密法的竅訣可能最適合現代人。因爲密法的有些教言比較開放,而其他戒律,尤其是別解脫戒,在這個世間,真的越來越難以護持了。
這一點,有時候也看得出來。現在的佛教徒中,念咒語、做善事、觀修自心的有多少?寥寥無幾。大多數人平時要麼是看電視、看電影;要麼是天天上網聊天,在虛妄的世界裏又尋找虛妄的世界,除了引生貪心、嗔心以外,從中很難得到有價值的東西。看看多數人所受的教育,再看看這個社會變成什麼樣子,這二者之間有何關聯,相信每個人都比較清楚。在這樣的時代中,軍事、貪欲、做生意等日益猖獗,五花八門、與解脫相違的外境也日益增多,修行人接觸這些時,心很難不爲所惑,最後只能破壞梵淨行,離涅槃越來越遠。誠如《正法念處經》雲:“多集绮語句,能令心意亂,破壞于梵行,妨礙涅槃道。”
除了世間這些绮語以外,尤其要提醒大家的是:別人在念經、誦咒、修法時,如果你口若懸河地談論很多令人散亂的話,就會斷絕別人行善的資糧,罪過極其嚴重。我昨天上課時之所以批評有些居士,原因就在這裏。你一個人不願意聽的話,也沒有什麼,但影響那麼多人聞法,過失確實很大。包括外面聽光盤的人也是如此,本來二十幾個人一起聽法,大家都非常全神貫注,若有一個人講話,整個場面就打亂了,所有人的善根也會以此而毀壞。因此,假如你管不住自己的舌頭,還是非常危險的。《諸法集要經》雲:“百千功德門,由舌而破壞。”《增廣賢文》也說:“百病從口入,百禍從口出。”
有些人似乎沒有自控能力,嘴巴一直喜歡“叭叭叭”說,上課的時候說,念經的時候也說。這樣的話,你自己不行持善法不要緊,但旁邊的人還是需要修行,不應該去影響他們。尤其是在外面聽課的有些居士,一點規矩都不懂,聽了這麼多年的法,行爲仍非常不如法,說實話,你還不如不聽好一點。你如果實在不想上課,不聽也沒什麼過失,但你這樣影響別人,對自己特別不好,生生世世會對你的修法起障礙。
另外,如今世間上有些人,寫的小說、編的劇本、撰著的書籍,處處都是绮語充滿。還有所謂的藝術家、歌星、影星,以自己的绮語作品,令成千上萬人沈迷其中,有意義的事情全都耽誤了。有時候看一看這個愚癡的世間,不得不承認人類的盲從。但我們作爲修行人,稍微有點智慧的話,以佛教的“儀器”來進行觀察,這些“細菌”還是很容易發現。
現在人們愛說各種绮語,這些表面上看,好像是自然而然脫口而出,但以智慧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大多數绮語都是貪心或嗔心所引發。而且在說绮語的過程中,自他相續萌生了多少煩惱,罪業就會有多大。
比如,有些人看了小說後,召集大家開始講:“我今天看了一本小說,裏面有個美女,她如何如何動人……”因爲他嘴巴特別會說,從而讓很多人生起了貪心。或者有人看了一部電影後,跟衆人極力渲染:“我國與他國之間發生戰爭,當時我國如何如何……”于是,有人聽完後生起了嗔恨心;有人被這個故事所蒙蔽,生起了愚癡心;還有人自贊毀他,認爲自方力量極爲強大,生起了傲慢心。因此,許多煩惱都可以通過绮語而引發。大家也清楚,貪嗔癡等煩惱是不善業,如果這種不善業通過你的語言産生,那你的語言肯定有過失。
反之,倘若我們共同學習佛法,息滅相續中的貪嗔癡,這種語言的功德也不可思議。爲什麼我每天就算講得不多,短短一節課也願意上?就是因爲在講法過程中,引生煩惱的語言,講也講不出來,而所講的佛法,全是息滅貪嗔癡的教言。這樣一來,至少大家在聽課時,能止息不良的分別念,哪怕刹那間你息滅了煩惱,這也是一種功德。
經常有人抱怨聽課太累,其實學習佛法很有必要,就算你只聽了一節課,也跟聽世間的一節課不同。爲什麼呢?因爲佛法的作用,是直接或間接對治煩惱,這樣的教言對人們很重要。現在有些佛友每天看書,不間斷聽一兩堂課,這樣的習慣非常好。退一步說,假如你沒有這種聞思修的能力,也可以像麥彭仁波切所言,每天念誦高僧大德、佛經論典中極具加持的偈頌和發願文。甚至,你若連這種能力也沒有,則可以選擇特別有功德的心咒,如觀音心咒、蓮師心咒、金剛薩埵心咒等,這應該沒有任何困難。總之,我們要少說點绮語,多念些咒語。
大概一年多以前,有位老年人在我面前發願念一億遍觀音心咒,今天我在門口又碰到了他。他連聲音都聽不清了,但一直拉著我的手,要我加持他,說自己若能再活一年多,那一億遍心咒就完成了。他平時非常精進,晚上睡得很少,一年半就念了五千多萬,如果再有一年多時間,剩下的四千多萬就念出來了[7]。這樣的老修行人,真的很了不起!
當然,在誦經念咒,或念儀軌、課誦期間,最好不要摻雜一些閑話,否則,華智仁波切…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